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從歷史、原理、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中)

2020-12-07 博物莊不子

所謂古典,到底要多古才為經典?

在西方歷史上,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毫無疑問是經典,但後繼的拜佔庭、羅曼式、哥德式等也不容輕視,它們延續經典,又有所創新,讓人類建築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不過,如果想真正認識這些建築,不了解點歐洲歷史可不行,特別是中世紀!而歐洲的中世紀又與基督教息息相關——中世紀的開始與結束其實就是基督教的興衰過程。

拜佔庭建築(4座叫拜樓是伊斯蘭建築)

耶穌死後,12使徒繼承衣缽,到處傳教,一代又一代,直到基督教被羅馬立為國教,已然形成5大宗主教區,其中3大教區後來消亡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另外2大教區則形成羅馬天主教與拜佔庭東正教。東正教始終受帝國控制,而天主教在種種催化下,卻演變成世俗權貴中心,以至教宗可以隨意廢立國王。

歐洲中世紀一般是從公元479年西羅馬皇帝被廢算起(也有學者以東羅馬帝國395年建立為開始),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這1000年裡,天主教在歐洲大陸處於絕對支配地位,宗教信仰貫徹到所有人的生活當中,科學發展自然受到嚴重束縛,乃至迫害,因此,當文藝開始復興,科學思潮興起,學者對天主教自然沒什麼好態度,歷史學者甚至把中世紀稱之為黑暗時代,用哥德式建築稱呼那些高聳教堂,因為西羅馬帝國便毀於哥特人之手。

中世紀開始前的羅馬帝國

中世紀到底黑不黑暗?我個人認為是無法定論的,任何事件都各有各的立場,對錯不過是相對而言。就宗教迫害來說,壞的方面顯而易見!但如果沒有宗教通過這些手段樹立權威,那些田園生活、騎士城堡、大量美輪美奐的藝術、教堂、修道院,可能也未必存在。

Pietro Bellotti作品:廢墟狂想曲(局

三、拜佔庭建築

拜佔庭其實是後世起的名字,它原本叫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即上文提及的古羅馬分裂後的東部。雖然東羅馬帝國脈承古羅馬,但因為融合了更多東方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信東正教、講希臘語等,已和古羅馬文明有明顯不同,所以,16世紀後的學者為了更好區別兩者以及其它羅馬帝國,便將其稱為拜佔庭帝國。

拜佔庭位於亞歐交界處,坐歐面亞,是黑海唯一出入口,戰略意義十分重大,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便在此被攔超過一年。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60年,當時是希臘人的殖民地,據說名字便來自它的建立者拜佔斯。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再次統一羅馬帝國後,定拜佔庭為新首都,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後來有段時間又叫新羅馬),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又把帝國分成兩部,同時立基督教為國教。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滅東羅馬後,將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堡至今。

拜佔庭帝國的歷史演變

如果沒有拜佔庭,可能就不會有基督教,因為古羅馬原本信仰多神教,相對而言,基督教便是異教。實際上,早期羅馬帝國對基督教也本著取締以至消滅的態度,在長達數百年時間裡,它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傳教。後來,幸虧拜佔庭帝國對它的轉態,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313-565年),多位皇帝不但是教會的保護人,甚至皈依教會,基督教才一躍成為支配歐洲人的宗教。

耐人尋味的是,拜佔庭帝國後來被同樣信仰的十字軍攻陷,差點無路可逃;到了帝國末期,又被奧斯曼人圍攻,更要向羅馬教宗求救。

查士丁尼一世

拜佔庭建築以圓頂為重要特徵,圓頂之下是拱廊,但這兩個特徵並不貫穿整個帝國歷史,因為東羅馬國祚長達一千多年,無論建築還是藝術,跨度都非常大!所以,一般還將其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4世紀至6世紀)開頭依然沿襲古羅馬帝國的建築技術,到查士丁尼一世時,國力強大,文化鼎盛,重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已然形成拜佔庭建築風格。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國力開始衰退,建築規模漸次縮小,轉為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以各種修道院為代表。後期(13至15世紀)已自身難保,鮮有創新。

