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月3日電 (葉秋雲)「此次兩岸行業標準互通以後,有利於促進兩岸茶產業融合發展。」在閩臺商、漳平鴻鼎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鴻1月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臺式烏龍茶只能採用福建烏龍茶的標準,但兩岸在茶樹品種、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套用標準存在市場風險,這一問題已困擾臺資企業多年。
被譽為「大陸阿里山」的福建省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內,茶園中萬株櫻花競相綻放。(資料圖) 陳秀容 攝
近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准《臺式烏龍茶》《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範》國家標準立項,標誌著標準進入實質性研製階段。這是首次由兩岸同胞共同研製國家標準。
臺式烏龍茶,即臺灣高山茶,一般種植於海拔1000米以上。近幾年,臺灣高山茶在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都有大面積引種栽培和加工,面積約達到7萬畝以上。
創立於2006年的福建省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為臺商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區域、大陸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有高山茶企48家,種植臺灣高山烏龍茶近5萬畝,前來創業就業的臺農600多人。
李志鴻的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就在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內。他告訴記者,大陸的《產品質量法》規定,任何產品銷售都要有執行標準。因為沒有專門的標準,我們只能採用福建烏龍茶的標準,「對我們打品牌、建通路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李志鴻表示,兩岸同胞共同研製國家標準,為臺式烏龍茶在大陸市場的發展、壯大增添了助力。
2019年,福建省全面推進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工作。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兩岸行業標準「共同選題,共同研製,共同比對,共同使用」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兩岸標準共融共通,並開展兩岸標準現狀摸底,篩選具備實現「行業標準共通」條件的產品。
在此基礎上,福建省以兩岸同胞共同喜愛的茶葉為突破口,以臺灣農民創業園為基地,確定由閩臺兩岸專家聯合研製「臺式烏龍茶」系列標準,推進《臺式烏龍茶》《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範》等兩項國家標準研製。
此兩項國家標準的研製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將邀請在閩及其他省份的臺資茶企、臺灣地區的茶葉科研機構、臺灣農會等組織共同參與。目前,已多次組織兩岸茶產業專家、兩岸茶葉企業,從名稱術語、加工工藝、產品要求等方面共同探討研製臺式烏龍茶系列標準,研製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預計這項標準將在2020年正式出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