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青年科學家什麼樣?
是一心撲在幾麻袋草紙上的陳景潤,
還是足不出戶、情商不高的「謝耳朵」?
他們最發愁的是跑基金、搶項目,
還是家裡的「柴米油鹽」?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發起「青年科研人員生存發展狀況調查」(以下稱調查),這些自嘲為工作壓力大、收入相對偏低的「青稞」群體,每周工作時間50小時以上的超過六成。相應地,對於「青年工作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普遍不佳」的觀點,83.39%受訪人表示認同。
根據調查結果,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的過分投入,73.07%的青年科學家還認同科研工作比較艱辛,具有危險性。另有高達92.68%的受訪者認為青年科研人員工作緊張,缺少時間享受生活。
儘管如此,不少人依然選擇堅持這份工作——「因為喜歡」。此次調查顯示,62.48%的受訪者之所以從事科研工作是「興趣使然」。同樣,有一半以上(58.61%)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具有改變世界和人類生活的信心。
這個端午節,蘇小銓逆著家裡人「不要加班」的意願,一頭扎進實驗室,埋頭寫起科研項目計劃書——這,似乎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對這位東北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來說,平日裡上班,大多時間都要忙著搞科研做實驗,但囿於科研項目申請的壓力太大,只好從節假日「偷」些時間來寫「本子」。「不然沒有拿到科研項目,接下來就是想繼續搞科研做實驗,都沒得做了,」她說。
這樣的加班對蘇小銓並非偶然,這種情況在科學界也非個案。此次調查結果顯示,54.5%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工作壓力過大,已經影響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有46.15%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科研工作上最大的壓力來源於科研項目和基金競爭,也就是所謂的「跑經費」「爭項目」。不少青年科研人員正因為項目爭取難、壓力大才自嘲為「青稞」。
相應地,在科研或實驗工作之外,青年科研人員花在「跑項目」上的時間最多。調查顯示,66.7%的人把科研或實驗之外的時間花在了爭取項目(申報經費)上,僅有17.45%和1.97%的人選擇參加學術會議和科普活動。
近些年,我國整體上的科研經費與日俱增,不過科研經費蛋糕切割到科學家個體,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頭上,則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只有22.14%青年科學家認為「自己科研經費充足,可以開展費用較高的實驗」,而有20.64%的認為「科研經費的缺乏已經嚴重影響其開展創新實驗」。
相應地,在「跑經費」「爭項目」的過程中,有關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帶來的種種問題受到諸多詬病:「科學家不是在寫單子、爭項目,就是在跑關係、爭項目的路上」「科技界項目申報、課題匯報、成果評獎等名目繁多,導致科研人員的工作消耗在各類評審活動中」等等。甚至一度有人呼籲:把時間還給科學家!
在這次調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員提出「管理制度要『鬆綁』」建議和希望:「簡化報銷手續,簡化科研管理流程,減少無效的各種報表、文件」「允許項目僱傭秘書,減少行政財務等負擔佔用科研時間」等等。
「至於分配製度,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讓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穩定的支持。」一位物理領域青年科研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跑經費」「爭項目」耗時太多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競爭性經費太多,而穩定性、持續性的支持太少。
一般來說,在基礎研究領域,國際上穩定性與競爭性經費配置的比例一般為「七三開」甚至「八二開」,而我國科研經費採取以競爭性為主的分配方式,其比例明顯偏高。
這位青年科研人員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儘管有關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動作不少,不過真正「落地」一線科研機構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他尚未感到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和以前不一樣有什麼明顯不同」。
來源:中青報·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