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老白茶餅應該如何正確衝泡,這三點奇葩的醒茶說法不靠譜

2020-12-05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能為生活增添細膩入微的雅致情趣。

紅樓夢裡,寶玉作過首即事詩,《夏夜即事》。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悶熱的夏日,暑熱蒸騰,讓人易困易倦。

靜夜不曾眠,泡一盞清香的茶,可以提神。

茶在古代有個別名,叫作「不夜侯」。

意思是喝茶能醒腦提神,解除困意。

清香甘美的茶湯,能驅散人體的睏倦感。

那話說,茶葉本身在儲存的時候,會不會沉沉的「睡去」呢?

想來不會。老白茶哪怕存放再久,用沸水一泡也能激發出甘香與醇味。

不久之前,有位上海的茶友提到醒茶的問題。

「他打算開一餅2011年的老壽眉,請問開茶後需要醒茶嗎?」

《2》

存放了很多年的老白茶,喝之前要不要醒茶?

不用啊。

前提是正常品質的白茶,沒有醒茶的必要。

而如果是沒存好,風味受損的老茶,醒茶也不能明顯對茶味的提升起到改善和幫助。

所以,老白茶不用醒茶。

先給剛入門的新茶友,解釋一下醒茶的概念。

「醒」按說文解字的解釋,從酉從星也。意思是從睡眠狀態結束,或者是甦醒、喚醒的意思。

從各類的說法裡,可以對醒茶的做法得出總結。

醒茶是讓茶葉從沉睡或塵封的狀態,通過與空氣或水份的接觸甦醒過來。

至於醒茶的目的,為的是重新煥發出茶葉的本質,以便於衝泡飲用。

按做法的不同,醒茶又分為兩大流派,幹醒和溼醒。

幹醒是將茶葉從密封的包裝內取出,放置在適宜的容具內。讓茶葉暴露在空氣裡,與空氣進行適當接觸後,再進行正式衝泡。

溼醒的做法類似洗茶,是用水將茶葉燙醒,整個過程是用沸水或者溫水將茶葉燙洗一遍。

那回到正題,存了很多年,儲存年份達八年、九年之高的老白茶,撬開後用不用醒茶?

答案是不用。

因為白茶的加工簡樸,基礎工序只有萎凋、乾燥等,發酵程度不高。

不像是經歷過渥堆的熟普、黑茶等,容易產生出雜味。

正常品質的白茶,在嚴格的密封、乾燥、清潔、陰涼環境的倉儲前提下,不論存茶的年份有多高,都不會產生出雜味。

相反是,白茶內部的芳香物質,會伴隨著存茶時間的推延,從而不斷的進行陳化,風味愈發的甘美迷人。

若是以醒茶的名義,將老白茶撬開後放在相對通風的環境裡,反而會讓茶葉跑氣,讓香氣變弱,導致喝茶感受到的風味會有缺失。

而以溼醒的做法,快速的洗茶一遍,則會浪費好茶的完整滋味。

不論怎麼看,風味甘醇的老白茶沒有醒茶的必要!

《3》

茶圈裡有關醒茶的說法,五花八門。

但從老白茶的衝泡需要而言,很多外界謠傳的醒茶說法,一點不靠譜。

那究竟,外面對老白茶的醒茶,都有哪些奇葩的誤人子弟觀點?

林林總總看過去,大致有這三點。

1、謠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老白茶要靠醒茶去濁氣。

因為白茶在長期存放的過程中會凝結不好的滋味、雜氣、成分,所以要通過醒茶去揮發。

這樣的說法,乍眼一看很有道理。

但經不起仔細的推敲,那就是老白茶存出雜味濁味臭味正常嗎?

從茶葉的基礎品質要求看,帶有雜味的茶,肯定質量不高。

有雜味怪味的老白茶,十有八九是在儲存過程出了問題。

正常的老白茶,茶香乾淨、純粹,擁有天然的植物乾燥清香。藥香、陳香、稻穀香、粽葉香、幹荷葉香等諸多香型豐富。

如果白茶在存茶過程裡,出現了怪異的、不好聞的倉味、酸味、梅子味、巧克力味,那說明是茶葉受潮存壞了,已經變了質。

對這樣存壞變味的白茶,將其放置在通風良好的環境,雖能將它的雜味變淡。但改變不了它的內質受損本質。

需要靠醒茶去掉怪味的老白茶,飲用前可要慎重起見,喝存壞的老茶對身體可沒好處!

2、醒茶能讓白茶餅的幹茶更鬆散,更容易衝泡浸出滋味?

