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6日訊 在中國譯協成立30周年之際,中國網專訪了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許暉。她講述了外交部的高翻們是怎樣煉成的,並對年輕翻譯寄予了厚望。
中國網:外交部翻譯室被譽為「翻譯的國家隊」,您作為翻譯室的領導,平時都是如何組織培訓和訓練呢,您能給我們透露一下高翻們是怎樣煉成的嗎?
許暉:翻譯室的幹部來源基本是當年進入外交部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我們會通過選拔考試,從中選出語言基礎和綜合素質好的苗子,進入翻譯室參加崗前培訓和實習。崗前培訓一般為期半年左右,強度很大,被學員們開玩笑地叫做「魔鬼訓練」,主要內容是學習掌握基本的外交政策和理論,積累外交翻譯專門詞彙,掌握翻譯技巧,比如大家非常感興趣的能夠記下並完整翻譯出講話人很長一段話的本事,就是在這個階段練就的。此外,培訓還旨在培養外交翻譯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包括心理穩定,靈活應變等等。強化培訓之後是一段實習期,學員們可以有機會參加一些相對簡單的口筆譯活動,積累經驗。另外,每個學員都有機會到國外留學進修,進一步提升語言能力,擴大知識面。整個培訓實習期下來需要兩年左右。
年輕翻譯正式上崗後,我們會本著先易後難、逐步積累的原則,安排他們承擔各種口筆譯任務,初次承擔重要任務前,還會派有經驗的同事為他們事前輔導並現場「保駕」,保證年輕翻譯每一步都能走穩。翻譯室特別強調邊幹邊學,提倡充分發揮集體力量。我們經常舉辦各種背景知識講座和翻譯業務研討,幫助年輕翻譯擴大政策和知識積累,加強文字基本功。這樣幾年下來,一名年輕翻譯就會逐漸成長為具有相當經驗的「老翻譯」,能夠勝任較為重大的外交翻譯任務。當然,要成為「頂尖」的外交翻譯,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練和積累。
中國網:作為具有多年翻譯實踐經驗的從業者,您最想對剛剛入行的年輕翻譯說些什麼?
許暉:現在的年輕翻譯基本素質都很好,視野開闊。同時也要承認,翻譯工作,特別是重大活動的翻譯,對譯員的要求非常之高,不容出差錯。我們經常對實習學員講,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翻譯,不管是中譯外或外譯中,也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 有三點是至關重要的:一、紮實的語言功底是敲門磚,也是做好所有翻譯工作的基礎;二、知識面決定著一個譯員的翻譯之路能走多寬,翻譯必須跟上時代步伐,隨時了解掌握最新知識;三、對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決定著一個譯員最終能走多遠,政策理解是外交翻譯的靈魂。我想,不同領域的翻譯內容上可能千差萬別,但道理都是一樣的。
中國網:中國目前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日益增強。請問,作為資深的外交翻譯專家,您認為我們在對外宣傳報導中,在翻譯技巧,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許暉:確實,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外交流越來越多,外界對中國越來越關注,翻譯作為中外溝通的橋梁,在這當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既然要溝通中外,就要知己知彼。要對我們本國的國情、文化有透徹的了解,才能翻得準,不走樣。同時還要儘可能多地學習、掌握外國的歷史、社會、風土人情,特別是要注意把握中外在制度、國情、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對原文忠實,還要做到對聽眾「友好」。要儘可能用外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去翻譯,而不是簡單的「望文生義」,拘泥於中文的文字本身。只有充分考慮到聽眾的感受,才能提高翻譯針對性,取得好的翻譯效果。
中國網:中國翻譯協會即將迎來自己30歲的生日。您認為譯協在中國翻譯事業發展進程中起什麼作用?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翻譯屆現狀?對未來有何期待?
許暉:可以說,全球化的國際背景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意味著對翻譯的需求是空前的,這給我們從事翻譯工作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翻譯事業的前景一片光明。同時,這也意味著翻譯面臨的任務和挑戰是前所未有的,而目前國內的翻譯行業總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高端翻譯後備人才培養方面。希望高校能培養出更多基礎過硬、綜合素質好、有培養潛力的好苗子,充實現有翻譯人員隊伍。中國譯協在增進高校和用人單位聯繫方面作了很多事情,發揮了很大作用,我期待著這方面的工作能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