1912年建的仿拜佔庭大教堂——Alexande

具體分析的話,拜佔庭建築有如下特色:

1、拜佔庭柱式

拜佔庭柱式/Byzantine Columns,這種柱式明顯不同以往,特別是柱頭,不再強調比例,而是讓雕刻師自由發揮,也因此,拜佔庭柱頭千差萬別,既有傳統的苕茛葉、雙螺旋,又有創新的人物、怪獸、枝蔓等,多種多樣,以鏤空雕刻為主要形式;柱身也不再局限於圓柱,開始出現立方柱、合體柱等。

各種拜佔庭柱頭

特點:

柱頭呈倒方錐形,有時分上下兩個裝飾面,以浮雕為主柱身越來越幼細,一般是連拱形式

拜佔庭柱式構造

這種柱式乍眼一看,很具異國情調,特別是柱身越來越細的時候,更容易錯覺為伊斯蘭建築,但實際上,伊斯蘭建築是從拜佔庭那裡學習的,後世不管羅曼式還是哥德式,也都有學習的影子,在威尼斯、拉文納等城市,這種柱式更是隨處可見,因為它們很長時間與拜佔庭帝國有商貿往來或受其控制。

威尼斯的Fontego dei Turchi

2、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原本是古希臘城邦執政者的辦公廳,到了古羅馬,它的用途還包括商貿集市、公眾集會、議論市政等。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巴西利卡由於宏偉、寬敞、層次分明等利好條件,深受主教青睞,逐漸成為教堂的基本建築形式,因為基督教不同以往習慣在神殿外面進行儀式的多神教,耶穌信眾主要是在室內做聖事。

德國特裡爾仿製的古羅馬巴西利卡

這種教堂入口通常在西面,寓意教眾面向耶穌來臨的方向。立面一般分成三部分,中殿最寬也最高,兩旁為側廊,特別大的巴西利卡還會有四道側廊;自被視為教堂基本制式後,巴西利卡近末端必定會延伸出兩臂,稱之為耳堂;耳堂與中殿的交接處叫交叉甬道,甬道上方通常是尖塔或圓頂;教堂終端為半圓形,中心是供奉主聖壇的半圓形內龕,也叫內殿,神龕周圍有一道迴廊,這道迴廊有時還突出數量不一的圓室作為禮拜堂。

巴西利卡的平面和立面(下圖為原始巴西

教堂平面本來都是巴西利卡這種長方十字形,也叫拉丁十字,但從10世紀開始,隨著東西教會大分裂,慢慢就演變成兩種制式:天主教仍然沿用拉丁十字;東正教卻漸漸趨向正方形或圓形,也叫希臘十字,其中,拜佔庭以正方形為主,希臘以及其它地區則流行圓形或八角形以至多邊形。

拉丁十字與希臘十字

天主教成為普世教會後,巴西利卡還多了一層含義——作為教堂等級稱號,分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和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其中,特級聖殿全球僅有聖若望大殿、聖彼得大殿、聖保羅大殿和聖瑪麗亞大殿四座,乙級則有1814座(2019年數據)。

聖伯多祿大殿

3、馬賽克

拜佔庭教堂內部多用彩色雲石、大理石、琉璃磚等裝飾,其中,有一種鑲嵌畫叫馬賽克/Mosaic,是拜佔庭建築內部裝飾最顯眼特徵。

馬賽克

馬賽克通常是由小石頭、貝殼、玻璃等材料構成,以金、藍兩色為主,間以白、紫、藍、綠、黃、紅、黑等,色彩斑斕,題材廣泛,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這種鑲嵌畫並非拜佔庭首創,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也有使用,但直到中世紀,才由拜佔庭人把它發揚光大,將它的藝術層次提到最高水平!東正教國家諸如希臘、俄羅斯以至天主教各個王國的教堂聖像無不受其影響。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耶穌馬賽克

