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面前,你準備好了嗎? 看國外如何抗擊自然災害

2021-01-09 搜狐網

  洪水、颶風、地震、暴風雪……這似乎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在自然災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應對、減少災害損失成為各國面臨的挑戰。

  瑞士:風雪之前講技術

  從加強預報到採用新裝置,瑞士尋求技術幫助減少雪崩、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瑞士是世界著名滑雪勝地,也是雪崩頻發的地方,預測和防範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務之一。

  為預防雪崩,瑞士境內不少滑雪場都設立防護網,進行雪道監控,開通警報系統。位於達沃斯的瑞士聯邦冰雪和雪崩研究所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家專門研究所之一。為降低雪崩帶來的危害,這個研究所在阿爾卑斯山地區設立多個遠程自動觀測站,站內配備測量風速、積雪厚度和溫度的儀器。觀測站收集到的數字傳送到達沃斯之後,研究所進行分析,每天兩次向公眾發布雪崩預警報告。

  瑞士一家體育公司向滑雪愛好者推出名為「生命包」的氣囊滑雪服,據說能幫助他們在遇上雪崩時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類似救生衣。遇到緊急情況時,使用者拉下自動充氣裝置拉繩,氣囊開始充氣,為使用者提供頭部保護,保證使用者在隨崩塌的積雪下落時不發生翻滾,頭部始終向上。這樣可以避免使用者頭部受猛烈撞擊而昏迷。據統計,雪崩遇難者中約20%死於昏迷。

  這整套氣囊重3公斤,充氣狀態形似飛機上供乘客使用的氣枕,但體積更大。此外,氣囊顏色鮮豔,便於救援隊伍搜尋。一旦被埋在雪下,氣囊中儲存的約150升空氣可作氧氣補給,延長使用者存活時間。  

美國:暴雪前夕做準備

  在美國,各地方政府應對暴風雪採用最普通的「技術」——提前準備。

  2005年1月暴風雪來臨前,紐約市政府建議當地居民在周末將車輛停放在遠離主幹道的場所,以方便掃雪人員迅速清理長1萬多公裡的主要路面。

  紐約政府還取消了環衛工人的假期,要求他們堅守崗位應對大雪。甘迺迪國際機場早早準備好掃雪設備,每小時清除500噸積雪不成問題。

  華盛頓市政府也警告說,如果把車輛停靠在主要街道阻礙政府、衛生和商業部門交通,司機可面臨250美元罰款,同時還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車費用。當地出動了180多輛掃雪車,沿路鋪灑融雪劑和鹽水。

  波士頓等東部主要城市著手為需要者提供棲身之地。費城市政府敦促當地居民幫忙查看近鄰親朋中的老年人,確保其溫飽不受暴風雪影響。  

日本:地震之後的鎮靜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逢震後國民總能鎮靜救災,成功將震後傷亡、損失降到最低。

  由於地震頻發,不少日本人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後能夠保持鎮靜。日本長期投入巨資用於測震、防震、救災等工作,是國民在地震發生時臨危不亂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國各地設有不少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在這些地震博物館內,市民們能夠親身體驗地震時的感覺。藉助博物館內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和模擬地震的震動平臺,參觀者可以體驗到6級地震發生時的狀態。每年法定「防災日」來臨時,日本各地都會舉辦地震防災演練,向市民介紹面對突發災難的應急對策,也提醒市民加強危機意識。

  常年宣傳普及之下,防震救災意識在日本深入人心。從熟悉所住樓房的緊急通道到室內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暢通。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這個文件規定,如果測得大地震即將發生,首相將在預測地震日期前兩到三天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

  日本科學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此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計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

  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設公路、鐵路和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行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政府指定的避難「緩衝地帶」,不少城中綠地和街心公園的入口處都插著「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美國:颶風留下的痛楚

  2005年夏天,「卡特裡娜」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近萬名災民滯留當地體育館數天、企圖撤離災區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長隊,美國政府組織救災不力遭到批評。

  有了「卡特裡娜」颶風救災不當的慘痛教訓,美國在日後颶風來襲時充分準備、全面應對,體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苦楚心態。

  「卡特裡娜」颶風發生後不到一個月,又有「麗塔」颶風襲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地區。這一次,美國政府提前準備,從疏散居民到調動軍隊救援,成功頂住「麗塔」颶風。

  「卡特裡娜」颶風來襲時,美國政府調派「哈裡·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到墨西哥灣地區,作為臨時救災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晚了4天。

  「麗塔」來襲時,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負責美國本土安全事務)設立地面指揮中心。這一動作,比颶風登陸早了2天。

