據小編多年觀察,國人到哪裡都喜歡帶著自己的杯子,一般來說,杯子裡都會泡點茶葉。茶葉清新,有益於身體健康,又常見,因此喝茶就是國人的日常。以至於,即便不怎麼了解茶葉的人都能隨口說出「西湖龍井」「臺灣烏龍」這樣的茶葉品類。中國的名茶很多,在上百種歷史名茶中,臺灣烏龍茶鮮明的個性讓茶客一見傾心。湯色清亮、滋味醇厚、獨特的香氣在口中回味悠長,在令人愉悅的享受中,也不禁讓人心生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才能孕育出如此醇厚的味道,又是怎樣的技藝才做出如此幽雅的香氛?
10月30日,小罐茶攜手《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一同前往寶島臺灣,踏上「發現」臺灣茶獨特之美的旅程。《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執行總編單之薔,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茶葉專家李旭作為「發現大使」,前往臺灣探訪「小罐茶臺灣高山烏龍茶」和「小罐茶臺灣凍頂烏龍茶」的產地。著名攝影藝術家林銘述全程見證了這段從城市到原始森林,從原茶產地到制茶工廠,跨越2000多公裡的探尋之旅。
發現高海拔:一片2100米海拔的神奇葉子
昂然的中央山脈,挑起臺灣屋脊,條條河川,順勢而下,為農作物的生長帶去不可或缺的水源,高山的靈氣孕育了高山茶、高山高麗菜等特有物種,更將人與自然緊密相連。高山雲霧出好茶,處於臺中市的和平區與南投縣的仁愛鄉,海拔超越2100米的山區,正是小罐茶高山烏龍和凍頂烏龍的主要產區所在。
除了泰雅族等臺灣原住民,這裡在很長時間裡人跡罕至,隔絕的地理環境保存了源自古老時代的自然生態。冰川溪流,苔草地衣,珍稀物種櫻花鉤吻鮭的出現,讓「發現大使」單老師驚喜不已,作為碩果僅存的「冰河孓遺」生物的代表。這種魚類只能在純淨的高山溪流生態系統中生存,這也充分證明了小罐茶高海拔茶園的優質環境。、
山路蜿蜒,崎嶇難行,點綴在群山之間的小罐茶茶園,格外醒目,想要到達這些茶園,並非易事,需要乘坐被稱為流籠、單軌車的交通工具。為了達到與大自然渾然天成的最佳狀態,讓茶葉充分吸收高山生態的養分,小罐茶倡導和實踐「自然農法」,也就是說,整片茶園不使用除草劑、不過多的人為幹預生態,只使用大豆等植物做自然堆肥,充分利用健康的土壤力量,讓茶樹在由土地維繫起的人與自然的有機循環之間自在成長。
高山土壤富含有機質,給予茶樹充足的營養,2100米的高海拔,讓這裡晝夜溫差極大,在這裡,茶樹生長緩慢,芽葉粗纖維少,葉肉更厚實,富含果膠質。在春夏之交,全天雲霧籠罩,適宜的溼度和充盈的霧珠使環境可見光中的紅黃光得到加強,提升了茶葉中葉綠素和胺基酸的含量,孕育出色澤鮮潤,滋味濃香的高品質茶葉。
穿行於茶園,碧濤滾滾的行行茶樹,土壤上覆蓋的青苔氤氳著瑩瑩水汽,在朦朧的霧靄之間,茶葉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發現大使單之薔不禁感嘆:「在這樣的山,這樣的雲,這樣的水中長出的茶,怎能不是好茶?這樣好的高山生態環境,讓我很自然的聯想起好茶。」
發現高技藝:臺灣茶界的「奧斯卡」得主
臺灣「神農獎」素有農業「奧斯卡」之稱。在小罐茶臺灣烏龍茶的團隊裡,有兩位這樣的「奧斯卡」得主。來自五代制茶世家的杜西銓大師,帶領歷屆臺灣「鬥茶賽」冠軍得主組成「茶王」團隊的茆聰富大師。他們是小罐茶臺灣烏龍茶的產品經理,大概只有這樣的專業陣容,才會不辜負茶農們全心全意培育出的好茶葉。
「做茶如做人」,大師們恪守著先祖的理念,為做一杯好茶不遺餘力。小罐茶臺灣烏龍茶有著所有茶類中最為繁雜的制茶工序。比如,一款真正的臺灣好茶,一定要經過日光萎雕和室內萎雕的繁複處理。成長適宜的茶樹鮮葉被農人採下,經由日光萎凋揮發掉多餘的水分,激活鮮葉中酶的活性,之後在大師手中被布包成球狀揉捻,這道被稱作「熱團揉」的工藝賦予了臺灣烏龍茶優美的半球形外觀,揉捻時間、次數和鬆緊程度都要依茶葉本身含水量、老嫩度、溫度、外形圓整度而定,每一個茶團都需要被揉捻七十次以上,一天時間內五六個人同時開始做,通常需要從早上六點多忙到凌晨兩三點,而且一天也只能做到三十顆。
