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相剋這個說法,已經流行了很多年,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讀過類似的文章。比如蝦和維生素C相剋,一起吃會中毒;豆腐和蜂蜜相剋,一起吃會耳聾;番茄和綠豆相剋,一起吃會傷元氣,等等等等,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感覺吃飯就跟大冒險似的,一不留神似乎就要駕鶴歸西。
其實,這些有關「食物相剋」的說法都是謠言,而且忽悠了我們很多年。
近日,央視闢謠食物相剋的說法,在網上引起熱議,讓我們更加科學地認識到食物互斥理論。所謂食物相剋,談毒性不談劑量,就是危言聳聽。
「食物相剋」之所以廣為流傳,有些人甚至深信不疑,主要原因有三點:一、食物中毒、過敏等時有發生,被誤認為「食物相剋」;二、「食物相剋」的當代解釋,往往披著科學的外衣,真假難辨;三、相生相剋的傳統思辨依然盛行,科學思維尚待提高。
其中,第二點原因是最讓人真假難辨的,因為有一些「食物相剋」的謠言確實源自某些科學知識,只是大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從而輕信謠言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生活中常見的幾條「食物相剋謠言」的科學解釋。
菠菜和豆腐
「菠菜豆腐湯」是家常菜式,但在一些養生欄目裡常聽到,不建議把小蔥、菠菜與豆腐放一起,因為小蔥和菠菜中的草酸,易與豆腐中的鈣結合成難以溶解的草酸鈣,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長期食用易導致結石。
專家解析:說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沒錯,但這並不是壞事。如果菠菜沒有和高鈣食物一起吃,那吃下去的草酸就會和身體中存在的鈣離子,如尿裡的鈣離子相結合,反而更容易形成結石。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菠菜用沸水焯一下,可去除菠菜中的草酸。
蝦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網上傳言稱,蝦含有大量「五價砷化合物」,維生素C會將其轉化成劇毒的三價砷,即砒霜。事實上,海產品含的多數是穩定的有機砷,極其微量的無機砷會很快代謝掉,不會跟維生素C反應。另外,我國魚類砷含量標準是0.1毫克/公斤,而砒霜攝入100—200毫克才有致命危險。
專家解析:合格的海產品即便吃10公斤,再加上足夠多的維生素C,也不會中毒。何況,化學反應需要適當的條件,不是兩種物質相遇就會反應的。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毒理所曾經做過模擬實驗,並未發現砒霜。
柿子與螃蟹
很多人從小就被告知,柿子和螃蟹不能一起吃,否則可能送命。真實情況是,柿子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也被稱為「鞣酸」),成熟後的甜柿子單寧含量能低到0.1%以下,未成熟的澀柿子可高達4%以上。如果大量吃單寧,同時胃中又有很多蛋白質,單寧會讓蛋白質形成不溶性複合物,並且讓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再加上柿子中的果膠、膳食纖維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可能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從而導致腹痛。
專家解析:傳說中的柿子與螃蟹不能同吃指的是單寧含量高的澀柿子,因為螃蟹是高蛋白食物,澀柿子中單寧含量高,一次性大量吃下確實可能發生腹痛。其實,單獨吃澀柿子也不保險,因為你不清楚自己的胃裡有什麼。如果是成熟的甜柿子,那麼與螃蟹一起吃也無所謂。
雞蛋和豆漿
據傳,豆漿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抑制蛋白質消化,降低雞蛋的營養價值。
專家解析:事實上,大豆中的確含有這一物質,但豆漿一定是煮熟了才喝,胰蛋白酶抑制物被滅活,發揮不了任何作用。更何況,豆漿本身就是高蛋白食物,蛋白酶抑制物如果依然存在,肯定會影響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這跟雞蛋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此時家長就會有疑惑了,那麼孩子吃了幾種正常的食物後不舒服,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以為的「食物相剋」大多數是以下情況導致的。
細菌感染
如霍亂弧菌經常汙染魚蝦蟹等水產品,如果有人吃了不潔的水產品,又吃了另一種食物,導致疾病,這就可能變成了一組「相剋食物」。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的人缺少由小腸細胞分泌的乳糖酶,無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表現為飲奶後出現腹部緊張、腸鳴、腹痛、排氣、腹瀉和全身軟弱無力等症狀。
過敏現象
包括海鮮過敏、花生過敏、雞蛋過敏等。理論上講,只要是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過敏,引發不適。
那麼,家長應該給孩子如何搭配飲食呢?
有個大原則必須注意,即食物種類的合理搭配。堅持這些原則,才是真正會吃飯:
堅持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所以,不要再相信這些所謂的「食物相剋」,給孩子做到食物多樣,均衡飲食,這樣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網、生命時報
文章轉自 | 首都教育(bje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