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形象深入人心,拋開蝙蝠的翅膀來看,它們的頭部和軀體類似老鼠.晝伏夜出,夜晚外出捕獵食物,白天倒掛在陰暗處休息,如果人類不刻意去尋找蝙蝠,大概不會和它有很大的交集,蝙蝠長相醜陋還被檢測出攜帶數十種病毒,其中有不少會對人類產生致命威脅,但在蝙蝠身上人類還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鑑.
同人類一樣,蝙蝠也是哺乳動物的一種,這一點可能讓大多數人感到很疑惑.如果我們身處在野外,每當太陽落下,夜幕降臨,我們會察覺到無論是在山坳,還是巖洞內都會發下蝙蝠飛翔的場景,蝙蝠主要以蚊蠅飛蟲為食,在這一點上蝙蝠對人類稱得上是益蟲.
蝙蝠需要冬眠,通常情況下蝙蝠從秋天就要開始冬眠,而在春天甦醒,因此在非冬眠期,蝙蝠要努力的在夜間尋找自己的食物,這樣才能安然無恙地度過漫長的冬季,尋找食物這對夜間才開始活動的蝙蝠來說難度不低.
那麼蝙蝠為什麼能夠在能見度極差的環境下捕獲獵物的呢?人類能夠在蝙蝠身上汲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呢?
在18世紀義大利的生物學家為了探索蝙蝠是怎樣捕獲獵物,為此他做了一個實驗,這位生物學家捕捉了一隻蝙蝠蒙上了它們的雙眼,然後觀察它捕獵的情況,隨後他發現,蒙上眼睛的蝙蝠對捕食情況沒有絲毫的影響,這說明眼睛對蝙蝠的捕食沒有促進作用.
這位生物學家又用蠟封住了蝙蝠的鼻子,觀察鼻子對蝙蝠捕獵的影響,結果還是一樣的.最後他發現當蝙蝠的耳朵被堵住後,蝙蝠的飛行姿勢都發生了改變,但對於這個記過其他的動物學家都對之嗤之以鼻,嘲諷道,這個用耳朵捕食的蝙蝠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但在此後的幾十年,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發現了現代社會經常用的聲吶.實際上,蝙蝠靠氣流運動引起聲帶的震動而發聲的,蝙蝠能發出頻率高於2萬赫茲的聲音,也就是我們長提及的超聲波,人類聽到的聲波頻率約在16~2萬赫茲的範圍內.
隨著人類邁入科學技術時代,科學家模仿蝙蝠發出超聲波的過程,設計出了應用廣泛的雷達,雷達之於飛機如同眼睛之於人類,不同的是雷達的作用是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後會發射會接收器,然後障礙物的大致圖像就會呈現在飛機顯示屏幕上.
雷達被譽為"三軍之眼",在軍事方面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大國重器.
但人類能從蝙蝠身上汲取的經驗還不止於此,在一列運輸蝙蝠的火車上,恰好經過火車上蝙蝠的棲息地,於是箱內的蝙蝠全部都甦醒了,仿佛知道自己正在經過自己的家,但是在喧鬧的火車上,蝙蝠的聲吶系統是無法辨別外界的構造的,或許在蝙蝠身上還有其他的"定位系統".這一點還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探索.
蝙蝠有很多的價值,但一些目光短淺的人類只將注意力放在了幾乎沒有的食用價值上,這一點不得不令人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