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被灌輸了很多觀念,就是說人生苦短及時享樂,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體會到人生的樂趣,不枉此生,畢竟很多時候明天和意外都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如果真的是意外先到來,自己想吃的東西,想做的事情都沒有做,那豈不是太虧了。
有一段時間,我也確實被這種理念動搖了,尤其是前一段時間疫情、災難等在我們地球上輪番上演,有一種不好好珍惜自己剩餘的時光好好去享受餘下的每一天,真的是有點對不起自己這一生。
飲食上不再有所控制,運動上也沒有很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對於自己很多冒出來的念頭都會儘可能地滿足自己,可是一段時間下來,整個人不僅沒有感覺到精神上獲得更多的滿足,反而整體的狀態都呈現一種負增長,還會心生莫名的焦慮感。
後面慢慢發現其實所謂的及時享樂並不是放縱自己。如果換種說法來說的話,及時享樂應該是impatience(不耐),不忍耐,立即享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這種追求,就是說如果有好的食物,或者好的東西可以立即感受和享用,除非有人告訴我們說如果延遲享用的話,會有更多的回報,我們會希望日後更大的收益而暫時放棄和忍耐眼前的即時享用。
很多時候這種耐力是跟年齡和想像力是相關的。通常來說,年紀比較大的人耐力會相對沒有那麼強,畢竟相對於青年人來講,上了年紀的人沒有那麼多的以後可講。另外就是如果能夠對自己未來想要達到的狀態,有更加清晰的畫像的人,這種耐力會更強。他們可以清晰的遇見未來的自己的樣子,於是更知道當下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就像是兩個個身材比較臃腫的人,其中一個能夠更加清晰知道自己瘦下來以後的樣子,並且有足夠強的意願達到那樣的狀態的話,那麼她會更有動力和自制力來對自己的飲食有所控制,因為知道了終點,並且知道了具體的實施路徑,自己每走得任何一步都是對自己能否到達終點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那麼這樣看來,耐力一定程度上和自律是有一定的關聯的,如果說一個人的耐力比較強,那麼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是比較自律更加容易獲得成功的。曾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就是說分給幼兒園小朋友一人一個糖果,如果小朋友能夠忍耐一天以後再吃而不是當下就吃掉的話,那麼在隔天就會獲得雙倍的糖果作為獎勵。對這群小朋友做了相應的跟蹤調查以後發現,那些能夠為了獲得雙倍糖果而克制忍耐自己的小朋友在日後的成功的可能性明顯高出那些得到糖果便即刻吃掉的小朋友。
並不是因為耐力較強的他們不想吃或者是盲目地克制和忍耐自己,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明白及時享樂和延遲享樂哪一個帶給他們的價值是更接近他們想要的東西。其實正是因為,人們對於很多東西都有及時享用的欲望,並且也有一部分人有能力對自己欲望進行克制,所以在整個社會的發展當中,便對這群願意進行延遲享樂的人給予一定的回報,就像是我們存在銀行的存款,明明可以選擇當下全部享用,買自己想買的任何東西,但是卻選擇存在銀行以供日後不時只需,於是銀行付給存款人利息,所謂的利息不是存款本身就應該衍生的,而是對延遲享用的人的一種回報,如果延遲享用的時間越長,那麼所應該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大。
雖然,我們無法掌控生活中很多意外的發生與否,但是我們至少需要自己理想的樣子和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平衡及時享樂或者是延遲享受,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的人生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