真相是,好茶用簡單的「快出水」泡法,短短的7-8秒泡茶時間內就能泡出甘美醇厚的茶湯。

若是快出水泡茶,衝泡不出明顯滋味的白茶餅,那說明它的內質積累有問題。

要麼是本身的品質太差勁,產區環境和制茶工藝有缺陷。

要麼就是白茶在後期存放的過程中,不小心存壞了,內質受損。

總之,只有內質寡淡的茶,才需要擔心浸泡不出滋味。

誠然,通過幹醒的做法,能夠讓白茶餅的幹茶更疏鬆。但容易讓白茶跑氣,對滋味的釋放不利。

而通過第一泡洗茶/溼醒的做法,也沒有那必要。

因為在日常使用蓋碗泡白茶的過程中,伴隨著數次衝泡後,白茶餅的幹茶能自然舒展,逐漸綻放風味。

像是一朵花蕾徐徐綻放那樣,逐層的展現自己的魅力。

品質正常的白茶餅,根本不需要靠揠苗助長來釋放滋味!

3、白茶餅撬開後,讓幹茶敞開一段時間,可以使茶餅內外的陳化更趨於一致?

真相是這樣的說法太奇葩!

正確的喝白茶餅,不推薦一次性將茶餅全部撬開。因為撬開過後的白茶不好保存,容易跑氣。

而將茶餅全部撬開,也不利於白茶由內而外的自然轉化。

撬茶喝茶時,講究撬多少,喝多少。這對剩餘的茶餅保存和轉化更有利。

若是將白茶餅撬開,並且將幹茶敞開在不密封的環境內,會讓茶葉受潮。

乾燥的茶葉,極度容易吸附外界的水汽,導致受潮。

像是潮溼悶熱的夏天,打開一包薯片,隔上小半天,薯片的薄脆口感就變得發軟了。

對白茶而言,同樣如此。

將白茶餅大部分撬開後醒茶,不僅不能讓白茶往良好的方向轉化,反而會將好茶存壞、跑氣、受潮。

可以說,這樣奇葩的醒茶建議,完全就是在毀茶!

白茶餅在自然陳化的過程中,外層的滋味和內層轉化速度會有差別。撬茶喝茶時,順著由外而內的順序撬解,更能喝到白茶餅的完整滋味。

直接生硬的將茶餅全部拆開,反而不利白茶餅的完整陳化。

《4》

上了年份的老白茶餅,該怎麼衝泡比較好?

泡好茶,當然是要用蓋碗。

但從白茶餅的泡茶流程看,還有不少細節需要留意。

第一,備茶。

用茶刀取茶,順著白茶壓餅的層次,撬出薄薄的一片茶,儘量避免將茶葉撬太碎。

撬茶後,用克秤稱出5克幹茶備用。

及時將茶餅原樣收納,嚴實密封后,再進行衝泡。

第二,備器。

按功夫茶的泡茶,用蓋碗泡白茶,要裝備的茶具並不複雜。

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容量在100-110ml之間。

公道杯一個,品茗杯若干。

第三,備水。

泡好茶,要用好水。

現代泡茶用水推薦用無汙染的山泉水。或者是購入純淨水,更能泡出好茶的本味。

而泡茶的水溫,以沸水為宜。

將壺內的純淨水燒沸,保溫,便可以正式泡茶。

第四步,完整衝泡。

用燒開的沸水將蓋碗等相應茶具,燙洗一遍。

溫杯燙洗後,投入一旁準備的幹茶。

藉助蓋碗內溫杯後的熱量,可以幫助老白茶餅的香氣氤氳,更利於好茶的風味發揮。

聞過幹茶香後,環壁快速注入沸水,注水線接近碗沿即可。

一手持壺注水完畢後,另一手迅速合蓋、倒出茶湯。整個泡茶過程持續時間以7-8秒內為宜。

將茶湯倒入公道杯,逐一分湯,待熱茶稍涼,便可盡情飲用了。

泡好一杯老白茶,真的不難。

擁有了品質足夠好的茶,簡單用沸水衝泡便能領略到鮮醇甘美,渾厚綿柔無比的風味!

