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相剋會致死?央視3.15晚會早已闢謠,趕快分享給家裡人。
五一黃金周的到來,雖然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但還是有不少人選擇出去遊玩放鬆心情,品嘗美食,這無疑對刺激我國經濟是一件好事。但在胡吃海喝的同時,是否稍不注意就會因食物相剋而導致身體不適,甚至葬送小命?我們經常在一些養生科普類文章中能看到,一些食物如果混在一起食用,是不利於健康的,諸如螃蟹配番茄在人體胃液作用下會生成砒霜、豆腐和蜜糖一起食用會導致失聰、牛肉與紅糖同食會導致脹氣,最廣為流傳的應該就是海鮮與啤酒一同食用,會導致痛風發作,簡稱「痛風套餐」。但這些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其實早在2018年的3.15晚會上,就早已闢謠,許多營養師也對這些民間留言表示批判。
要說歷史上最早關於食物相剋理論的文獻,可以追溯到道家盛行「五行相剋」的時候,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曾記載「食生肉、飲乳,變白蟲」,意思是食用生豬肉後,如果飲用鮮奶,兩種事物在體內混合後就會變成白蟲。而根據現代醫學的解釋,當年所指的白蟲應該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豬肉絛蟲,之所以會和鮮奶搭上關係,大概率是因為當時人們因乳糖不耐受症而腹痛,又正好發現了體內有寄生蟲,所以將這樣的發現歸結為生肉與鮮奶相剋,紀錄了下來。
再來說說我們經常聽到的食物相剋說法,砒霜又名三氧化二砷,是一種劇毒物質,民間流傳螃蟹與西紅柿一同吃會在體內產生劇毒砒霜,但其實真相是螃蟹內確實含有砷元素,但並不會轉化為砒霜,即使是同番茄一同食用。砒霜的製備需要經過高溫蒸餾、冷凝等措施,在人體根本不能滿足這一些條件。生活中也有事例可以證明螃蟹與西紅柿同吃不會產生砒霜:像大家吃海底撈時,有的人喜歡吃番茄鍋底,點上一些海鮮作為火鍋配菜,但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聽說過海底撈有因為吃番茄鍋底煮螃蟹而發生中毒反應的事例。
可能會有人說,菠菜與豆腐不能一起吃這個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菠菜中含有草酸,會與豆腐和身體中的鈣結合生成草酸鈣沉澱引發結石,雖然這樣分析是正確的,但通常菠菜在焯水時就會丟失掉大量草酸,降低草酸鈣的生成,同時菠菜當中也含有多種促進鈣利用、減少鈣排洩的物質,包括豐富的鉀和鎂等人體必須元素,還有維生素K。
現在五月我國正式進入禁漁期,海鮮將全面停止捕撈,講到海鮮就不得不提廣為流傳的海鮮與啤酒同吃會導致痛風這一食物相剋的說法,其實這一說法有一定真實性,但也並不能一概而論。大家都知道,導致痛風的主要原因是人體內尿酸積累過多,造成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處,俗稱「痛風石」,痛風發作時往往讓人痛不欲生,度日如年。但同吃海鮮與啤酒就一定會導致痛風嗎?在相關文獻中我們能夠了解到,海鮮內確實許多嘌呤類物質,嘌呤類物質通過代謝後會產生尿酸,從而增加痛風風險。但事實上,嘌呤類物質廣泛存在於食物當中,海鮮、魚以及各種肉中往往含有比較多的嘌呤,而動物內臟如肝、腎、腦等部位含量更高。廣東人最愛的老火湯,也存在較多的嘌呤類物質,甚至在一些蔬菜植物上,也能檢測到嘌呤的存在。再說啤酒,醫生一般都會告誡痛風病人不要接觸酒精類飲品與食物,因為酒精是增加痛風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啤酒配海鮮會增加痛風風險,但並不足夠讓人們避而遠之。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相剋理論都是沒有根據的,許多因食用某種食物導致過敏而導致的身體不適現象都被怪罪在了食物相剋頭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鄭集教授就「食物相剋說」選擇了民間同食機會較多的14組相剋食物,做了相關的動物實驗以及人群試食實驗,他本人親自參加,初步澄清了相剋食物引起中毒或異常的問題。目前仍有不少商家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在書刊中出版發行大量食物相剋的相關資訊,其中關於食物相剋機制的解釋十分雜亂,沒有任何科學理論依據。同時專家也表明,不應過度關注食物相剋,以免影響攝食多樣性,造成不好的飲食習慣。
但最後,我想說我們還是應該重視一些醫學專家的告誡,如酒精與頭孢菌類抗生素是切記不能同時食用的,其產生的雙硫侖樣反應,嚴重時會產生生命危險,「頭孢配酒,說走就走。」。
本文內容為原創,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