經過熱團揉,茶球已具雛形,若想讓滋味更上一層樓,點睛之筆就是焙火。小罐茶臺灣烏龍茶的焙火工藝屬於輕焙火,成功的焙火要在保留茶葉花香的同時將果香提升得恰到好處,其中的關鍵是火候的掌握,需要根據茶葉的顏色變化隨時調整,是制茶師24小時不眠不休地守候,成就了小罐茶臺灣烏龍茶獨特的香氣。
「每個環節都戰戰兢兢,時刻不敢放鬆嚴格要求,力求盡善盡美。這點讓我非常感動。」「發現大使」李旭表示。一杯好茶中蘊含的不僅是大師們百年傳承的高超技藝,更體現了小罐茶對工藝、品質的完美追求。
發現高潔淨:背著雜質樣品尋遍潔淨設備
高海拔的孕育,高技藝的精製,僅僅是小罐茶臺灣烏龍茶品質締造的一部分。在遠離高山之巔的南投縣竹山鄉,坐落著臺灣唯一一家連續化茶葉精製加工廠。從高山到平原,小罐茶在此成就了不同於其他品牌的獨一無二的高潔淨品質,而這背後有著兩大不為人知的「奧秘」。
為了滿足小罐茶對品質和潔淨的要求,工人們帶著雜質樣品尋遍全國,定製開發了潔淨設備,在沒有行業先例可參考的情況下,歷經多次實驗,終於研發成功小罐茶特有的潔淨除雜設備,創造了數個行業第一。在工廠裡,穿著潔淨白色工服的工作人員們在各種設備前忙碌。經由大師高技藝加工的茶葉在此經由風選、紅外線設備除雜,確保產品達到零惡性雜質的高標準,這是奧秘其一。其二就是人工挑茶,經過了機器除雜,每顆茶葉還需要人工的挑揀,去除老葉和黃片,只留下新鮮圓整的茶粒,保證茶葉的上乘品質。
除此之外,在農殘檢測上,小罐茶臺灣烏龍茶堅持雙檢雙測,既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檢測,還要接受SGS檢測,同時還要經過「原葉-毛茶-成品」三重農殘檢測,保證產品各項理化指標符合併高於一般標準。
整套潔淨工序標準之嚴苛,非親眼所見不能想像,兩位「發現大使」親身上陣,體驗過挑茶工作之後,單之薔表示:「大概只有這種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成就小罐茶獨一無二的高品質。」
發現高顏值:剪梗創造臺灣茶的「第一次」
傳統的臺灣烏龍茶為了凸顯特色,素來有「不剪梗」的特點。甚至還有人以此來鑑別是否是真正的臺灣烏龍茶,以杜西銓、茆聰富大師為代表的傳統臺灣制茶人也一直將此作為臺灣烏龍茶的特色保留至今。然而在小罐茶這裡,傳統習慣被打破了。
為讓每一粒茶球都勻稱好看,更為了讓茶湯味道更醇和乾淨,小罐茶不惜耗費更多人工,為每一粒茶都做了剪梗。對此,杜大師一開始是頗有微詞的。面對傳統權威的質疑,小罐茶評審師張婷婷依然堅持,她將已剪梗和未剪梗的幾份茶葉樣品衝泡給杜大師比較品嘗,將自己的觀點與大師溝通:「小罐茶的茶葉生長於高山,發酵程度不像傳統茶那樣深,有梗在的話,湯色會發青,味道也不會那麼柔和。」經過幾次對比,杜大師也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同,不禁嘆服於這位年輕評審師的敏銳,同時也感慨小罐茶對品質要求的嚴苛:「我們杜家做茶已經非常用心和堅持,沒想到會有人比我們更囉嗦,小罐茶對茶葉品質的要求,真的非常嚴格。」
茶香飽滿,果香清爽,入口回甘,圓潤醇厚,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茶葉專家李旭認為,這次臺灣烏龍茶的發現之旅,讓他重新認識到了臺灣茶人的匠心以及大陸茶企對品質的追求。而這是小罐茶秉承「品質即品格」的理念,以四大高品質鑄就小罐茶臺灣烏龍茶的絕妙韻味——高海拔產出上品原茶,高技藝製成醇厚美味,高潔淨保障安全健康,高顏值豐富視覺享受。
這次的臺灣尋茶之旅,小罐茶可是收穫頗豐,給予了很多新的靈感。這次臺灣烏龍茶的發現之旅,讓他重新認識到了臺灣茶人的匠心以及大陸茶企對品質的追求。而這是小罐茶秉承「品質即品格」的理念,小罐茶也更加確信作為一罐好茶應該具備的素質,即天時地利人和。要好的陽光空氣雨水,也要土地與人的耕耘。只有再傳統上不斷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忘傳統,才能打磨好茶葉,才能創造出中國茶的未來。
編輯:dz1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