  在「麗塔」登陸前,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薩斯兩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綢繆,根據本地區情況各自發布撤離命令,並調動汽車及其他可用資源協助居民撤離。

  與「卡特裡娜」颶風相比,這兩個州政府在「麗塔」登陸前開始尋求聯邦政府援助。路易斯安那州請求派遣1.5萬名軍隊士兵參與救援;而德克薩斯州則請求聯邦政府提供更多燃油,確保颶風來襲時的能源供應。

  為保證避難居民食品的正常供給,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在兩個州共儲備約165車冰塊、185車水及98車食品。

  面對即將登陸的「麗塔」颶風,美國政府不僅動手快,也投入更大人力、物力抗災。

  「卡特裡娜」颶風襲擊中,美國軍隊總共派出了2.8萬名士兵參與救援,但軍隊到達災區時,距 「卡特裡娜」登陸已過去幾天時間。

  「麗塔」威力遠不如「卡特裡娜」,但美國在颶風登陸前已經派出陸軍、海軍共5萬人準備救援。為應對「麗塔」颶風,美軍特意預留26架搜救直升機,並派出6艘軍艦前往墨西哥灣地區,以備不時之需。

  颶風登陸前兩天,美軍直升機共執行39次飛行任務,撤離未來災區多家醫院的幾千名病人。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出動大量警力,協助居民撤離,並為撤離過程中燃油耗盡的居民提供汽油。

  談到應對「麗塔」的各項準備工作,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發言人戴比·溫說:「我們已經吸取教訓,不去作假設,而是切切實實的準備。」美聯社評論認為,颶風「卡特裡娜」帶給美國人教訓,但讓美國人準備充分地挺過「麗塔」來襲。  

德國:突發災害聯動防範

  德國的災害預防機制由多個擔負不同任務的機構有機組成。在發生疫情以及水災、火災、雪崩等自然災害時,他們各司其職、協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所造所的損失和對社會的衝擊。

  德國重視普及、加強公眾防災意識,在中小學開展災害預防教育。以預防洪水為例,德國在各州設立洪水預報中心,將洪水預警分為四級,並廣泛宣傳,向民眾解釋各級不同的風險程度和相應的預防措施。這樣,居民能夠根據洪水情況,自行判斷危險程度,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與生活。

  德國還重視環境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雖然沒有單獨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規劃建設和管理、洪水預警、抗洪搶險和災後救濟等不同方面設立具體法規,並指定有關執行部門。搶險救災工作由德國各州的內政部負責。一旦發生洪災,首先由消防隊員和警察參加搶險。各州搶險力量不足時,可向國家內政部提出申請,經德國總統批准後調聯邦國防軍參加搶險救災。

  整個救災工作由該州內政部長統一指揮。如果洪災涉及到多個州,則由這幾個州的內政部長相互協調。救災所需的經費,主要由保險公司、紅十字會、教會和慈善機構承擔,聯邦政府承擔的部分相當有限。(袁原)  

各國應急防災部門  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管得寬

  複雜的自然地貌和社會環境,決定了俄羅斯是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頻發的國家。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的人員總是最先趕到現場。

  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幾大強力部門之一,它的全稱是俄聯邦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該部門成立於1994年1月,專門負責俄羅斯的民防事業,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向受害者提供緊急救助,最大限度減少災難帶來的不良後果。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是俄羅斯效率最高、最忙碌的部門之一,它不僅要負責俄境內的救災工作,還要向美國紐奧良災區提供援助、幫助阿富汗戰後重建;一旦俄境內出現恐怖活動,這個部門也必須第一個趕到現場組織救援。

  除了救災,緊急情況部還要負責教育國民如何應對突發危機。  

新加坡:民防看重志願者

  新加坡民防部隊作為國家民防計劃的一部分,成立於1982年,是國家緊急預案處理的先頭部隊,承擔著提供消防、救護、營救、強制執行消防安全法規等一系列職能。它由正式官員、專職國家公務員、民防公務員和志願者組成,是隸屬於新加坡內政部的獨立部門。

  2002年,民防部隊增設了意外指揮和控制總部,可同時處理6起大宗意外事故。新加坡政府規定,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民防部隊總監將是第一指揮官。這一職位往往由專家擔任,政府各部門要全力配合其工作,遵從他們的指揮,提供軍隊支援、國民動員、物資調配、信息傳播、醫療救護等各種支援。新加坡政府各部門之間還建立了完備的網絡體系,以保證緊急狀態下的資訊共享和暢通。