《5》

茶,性本恬淡。

喝茶的意境,表達的是淡泊、滌心、自然、放鬆、曠達的心情。

飲好茶,能洗去心中的煩悶。

要不然,古人也不會將茶,別稱為「滌煩子」。

唐代有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茶味舒爽的好茶,飲之能靜心。

白茶,性味天然,不揉不炒,風味簡樸。

乾燥密封倉儲多年的老白茶,自然陳化下不會生出一絲雜味。

如果是有雜味的老茶,品質堪憂,醒茶效果有限。

簡單的泡一杯茶,別將醒茶的作用誇上了天。

再怎麼去醒茶,也不能化腐朽為神奇!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使用茶刀、茶針撬白茶餅?記住這四個技巧!
    張三撬的茶餅,總是十分完成,薄薄的一整片連接在一起,衝泡起來也不會都是碎末。而李四撬茶,那叫一個慘烈,葉片四處飛,茶餅一整塊一整塊似方糖似的,衝泡難度大,味道差。為何有如此大差距?這就在於二者所使用的力道不對。
  • 還分不清什麼是洗茶、醒茶、潤茶,三分鐘幫你搞定!
    有的茶類,衝泡時並不需要洗茶,而是潤茶。還有的茶在正式衝泡前,需要醒茶,以喚醒茶葉中的風味。文章提到的「洗茶」、「醒茶」、「潤茶」,它們是什麼意思?又要怎麼做?今天這篇文章,教你三個行業內專用名詞,懂得這些,喝茶段位提高不止一點點!《2》什麼是洗茶?洗,意為洗去某些汙垢、髒東西,把東西清洗乾淨。
  • 160毫升的蓋碗,衝泡5克的老白茶餅,為什麼會苦澀?
    寫茶這些年來,遇到過不少的茶友,那數量,手指頭加腳指頭都數不過來,他們都在衝泡上,栽了很大的跟頭。比如前幾天的這位茶友,用160毫升的蓋碗,泡5克老白茶餅,他說,泡出來的茶湯會感覺到澀。我一聽,心裡其實就有答案了。白茶,是六大茶類裡工藝最簡單的一種茶類。唯其工藝簡單,沒有過多的人工幹預,故而不易生成苦味和澀味。
  • 收藏這一篇就夠啦!
    普洱茶餅相對散茶來說,在衝泡方面比較複雜,因為茶餅需要撬茶,不像散茶那樣可以直接取用。因此有的朋友在衝泡普洱茶餅的時候,因不懂如何撬茶鬧出將茶弄碎等各類尷尬。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普洱茶餅茶的衝泡方法,其中包括撬茶、醒茶、存茶等,讓你幾分鐘學會普洱生茶餅怎么喝!
  • 如何正確衝泡普洱茶?
    不曉得大家懂不懂小約說的這一句話,簡單的來說,就是看人泡茶。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茶,就好比最容易理解的:體寒的人更適宜飲用紅茶。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生茶和熟茶很明顯制茶工藝不會相同,功效自然也就不會相同。然後正確衝泡呢?其實,泡茶不要看是簡簡單單的一杯清茶,中間的門道是有許多的。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水源,同樣的茶具,同樣的水溫,衝泡出來的茶的滋味都可能是不同的。
  • 衝泡白茶時,究竟是溫水好,還是沸水好?你都聽過哪些傳言?
    那話說衝泡白茶,最理想的水溫狀態,應該是多少?《2》1、泡好茶,水溫越高越好白茶理想的衝泡水溫,是100℃。放眼六大茶類看,不論綠茶、紅茶、黃茶、黑茶,好茶都推薦用沸水泡。很多朋友看到這點時,心裡會略有嘀咕,覺得這樣的說法太絕對。事實上,確實如此。
  • 白茶沸水衝泡,綠茶溫水衝泡,紅茶隨便衝泡?這是真理還是歪理?
    好茶的滋味來源於衝泡,水成就茶的滋味。前些天,聽到了一個說法:白茶要用沸水泡,綠茶要用溫水泡,紅茶隨便泡。這樣泡出來的茶湯,真的會好喝嗎?《2》白茶沸水泡?這說法沒錯。白茶的的確確要用沸水衝泡才會好喝。用沸水泡白茶有三大好處,一,香氣更加張揚,二,滋味更充足,三,判斷茶葉品質。
  • 冷知識:衝泡好茶的正確溫度
    要想品到好茶,除了名茶在手,還需要有匹配的茶具,了解不同種類茶葉在衝泡時的用量,水溫,泡茶的時間和方法等,其中的講究可不少,僅水溫都大有講究。綠茶在衝泡的時候,分兩種情況,一般綠茶水溫80-90度,高檔綠茶則需要水溫在75-80度之間。茶葉越嫩越綠,衝泡水溫越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而水溫過高,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維生素c大量破壞。
  • 判斷您的白茶餅工藝是不是日光萎凋,第一眼,先看顏色!
    學會了這幾點,才會擁有火眼金晴,一眼就看穿這餅茶的前世今生,判斷出它是否有值得陳化成為優質老白茶餅的資格。當然,如果你閱餅無數,經驗豐富,那只需要第一步,看顏色,就能看出一塊餅是什麼工藝。比如,下面這塊餅。
  • 不靠譜新冠肺炎自測方法大盤點:喝溫水就可預防,不咳嗽就沒感染
    新冠病毒爆發以來,網絡上流傳著大量自我檢測的方法,以自行判斷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但專家表示,許多帖子說的方法並不正確。為了揭露帖子中包含的虛假信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與貝勒醫學院的傳染病專家Robert Legare Atmar博士進行了交談,並盤點了網絡上一些不靠譜的自我檢測和預防方法。
