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muel I. Kratchman
「你要把我的牙拔出來,修一修,然後再放回去?不是開玩笑吧?」
這可能是醫生在解釋牙再植治療計劃時患者的反應。醫生應這樣回答患者:「多年以來,醫生們一直在做人體器官移植或者把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身上,可能會出現排斥反應。而拔牙/再植並非如此,拔除的牙回到原來的牙槽窩中,不會發生排斥。」
意向性再植術曾一度被認為是最後的治療手段,而如今已成功開展了很多年,2017年12月的《牙髓病學》雜誌報導其成功率可達89.1%。作為牙髓專科醫師,我們應該勝任並熟練掌握常規根管治療技術、非手術根管再治療、手術再治療,以及牙再植。當然,在處理復發性牙髓感染時,醫生應首先考慮保守的根管再治療或手術再治療,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根管再治療可能已完成而手術難度較大、無法完成或風險太高。例如,下頜第二磨牙常舌傾並存在外斜線,可被8mm厚的骨質覆蓋。此外,過度向後牽拉患者的唇部以牽張軟組織較為困難,患者也不舒適。
意向性再植術的另外一個適應證是牙根非常接近下頜神經管或神經孔,或者完全位於上頜竇內,手術可能會引起不可逆性損傷或永久麻木。有些存在醫源性損傷的病例,樁道穿孔的部位手術無法進入。醫生將不得不去除健康的骨質和牙根以接近穿孔部位,因此會破壞牙齒的冠/根比,然而如果拔除牙齒,修補穿孔,然後再植,就不會危害牙齒。
意向性再植術中推薦的拔牙技術是使用鉗子夾持在牙釉質或者全冠上,位於釉牙骨質界或其冠方,然後輕柔的向頰、舌/顎側脫位,略施加扭力,以使牙周間隙產生急性炎症反應,增加牙齒鬆動度,直至無創拔出。拔牙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導致牙齒折裂。如果拔牙過程中全冠脫落,推薦再植前使用臨時水門汀在口腔外將全冠粘固。
一旦無創拔除牙齒,接下來的操作就很簡單了,在口外截去根尖、充填,操作中使用Hanks平衡鹽溶液(Lonza,Inc.; Walkersville, Md.)或電解質水 (Abbott Pharm; Abbott Park, Ill.)保持牙齒溼潤。這些溶液可使牙周膜保持活力達30分鐘,口外截根、充填的操作時間不應超過10-15分鐘。絕大多數附著在牙齒上的肉芽組織在拔牙時會被帶出。如果牙槽窩中仍有一些肉芽組織,可使用組織鑷拔出,勿搔刮牙槽窩骨壁。拔牙時會使牙周膜斷裂,牙槽窩內壁的剩餘纖維對於牙的再附著至關重要,可將骨粘連降到最低程度。牙齒植入後,用手指擠壓頰、舌\顎側骨板,讓患者咬紗布10-15分鐘,同時拍攝術後X線片,交待術後醫囑,然後評估再植牙鬆動度。患牙鬆動達II度或以上才需固定,可在牙齒咬合面上縫扎或使用玻璃纖維夾板固定於鄰牙。需固定牙的病例不超過20%,不必要的固定實際上會促使骨粘連發生(置換性吸收),而骨粘連是牙再植失敗的首要原因。點狀的骨粘連不會導致失敗,但是牙齒最好有生理動度,再植失敗常發生於術後1年內。
20世紀60年代至今發表了很多意向性再植術的相關文章,2017年12月的《牙髓病學》雜誌發表了以上文章的系統綜述,認為意向性再植術的成功率可達89.1%,並且牙再植較單牙種植性價比更高,如果牙再植失敗,單牙種植是其替代治療方式。
Samuel I.Kratchman醫生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髓病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他也在艾克斯頓、威徹斯特和佩奧利執業牙髓專科。他的聯繫方式為(610) 524-1610。
註:該文章發表於美國牙髓病學會官網(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