  一旦國家發生災難或戰爭,民防志願者還可立即轉為全職民防職員或國家公務員。  

英國:各部門分工合作

  英國應急防災機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國政府各個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制定了不同的預警防災體系。一旦發生災害,英國政府會調動所有應急機制,從陸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英國氣象局將「全國惡劣天氣預警服務」作為向市民和政府機構服務的一個重點。一旦出現大風、暴雨、暴雪、濃霧和大面積冰霜等災害天氣,英國氣象局就會啟動預警機制。在警告發出後,該系統會在短時間內,通過網際網路、電臺和電視臺向英國13個區域提供極端天氣信息。

  在風災頻發的地區,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管理部門都設法減少在道路兩旁植樹,以防惡劣天氣到來時樹木被颳倒,阻礙交通。去年冬季,威爾斯地區發生洪水,完整的防災體系幫助政府在短期內控制了災情,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日本:從容面對災害

  近年來,日本成立了「防災省」,中央政府設有防災擔當大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信息系統及應急反應系統。

  首相是危機管理的最高指揮官。內閣官房負責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絡,並通過安全保障會議、內閣會議、中央防災會議等決策機構制定危機對策,由警察廳、防衛廳、海上保安廳和消防廳等部門具體配合實施。內閣法第15條規定,內閣官房內必須設有一名「危機管理監」,負責在國民的生命、身體以及財產受到重大傷害,或者面臨危害時,處理有關的緊急事務。此外,內閣還要將有關自身的防災情報在網上公布,供國民查詢。

  日本還將災害對策職能轉到內閣直屬機關,制定了《防災基本計劃》、《地區防災計劃》、《災難對策基本法》等法律。兩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時,又增設了現代化的危機管理專用辦公室。