不過,由於歷經戰亂,拜佔庭馬賽克留下來的並不多,但倖存下來的都極為精美,堪稱瑰寶。

4、帆拱

帆拱/Pendentive,也叫三角拱,它的出現是建築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人類就能把圓頂建在方形基座上,既將建築力學探索到一個全新層次,又把建築美學表現得淋漓盡致!和疊澀拱或內角拱砌成的圓頂不同,它主要是依靠穹隅來支撐圓頂,故又叫三角穹頂;此外,帆拱主要採用磚塊建造,這也比古羅馬單純使用混凝土建造的圓頂有所進步。

帆拱示意圖以及構成

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是三角穹頂的傑出代表,雖然單就圓頂面積來比的話,它比萬神殿小,但整體面積卻大得多,而且高達55.6米,曾保持人類最大教堂的紀錄1000多年。

聖索菲亞大教堂最開始的樣式,沒有叫拜

這種圓頂怎樣建呢?首先,建好方形座基,特別是四根墩柱,繼而在墩柱上發券,發券即砌築筒形拱券,目的是把圓頂壓力分散到墩柱上;發券完後再砌造鼓座,鼓座與拱券形成的牆體即為帆拱;最後在鼓座上砌成圓頂。圍頂成功後,通常還會在圓頂下方打造頂窗,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有40個頂窗。為了進一步減輕壓力,一般還會在圓頂周圍建造半圓穹頂,以及扶壁等其它支撐結構。

帆拱建築過程

通過帆拱建造的圓頂本來是寬扁形,13世紀後,俄羅斯等東正教國家卻流行下腹收縮的洋蔥頂/Onion dome,這極有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影響,當然,這種設計也很適合斯拉夫人,比如防止屋頂積雪,帶有地標識別等,18世紀後俄羅斯人更賦予其強烈的象徵意義,例如金色洋蔥頂神似蠟燭的火焰,暗喻主帶來光明,其後根據三位一體、十二聖徒等宗教數字(3、13、25、33等)又施以不同顏色,形成五彩斑斕的「洋蔥頭」。

洋蔥頭圓頂

拜佔庭建築不僅繼承古羅馬技術,而且進一步改善這些技術,對歐洲各種建築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哥德式飛扶壁最早可追溯至拜佔庭的早期扶壁,各種山花也不再是三角形,開始流行半圓形,後來成為羅曼式建築的重要特徵。

根據《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愛德華·吉本統計,單是君士坦丁堡便有2座劇場,4座巴西利卡,8個公眾浴池,153個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8條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宮殿和4388座貴族宅邸。

拜佔庭建築

四、羅曼式建築

羅曼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也叫羅馬風建築,顧名思義,這種建築帶有古羅馬建築風格,但它並非是古羅馬建築的延續,因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裡,歐洲到處混戰,古羅馬建築基本頹廢,日耳曼建築又比較原始;另一方面,除了上層和教會人士,普通百姓幾乎都不識字,古羅馬的磚石建造技術因此逐漸失傳。9世紀後,得益於天主教的強盛,拜佔庭文明的影響,以及席捲全歐的十字軍運動和貿易往來,歐洲大陸開始流行這種仿羅馬建築風格。

中世紀早期巴伐利亞農莊復原圖

有關這一風格的起源時間,目前尚無定論,從6-10世紀,都有人主張,但以10-12世紀最鼎盛為共識,彼時各種修道院、教堂、城堡遍布歐洲各地,因此,不少學者便將這一時期的建築稱之為羅曼式,而之前6-10世紀的叫第一羅曼式或前羅曼式。前羅曼式具體到各國還可進一步細分,例如法國有墨洛溫和卡洛琳風格、西班牙有摩爾式建築等。