  • 奇葩說:陳銘、顏如晶輸了,但這並不能證明獲勝方的正確
    《奇葩說》第5季第9期、第10期已經在愛奇藝正式上線,作為最紅宮鬥劇《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瓔珞的扮演者吳謹言作為女神出現在了這兩期《奇葩說》裡面。她對辯手們的表現讚不絕口,說「大家都是放光的」。這兩期的辯題很有意思,第9期大概是說兩口子吵架到底是誰錯誰道歉還是男的先道歉。陳銘老師作為正方三辯雄辯滔滔,把己方觀點闡述得相當到位,得了個滿堂彩。然而,陳銘所在的戰隊還是輸了,現場有76票都支持了「男生先道歉」。到了第10期,辯題大致是因為太胖被同學嘲笑了該不該減肥。
  • 【科學闢謠】用愛發電不靠譜,試試用尿發電吧
    呼和浩特市科協邀您關注科普知識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學闢謠平臺 ,作者林風 科學闢謠平臺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給孩子搭配飲食,做到這幾點就夠了
    食物相剋這個說法,已經流行了很多年,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讀過類似的文章。比如蝦和維生素C相剋,一起吃會中毒;豆腐和蜂蜜相剋,一起吃會耳聾;番茄和綠豆相剋,一起吃會傷元氣,等等等等,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感覺吃飯就跟大冒險似的,一不留神似乎就要駕鶴歸西。其實,這些有關「食物相剋」的說法都是謠言,而且忽悠了我們很多年。
  • 闢謠了,真正的川島芳子早就死了,其他的種種說法統統不成立
    這也沒啥好指責人家,人家一日本人,當然是胳膊肘往那邊拐。錯就錯在肅親王,把自己的寶貝女兒所託非人。咳咳,說完這話,又讓我想起國產老電影《黑樓孤魂》中一幕。影片一開始,一位父親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女兒和僅剩的一點積蓄託付給自己的朋友,結果這位父親斷氣後,朋友把他的女兒弄死,偽裝成孩子上吊自殺的模樣,那點積蓄被朋友私吞了。這場景是不是跟小芳子的遭遇有點像?
  • 網友做電解水實驗稱上海水質差 專家闢謠:這不科學
    針對此「不科學」的微博,水質專家闢謠稱,自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有益物質,電解後也會發生沉澱,單純以電解方式來測量水質並不靠譜。「@十八_c」以一組圖片詳細地展示了自己做實驗的過程。先是通過TDS-3(礦物質測試筆)對純淨水與自來水進行檢測,再以簡易電解器(鐵、鋁棒)插入兩杯水進行電解。根據圖片可以看到,純淨水電解後略微變色,自來水則出現大量沉澱物。
  • 小青柑的功效與作用 應該怎麼衝泡
    對於它的作用,很多人了解的不多。那麼,小青柑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應該怎麼泡茶?喝小青柑有什麼禁忌?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小青柑的功效與作用理氣健胃,祛痰潤喉小青柑可以理氣健胃,祛痰潤喉,它皮青、柑質青澀,揮髮油的含量也比較多,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 微信三點定位找人不靠譜
    但最近「微信三點定位法」帖子再次熱傳,該定位法表明,利用「附近的人」功能,連續變換3次以上位置記錄與目標對象的距離,再憑藉電子地圖輔助畫三個圈,目標對象就在交叉點上。社交軟體真的能當成「搜人利器」,精確度如何?昨日,《商報實驗室》欄目記者進行了實驗。  【實驗】  實驗器材:手機2部、圓規一把、直尺一把、地圖三張。
  •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除了小行星撞地球,還有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人類很多年。從現如今留下的恐龍化石、地質變化以及天文研究表明,在億萬年前可能有小行星撞過地球。正當這個答案被很多人接受時,還有另外一個更靠譜的說法出現。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 闢謠!「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這樣的說法靠譜嗎?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常把貓頭鷹稱為「不祥之鳥」,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逐魂鳥、報喪鳥,當農村老人即將去世時,它們就會在附近盤旋,甚至發出「咯咯」的聲音,它們「咯咯」一笑就預示災禍將至,從此貓頭鷹就是厄運和死亡的象徵。貓頭鷹真的是「不祥之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