(責任編輯:曾玉燕)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地球的災害—自然災害篇》與《地球的災害—人為災害篇》
    《地球的災害—自然災害篇》分別分成《地震》、《火山爆發》、《山崩和雪崩》、《颱風和颶風》、《洪水和海嘯》、《饑荒和瘟疫》等六大部分,通過天然災害的介紹了解其成因
  • 明日之後:全新自然災害「閃電」即將上線,你準備好挨雷劈了嗎?
    各位《明日之後》中的小夥伴們大 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本期的分享~今天是「夏日祭」集訓活動的最後一天,明天《明日之後》也將迎來新一輪的集訓活動,從官方公布的更新內容來看,不僅有新的的「派對玩法」,而且日程任務也將進行一次大的改革~總之,明天的更新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些年是我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災害多發並發,大災突發連發。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組織開展了多次救援速度快、動員範圍廣、投入力量大的抗災救災鬥爭,奮力奪取了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偉大勝利。目前,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效有序地進行四川蘆山地震災區各項抗災救災工作。
  • 眾志成城闖險隘 中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以洪澇、颱風災害為主
    經核定,2018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災害為主,乾旱、風雹、地震、地質、低溫冷凍、雪災、森林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3億人次受災,589人死亡,46人失蹤,524.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9.7萬間房屋倒塌,23.1萬間嚴重損壞,120.8萬間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0814.3千公頃,其中絕收258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644.6億元。
  • MIT 更新最大自然災害圖像數據集,囊括 19 種災害事件
    分鐘本文為你分享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自然災害衛星圖像數據集。作者還解釋了如何創建數據集、如何創建模型以檢測圖像中的事件,以及如何過濾嘈雜的社交媒體數據中的事件他們的其中一項工作是,過濾了 4000 萬張 Flickr 圖片,來尋找災害事件。
  • 地震災害逃生包
    在日本每一個都有一個地震災害逃生包。裡面的東西不多,平時功能也不大,但是當大難來時卻可以活命自救。自然災害是我們無法預估的,而地震更是人類有史以來尚無法準確預測的天然災害,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地震知識,多做準備,防範於未然!現在就為自己和你的家人準備一個地震逃生包吧,注意!
  • 北京在7-21特大自然災害後排查478處災害隱患點
    7·21特大自然災害後本市排查出47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並明確監測人其中雨後增196處地質隱患本報訊(記者周超實習生畢萌萌)今天上午,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處長張建國透露,本市共排查出47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96處是7·21特大自然災害後新增加的。
  • 蘭州「限塑令」本月底實施 你準備好了嗎?
    蘭州「限塑令」本月底實施你準備好了嗎?塑料口袋、塑料外賣餐盒、塑料吸管……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廉價、輕便、密封性好的塑料製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年底蘭州市主城區禁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商場、超市、市場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將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塑料製品……距離「限塑令」執行不到一個月,你準備好了嗎?這些「硬槓槓」你必須要知道。限塑限哪些?你知道嗎?
  • 上遊讀書丨申廣渝:全景記錄有史以來的二十餘場自然災害
    該書通過百餘幅珍貴的新聞紀實圖片,結合目擊者的回憶與專家的觀點解析,帶領讀者重回改變人類歷史的自然災害現場,深度透視人類有史以來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災害,共同見證在災害面前,人類社會是如何齊心協力勇敢應對。自遠古以來,自然災害就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與生存。颶風、地震、海嘯和流行病都對人們造成過毀滅性的影響。
  • 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如何用英文提問「你準備好了嗎?」
    跟Bella老師一起學習日常生活中「你準備好了嗎?」的不同問法。「你準備好了嗎?」不同表達方式單詞+爆破【例1】Are you ready?你準備好了嗎?ready ['red] adj.準備好的【例2】-Ready yet? 準備好了嗎?-I'm ready. 我準備好了。-I'm not ready. 我還沒有準備好。yet [jet] adv.還;仍然;到目前為止【例3】-Are you all set? 你好了嗎?
  • 洪水未平,地震又起,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
    應急管理部啟動地震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河北省人民政府啟動三級應急響應。目前,震中暫無人員傷亡報告。譬如在大雨中,一座5層的樓房只用了5秒就瞬間消失在洪水中,連屋頂都看不見了。 風險面前不會挑人,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面對無常的自然災害,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呢?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學會應用保險來對付災害事故。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命令僧侶、法官、村長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資金。而現在保險依然是風險管理的有效方式。 人命關天,我們先要考慮人身安全。
  • 2020年全球性自然災害,電影界竟早已寫好劇本,你關注過哪一部?
    點擊上方關注 訂閱小強札記獲取更多好看內容2020年全球性自然災害,電影界竟早已寫好了劇本。自1996年至2019年,不斷有電影描繪了人類即將遭受到的災難,然而又何曾引起人們的關注呢?1 《龍捲風》,1996年上映《龍捲風》,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電影之一,主要是因為它的特效符合很多人想要的一個自然災害電影的場景。觀影時,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很有趣,或許在當時,自然災害確實還沒那麼嚴重,認為這部電影是遠離真實生活的虛構而已。
  •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是全世界最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城市之一
    在這份報告裡,智利首都、東京、馬尼拉和瓜地馬拉城是發生此類災害最多的城市。Machado說:「一個彈性城市能夠預測並接受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影響,能夠保護其居民們的生命安全,能夠限制傷害和摧毀,同時在發生災害後能夠繼續供給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
  • 2020年地球發生了太多觸不可及的事,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如此渺小
    2020年地球發生了太多觸不可及的事,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顯的如此渺小不得不說,2020年地球經歷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災難。1.令人記憶猶新的是,澳洲境內一場大火足足燃燒了4個月,直接令180萬公頃規模的森林在滾滾濃煙下化為焦土,令12.5億動物痛失性命,這場大火持續燃燒的主要原因是它與地震、海嘯等現象一致,皆屬於自然災害,令人類防不勝防、無計可施,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端,因為這場災難引發了蝴蝶效應,這場森林大火向地球吐出了4億噸二氧化碳,65萬隻蝙蝠因避難被迫走進人類的居住地,災難頻頻的澳大利亞甚至還出現了罕見的洪災現象。
  • 【關注】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有關地震造謠將面臨怎樣的處罰?
    根據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分為Ⅰ、Ⅱ、Ⅲ、Ⅳ四級。2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如何保障自然災害救助的資金?27如何做好自然災害救助的應急宣傳和培訓工作?(三)洪水: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拴救命繩,準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四)颱風:颱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 「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啟動
    新華社成都4月27日電(記者 董小紅 李華梁)如何提升一個城市整體災害風險應對能力、讓城市面對自然災害不再脆弱?記者27日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已啟動,將利用國際先進的系統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把四川西昌市打造成「韌性」示範城市。
  • 日本與東協四國設立自然災害險 幫東協國家提高應對災害能力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第21屆東協與中日韓(10+3)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期間,日本與寮國、緬甸、新加坡、柬埔寨財長舉行會談,一致同意設立「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支援機構(SEADRIF)」,以幫助東協成員國在遭受自然災害時快速獲取救災資金。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4日報導,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是一種面向東協成員國的災害保險。
  • 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一共有哪些
    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經常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那麼,大家對自然災害是不是了解呢?比如,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們一起看看吧。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人類儘管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尤其是地震造成的道路裂縫,洪災衝垮道路,直接將人類修築的道路破壞。房屋建築是人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自然災害可以輕鬆地將其毀於一旦。自然災害有時候多重並發,一種災害的發生還會帶著其他次生災害產生,比如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