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男女老少,認為人體有酸鹼體質區分。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許多養生保健產品及節目曾經大力宣傳「鹼性體質比酸性體質更健康」,「酸性體質容易得病」,甚至還有「吃肉會導致酸性體質更加嚴重」等理論。
甚至出現了「酸鹼飲水機」、「酸鹼淨水器」、「鹼性藥片」等一系列衍生產品,掀起了一段時間「嗜鹼狂潮」。
然而這一說法卻給廣大醫生帶來了許多煩惱,因為這一理論,導致了許多人不按醫生的指導私自服藥,甚至還以「酸性藥不利於身體健康」拒絕服用醫生所給的藥物。導致延誤病情,使得醫生啼笑皆非。
在2018年11月2日,這一理論的創熟人羅伯特·歐陽被美國聖地牙哥法庭判決,賠償一名癌症患者1億多美元。同時,這也標誌著其酸鹼體質的理論被完全推翻,其自己也承認了自己的言論與騙術。
人是否有酸鹼體質這一區別
人體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結構,不同的體液的酸鹼度當然也不盡相同。
例如我們常說的胃酸呈酸性,它的pH值可達1.0~2.0。
而與胃相鄰的小腸,其腸液卻呈鹼性,pH約為7.55~8.55。
即是是如此接近,如此密切聯繫的的腸胃,其酸鹼度也大不相同,那我們人體的體質,自然不能用一個簡簡單單的「酸鹼」來概括。
在進行醫學檢查時,不同的體液檢查會採用不同的標準數值。
且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的指標也不盡相同。由此可見,單純的「酸鹼體質」並不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
人體的酸鹼平衡及調節
正常情況下,儘管機體在代謝過程中不斷攝入或產出或酸或鹼性物質,但人體體液的酸鹼度依然能保持相對的穩定。
機體能夠除了這種酸鹼物質的含量及比例,維持人體pH相對穩定的過程,稱為酸鹼平衡。
血液的緩衝作用,肺通氣,腎的排酸保鹼等都參與維持這一平衡
食物是否會影響人體的酸鹼性
我們人體具有十分強大而靈敏的調節系統,能夠在一定情況下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
我們所經常食用的正常食物,在胃酸面前,其酸鹼度大都不值一提。
一旦食物進入胃內,即會因為和胃酸混合而呈現酸性。
一旦進入腸內,與腸液混合以後,則呈現鹼性。
即是在酸鹼度不明顯的動脈血液內,也有大量的緩衝對來維持酸鹼度。
同時有腎排酸,肺呼鹼物質等系統的調節,故正常情況下攝入的食物很難打破機體內的酸鹼平衡,只會影響機體排出酸鹼的多少。
但如果在正常情況下過度的食用酸鹼物質,例如為了刻意的追求鹼性物質而服用一些藥物,反而會出現機體酸鹼代謝紊亂,引起機體的酸鹼代謝紊亂,則可產生心律失常、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肌肉無力、意識障礙等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正確地攝取食物?
判斷食物是否有益,不能單單根據其酸鹼度。
我們要注意的是食物自身的營養成分,比如牛奶內的蛋白質、麵點內的糖類、肉類內的脂肪等。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規劃自己的飲食結構。
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參考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飲食金字塔」來規劃自己的飲食,在疾病狀態下,更要參考醫生給出的建議,不得盲目聽信他人,導致自己的健康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