羅曼式建築

一般來說,前羅曼式以粗石砌牆、小拱(方)窗戶為顯著特徵,給人印象是牆壁厚實、建築質樸;雖然圓頂還沒出現,但拱門、拱窗已大量存在,隨後還流行在拱頂雕刻倫巴底帶/Lombard band。

第一羅曼式建築

到了羅曼式時期,十字軍從拜佔庭等東方帶來大量的建築技術與建造知識,從而促進歐洲建築的發展,教堂、修道院開始講究立面對稱,以半圓拱和連拱飾為重要特徵,其中的連拱飾包括各種拱廊、盲拱、倫巴底帶等,這些特徵逐漸形成羅曼式建築標配。

各種連拱飾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通過教宗加冕而成為天主教認可的羅馬皇帝,這一方式讓其他國王意識到,獲得教宗認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權力與名譽,因此對天主教更加狂熱、推崇,教堂便越蓋越大越精美。

總的來說,羅曼式建築有如下特徵:

羅曼柱式:

羅曼式柱頭(中間為雙體柱)

受拜佔庭影響,羅曼柱不管柱頭還是柱身也都多種多樣,既有單塊石料鑿成的整體柱,也有中間填碎石的空心柱,而且還大量回收重新利用古羅馬柱,但這些柱式都有一個普遍特點:墩柱與圓柱交替出現!墩柱也叫扶垛,是建築物的重要支撐,以方形為主;圓柱有大有小,大者表面常具浮雕或壁畫,與墩柱呈ABA或ABBA排列,小者有單柱也有雙柱,表面平整,顏色單一,常與墩柱呈ABA排列,或直接附在墩柱上。

柱式排列示意圖

半圓拱:

大量運用在塔樓拱廊、教堂大門以至窗戶上的半圓拱是羅曼式建築的最重要特徵,尤其是教堂大門,3-12道側柱,逐級內縮,層次分明,拱門和側柱更刻有大量聖經故事的人物或場景,雕刻精美,琳琅滿目;兩者由過梁分開。

教堂大門portals

十字拱頂:

十字拱頂也叫穹稜拱頂或稜拱,稜拱其實是由最簡單的筒拱發展而來,兩個筒形拱頂相交便成十字拱頂;十字拱頂的過人之處,是能把拱頂壓力發散到四面墩柱上,這與三角穹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相交處便成為肋架,肋架隨著發展,又變成哥德式最重要的特徵——尖肋拱。

拱的歷史演義與原理

通常,天主教教堂是十字穹頂,而東正教則以三角穹頂居多,筒形拱頂雖然簡單,但因為具有良好的聲學效果,早期很受歡迎。

各種穹頂

塔樓:

塔樓也是羅曼式教堂的重要構件,它的平面有圓、方、以至多邊形,立面非常對稱,塔頂可以是平也可以是尖,尖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哥德式,不過,羅曼式有個重要特點:隨著塔樓的升高,建築上的窗洞數量或尺寸也會增加。塔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數目,法國北部、葡萄牙、西班牙等通常是雙座,而法國中部、南部則以單座為主。

德國斯派爾大教堂

羅曼式建築是歐洲的第一次流行建築,但幾乎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例如德國教堂東西兩端均有半圓形壁龕,英國形成略有區別的諾曼式建築,法國以華麗的彩色玻璃著稱,義大利最多元化等……後期很多特徵直接形成哥德式建築,例如尖肋穹頂、多層拱門等,這一現象仿如古羅馬繼承古希臘的建築文化。

