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是日本茶道的文化精髓,傳說是日本的高僧在宋代自浙江天目山脈帶回的黑釉茶碗,由於色澤變化多端,燒制工藝尤在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上,被日本列為國寶,並由大阪東洋美術館珍藏。
宋代天目釉的燒制工序雖然不僅僅是單掛釉,也有不同窯廠以多掛釉的工序燒制,單多掛釉的技術層次較淺,可以加入鈷、銅等金屬調製不同色釉。而單掛釉僅以氧化鐵為發射劑,在不同溫度與氛圍中,依陶藝家功力燒制出繽紛絢爛的色彩,單掛釉逐成為現代陶藝對於天目釉極致的標準。
完美無缺的天目茶碗,有幾個嚴格的標準:
【1】除了油滴層次的變化外,碗形及其線條,黑土胎,不開片與無針孔等特性,使得完美的天目茶碗在市場的價值認定中,依茶碗的大小,有著數十萬人民幣不等的行情。
【2】目前市場上這些價值不菲的天目茶碗,主要是以穩定度高的瓦斯窯燒制而成,而以柴窯來燒制天目茶碗,有著更難掌控的變因,業界至今很少有人敢嘗試。
為何天目盞的顏色多為黑色呢?原因在於宋代鬥茶對於日本茶道的影響,在宋代,天目碗稱為「茶盞」,尤其以福建的「建窯」所產的最為出名,茶盞用於宋代的「鬥茶」,但鬥茶源自於唐朝,在唐朝杯稱為「茗戰」,始創於惠州 。
鬥茶的勝負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所以宋代都是以白茶來鬥茶,茶盞就必須用黑色的。二是湯花,即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優劣有兩項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兩者都額標準是相同的;第二指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也就是說,白色泡泡越持久不消,就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