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編輯/星空下的菠菜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特斯拉(TSLA)股價是真的行,但是造車沒有那麼行。換言之,如今跑在路上的特斯拉,細節上「小線頭」太多了。
對岸的公路交通管理局,在周三要求特斯拉召回15.8萬輛Model S和Model X,原因是這些車型可能存在觸控螢幕故障。
特斯拉做工之差,我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正如我們此前文章(特斯拉降價,一個慣用的伎倆,和茅臺新高一樣套路 )中的觀點:做空特斯拉的空頭,正揪住特斯拉的產能問題不放;相應地,特斯拉當前的主要矛盾,就是擴張產能,至於做工問題,特斯拉現階段沒精力管,也不想管。
由此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軟體決定硬體已是造車新勢力的共識,那麼,如果把特斯拉對標蘋果(AAPL),誰又會成為特斯拉的富士康(iPhone主力代工商)?
雖說這個問題暫時還沒答案,但是富士康本康已經下場參與造車盛宴了。
1月13日,富士康和吉利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成立合資公司。儘管合資公司股權對半分,但2名董事來自吉利,3名董事+董事長來自富士康——這樣看來,還是富士康佔主導。
這一重磅消息,直接刺激了工業富聯(601138,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股價的漲幅,在早盤直衝漲停板而去。但是,單憑這一消息,就能這麼樂觀嗎?
其實,如果觀察工業富聯股價的長期走勢,就會發現:公司股價在新股上市後,只在短期內衝高,隨後便跌破發行價,開始以14元/股為中樞,震蕩反覆,並沒有長牛的苗頭。
雖然富士康是代工龍頭不假,但其主營的3C電子產品代工,2019年的毛利率只有8.35%。也就是說,富士康的每一點利潤,都是摳出來的。說到底,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代工模式,並不是一門好生意。
如果富士康還是按照這種模式造車的話,可能就只有喝湯的份兒。那麼,問題來了:在新能源車的大潮裡,除了造車新勢力、以「您的時代」(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廠、鋰、鈷等上遊資源型公司,還有哪個環節能吃到肉?
答案只有4個字:汽車晶片。
要是僅僅把新能源車看成是電力取代燃油,那麼格局就小了。新能源車的升級是智能駕駛,其本質是一種交互方式的革命。
傳統燃油車只是執行司機操作的工具,莫得靈魂;新能源車則不同,不僅有車與人之間的交互,而且還有車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交互。這種交互方式的革命,離不開晶片提供的計算能力。燃油車也有集成電路,但集成度太低,MCU(微控制單元,又稱單片機)完全夠用。MCU可理解為簡化版的CPU(中央處理器),如果說CPU是本科生,那麼MCU可能就是初中生。
但是,到了新能源車智能化上面,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CPU這個本科生都未必夠用,甚至需要再集成GPU(顯卡上的視覺處理器)、AI晶片等,進而達到研究生的水平。不過,這個研究生現在還沒畢業。具體的表現,主要有2個方面:
1.晶片+算法的協同,還有提升空間;
2.成本偏高,複雜的電路通常見於高端新能源車型,而像人民神車五菱宏光mini EV,其實完全談不上智能駕駛。
第一個方面
可以用AI晶片為例,來展開講講。人腦和以CPU為代表的電腦相比,在處理圖像、聲音等複雜數據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相比之下,CPU的長處在於對於數字的計算能力——這有點像藝術家和工程師的區別。AI的意思是人工智慧,是一種對人腦思維方式的模擬。不過,要想達到人腦的水平,不僅需要下功夫設計晶片,更需要大數據對算法加以訓練。這其實不難理解,人腦能做出推理判斷,依據的是過往的經驗——大數據之於AI晶片,正如經驗之於人腦。
雖說AI已經讓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高手柯潔、李世石,但AI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數據積累,仍然是短板。不過,也不要灰心,每多賣一輛新能源車,就是多了一個智能駕駛數據採集器。換言之,新能源車賣得越多,就越能改善晶片+算法的協同,這會在以後提升新能源車的駕駛體驗,這種相互促進,也就是我們此前文章(馬斯克成新首富,鋰電盤中巨震,新能源車要見頂? )中提到的「飛輪效應」。
第二個方面
新能源車不再是燃油車那種「四個輪子+兩排沙發」,而是給電腦裝上輪子和沙發。給新能源車提供計算能力的集成電路,其複雜程度,跟電腦主板沒有什麼區別,甚至要求更高:新能源車中的集成電路,要耐受震蕩、高溫、粉塵等苛刻環境。所以,作為其價格偏高,也在情理之中。
但現在貴不等於以後也貴。在半導體行業,摩爾定律依舊有效,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量,大約每18個月增加一倍;相應地,價格也會下降。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有了摩爾定律的加持,汽車晶片的成本問題是「時間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降下來的。根據東吳證券的測算,2020年到2030年,隨著新能源車AI晶片出貨量的不斷提升,價格將出現20%~40%的下降。
以上這兩個方面說明,汽車晶片未來的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供給端的情況如何?
這方面的情況,先來說說國外廠商。如果天真地以為顯卡龍頭英偉達(NVDA)只做顯卡,那就out了——英偉達已經推出了適用於智能駕駛的AI晶片。另外,宇宙第一車企特斯拉,在這方面也沒少作妖。特斯拉最早用的是Mobileye的晶片,但是嫌棄對方提供的方案,自己能發揮的空間太小,於是就把供應商換成了英偉達。可是特斯拉還覺得不過癮,索性就開始了自研晶片之路。
具體到國內廠商,華為的五大晶片系列當中,昇騰系列AI晶片中,昇騰910用於數據中心雲計算,而昇騰310則可以用於智能駕駛。
其實華為的情況暗示我們,有硬核AI晶片開發實力的廠商,都有能力涉足汽車晶片。除此之外,深度綁定國外廠商的A股上市公司,也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人們總是在短期內高估事物發展的速度,而在長期內低估事物發展的速度。對應到汽車晶片的A股投資上,由於國內廠商的產品距離大規模商用,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所以短期內主要以炒概念為主,熱點易冷之後,往往會迎來一段低潮期,而這個時候,就要對各廠商的基本面情況保持關注,為後面迎接基本面投資喜聞樂見的炒業績,做好準備。
最後看一下盤面。風格切換的苗頭終於出現了,指數今天沒有創新高,相反兩市有約2500隻股票紅盤上漲。板塊方面,切換熱點衝鋒在前的是半導體——看看科創50指數盤中一度超過5%的漲幅,就能明白這一點。
但即便是熱點切換了,也不意味著普漲。比如,不要幻想著一夜暴富,就去押寶ST股。曾經的徐翔概念、翡翠第一股,當年的東方金鈺,如今已是*ST金鈺,正式被上交所官宣為2021年第一隻退市股。
當年公司高層聯合徐翔沒少作妖炒概念,而現在比起最風光的時候,市值縮水了96%——可見,那些靠炒概念、碰運氣賺到錢的劣質公司,遲早會把賺到的錢,連本帶利地吐出去。
說起今天的熱點輪動,白酒、新能源車無疑是受傷的。但不需要為此過於悲觀,真正的頂部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是慢慢糾結地磨出來的。在目前這種局面下,已經在車上的,可以再觀察一下,如果挑戰前高未果,到時候下車也不遲。沒有上車的,現在也別搞危險動作了,吃瓜看戲也是不錯的選擇。
註: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是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