羅曼式建築剖面

中世紀雖然到處是宗教壓抑,但也由於宗教的審美觀,留給後人無比珍貴的建築遺產。

Speyer Cathedral,1874

相關焦點

  • 美媒: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熱衷於模仿西方風格
    原標題:美媒: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熱衷於模仿西方風格  美國《大西洋月刊》9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大學努力向常青藤看齊 未來幾周,返校的美國大學生將在看起來像中世紀城堡的哥德式建築內安家。上海一所大學複製了英國莊園,河北一所大學的建築風格則模仿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寧波諾丁漢大學複製了英國學校的標誌性建築及英式花園。還有中國開發商聘請美國設計公司模仿史丹福大學設計高中校區。   其中一些校區是中外合辦的。另一些則位於二三線城市,缺乏知名度。對許多中國人而言,外觀與世界最佳院校相像似乎是邁向最佳目標的第一步。擁有歷史感十足的建築能令許多新建學校看似歷史悠久的學術機構。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關鍵詞:西方古代藝術理論;現代藝術理論;智識傳統;歷史同質性  作者簡介:孫曉霞,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學研究》主編;研究方向:藝術原理與藝術思想史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從內涵與形態上都迥異於現代藝術理論
  • 6張圖讀懂西方哲學發展史和流派
    原標題:6張圖讀懂西方哲學發展史和流派哲學史展現的是高尚心靈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較量。雖然沒有一個西方哲學史家的結論能夠經受歷史的檢驗,沒有一種直到現在還被普遍認可的哲學真理,但是,哲學家們為解決哲學問題而提出的論辯至今仍給人以啟發,成為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從哲學史的觀點看問題,問題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義,解決問題的過程比達到的結論更有價值。哲學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方式,也是啟迪批判性思維的試驗過程。哲學史可以幫助那些已經形成思維定勢的人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能夠提出和解決問題。
  • 十歲孩子可以讀的建築故事書,讀懂明白人類歷史的建築演化變遷史
    熱播劇《安家》掀起了一陣關於上海老洋房的熱,每棟老洋房背後都是一段歷史,每棟建築背後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上海灘的舊年風光,在一座座老洋房的故事裡被呈現得淋漓盡致。亮點之二在於作者的講述中的建築歷史和人文價值。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數學簡史》作者: 蔡天新本書是由我國知名數學家蔡天新教授編寫,是中國人自己的「數學簡史」。
  • 了解藝術裝飾風格的起源、特徵和裝飾元素,讀懂它的美並實現它
    藝術裝飾風格,被很多人認為是華而不實,就是說它的實用性較差,但是在軟裝設計風格中,這種風格還常常被人們認可,因為它的美無處不在,所以作為設計師的你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選擇藝術裝飾風格時,讓實用性更好的體現。近期的幾篇文章,木木老師都會跟大家講述藝術裝飾風格該如何去搭配設計以及注意事項。
  • 中國古建築攝影體驗中國歷史 感受傳統建築魅力
    活動啟動後,主辦方將邀請著名古建築專家、攝影專家以寧波為起始點,途徑浙江、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歷時近半月,通過攝影師的鏡頭讓公眾感受傳統建築魅力之美,體悟古人「匠心匠意」之韻。  建於北宋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的保國寺大殿,歷經1002年歷史的風雨滄桑,是佐證古越地區建築文化高度發達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建築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重要史跡,是品鑑古代建築藝術、印證唐宋營造制度、建構中國建築歷史的重要實例。
  • 《刺客信條》中的雄威建築,或許未來我們終將無法觸摸歷史
    上周一的一場大火,讓聞名世界的巴黎聖母院失去了她歷史悠久的尖頂。雖然法國已經開始了重建工作,不過巴黎聖母院的原樣已經不可能再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好在現代科技讓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一覽巴黎聖母院曾經美麗的景觀,比如電子遊戲。
  • 西方協商民主的概念與特徵解析
    一種是把協商民主放在民主政治的歷史中,通過與民主實踐和理論的兩種傳統共和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比較來定義,認為協商民主是在自由、平等的憲政制度框架中,通過公民間協商討論參與決策、達成共識或一致的民主形式。它實現了人民主權和人權的有機統一,是對共和主義民主和自由主義民主的超越。
  • 解讀紫禁城建築:倦勤齋的牆壁畫、天頂畫,運用多種西方透視技法
    歷史研究者曾研究清代宮中的西方文化指出「清朝的鼎盛時期,西方文化中的藝術對清宮影響最大」。大量的事例也表明,清代乾隆時期對西方建築藝術的借鑑達到了高潮,最為典型就是在圓明三園中的圓明園和長春園中出現的西洋式建築和建築語彙。長春園興建的西洋樓景區的建築設計有多個西方教士的參與,包括蔣友仁、郎世寧、王致誠等。
  • 西方教育思想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西方教育思想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2018年07月19日 07: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茂華 董曉波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灰與彩的協奏——北京傳統建築的色彩美
    北京的傳統建築——四合院,幾百年前便成功地演繹出灰色的高級質感,古雅端莊,平和內斂,歷經歲月洗禮,依然魅力不減。四合院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建築面貌反映了濃厚的京韻風味,它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色彩是建築物的生命,是建築物的視覺藝術語言,老四合院那沉靜的灰色調蘊藏著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
  • RR·LIFESTYLE|越來越「美」的中國建築
    今年主辦方收到來自100多個國家、5000多個項目參賽作品,而在最終獲獎建築中,來自中國的建築就佔據了29個名額(專業評審獎17個,大眾評審獎12個)。 Mr.Robb 本期精選了獲獎名單中最有特色的作品,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震撼世界的中國建築作品。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摘要】受政治格局變化、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資本主義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西方左翼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新特徵: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的再關注與再解釋;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中融入新自由主義批判和帝國主義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注與研究不斷加強。
  • 全球暢銷36萬冊,精選全球100+經典建築,10本書帶孩子讀懂世界
    可以說,讀懂建築,也就讀懂了我們從哪來,又將到哪裡去。但這些,對孩子們來說太過晦澀、遙遠。作為全球銷量近360000冊超重量級建築科普書套裝,《小小建築師》憑藉優質、有趣的內容風靡全美,被收錄至「美國中小學生推薦讀本」。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基弗,作品中有很多殘餘、廢墟、灰燼的烙印,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回歸》《冬季景觀/冬日景象》1970年《森林中的人》 1971年代表作品有《多瑙河之泉》、《佔領》、《赫爾曼之役》、《沉睡的布倫希爾德》、《紐倫堡》。需要讀懂他的畫,得先對德國的神話和歷史有些了解。
  • 西安歷史建築手繪圖,越看越有味!
    歷史建築記錄著西安的滄桑與榮華這座城的古韻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西安作為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使西安建築呈現出博大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歷史變遷、朝代更迭,這些城市建築也隨之變化發展。如今的西安現存有唐以來的古代建築以及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年代的近現代建築。每一座歷史建築,設計師和建設者都賦予了濃厚的情感、傾注了心血和汗水。它們與時代、創造者交織在一起,所表現的不僅是建築,還有厚重的文化歷史。
  •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黑川雅之
    明治維新後的百年以來,西方的近現代文化以可怕的氣勢用向日本,日本的審美意識也有許多部分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觀所替代——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 黑川雅之作為日本傳統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桂離宮所展現的審美意識在今天是許多日本建築家所不能理解的,因為日本建築的梁柱空間的概念已經不再純粹,當下已融入了許多西方的建築理論和概念。
  • 「收藏」它不止是椅子 更是「最小的建築」
    文/羊城晚報記者 施沛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椅子,可以有多少種面貌?在設計大師的妙手設計下,它們不再是尋常可見的家居用品,而成了「微縮的建築」、家具設計歷史的見證、集實用與美感於一身的藝術收藏品。椅子一直是設計師們熱衷的設計課題。
  • 讀懂莊子,你就會明白: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快樂?
    在歷史上的諸子百家當中,莊子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莊子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樣,努力去指導人們積極入世,就是所謂的「有教無類」,也不像墨子那班夥計一樣,拉幫結夥,成立墨家弟子的「兼愛、非攻。「跟不像是歷史上有名的那些縱橫家一樣,通過外交手段,在官場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