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

2020-12-05 科學網

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3:19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劉愛民課題組發現,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可以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0月22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人員通過擴展遺傳密碼的方法將3,5-二氯酪氨酸(Cl2-Tyr)和3,5-二氟酪氨酸(F2-Tyr)摻入通過定向進化優化表達的半乳糖氧化酶(GAOV)中,以取代原有的272號酪氨酸(Tyr272)。擁有這兩種非天然胺基酸的半乳糖氧化酶保留了催化活性。研究人員解析了GAOV、Cl2-Tyr272和F2-Tyr取代的GAOV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1.48 Å、1.23 Å和1.80 Å。

結構數據顯示,在輔因子中僅保留了一個滷素取代原子,這表明在輔因子生物發生的自催化過程中,發生了碳-氯/氟鍵的氧化斷裂。用自由基清除劑羥基脲處理後,原本因自旋耦合隱藏的二價銅得以被電子自旋共振譜觀察到。因此,和野生型一樣,非天然酪氨酸取代後的酶結構上的催化中心仍包含自由基,即Cu(II)-(Cl-Tyr-Cys)和Cu(II)-(F-Tyr-Cys)。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在生物中從未觀察到過的、由單核銅中心參與的碳-氯/碳-氟鍵斷裂。

據介紹,半乳糖氧化酶(GAO)包含一個二價銅-配體自由基輔因子。該輔因子中一個半胱氨酸-酪氨酸自由基與銅配位,通過銅的氧化以自催化的形式產生。交聯硫醚鍵的形成伴隨著Tyr272上的一個碳-氫鍵的斷裂,但目前對後者的具體細節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Formation of Monofluorinated Radical Cofactor in Galactose Oxidase through Copper-Mediated C–F Bond Scission

Author: Jiasong Li, Ian Davis, Wendell P. Griffith, Aimin Liu

Issue&Volume: October 22, 2020

Abstract: Galactose oxidase (GAO) contains a Cu(II)-ligand radical cofactor. The cofactor, which is autocatalytically generated through the oxidation of the copper, consists of a cysteine-tyrosine radical (Cys-Tyr) as a copper lig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ross-linked thioether bond is accompanied by a C–H bond scission on Tyr272 with few details known thus far. Here, we report the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3,5-dichlorotyrosine (Cl2-Tyr) and 3,5-difluorotyrosine (F2-Tyr) to replace Tyr272 in the GAOV previously optimized for expression through directed evolution. The proteins with an unnatural tyrosine residue are catalytically competent. We determined the high-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GAOV, Cl2-Tyr272, and F2-Tyr272 incorporated variants at 1.48, 1.23, and 1.80 re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al data showed only one halogen remained in the cofactor, indicating that an oxidative carbon-chlorine/fluorine bond scission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autocatalytic process of cofactor biogenesis. Using hydroxyurea as a radical scavenger, the spin-coupled hidden Cu(II) was observed by EPR spectroscopy. Thus, the structurally defined catalytic center with genetic unnatural tyrosine substitution is in the radical containing form as in the wild-type, i.e., Cu(II)-(Cl-Tyr-Cys) or Cu(II)-(F-Tyr-Cys). 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a previously unobserved C–F/C–Cl bond cleavage in biology mediated by a mononuclear copper center.

DOI: 10.1021/jacs.0c08992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8992

 

相關焦點

  • ...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3:19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劉愛民課題組發現,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可以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 烯基二炔和苯乙烯發生的銅催化的[3+2]環加成反應,通過形成含銅全碳1,3-偶極子得到手性吡咯橋連[2.2.1]骨架
    這類1,3-偶極子以羰基葉立德中間體的形式存在,可以通過由過渡金屬催化的重氮化合物分解而來的羰基與金屬卡賓反應或者過渡金屬催化的乙烯基重氮化合物的分解來得到這類1,3,-偶極子。本文作者旨在找到一種具有原子經濟和不對稱的方法來合成1,3-偶極子。最近,二炔類化合物在過渡金屬催化中可以高效快速地進行環加成反應,特別是在形成N-雜環時有很好的表現。
  • α-半乳糖基抗原缺失模型兔的研製與評價
    文題釋義:Gal抗原:中文全稱為α-半乳糖基抗原(α1,3galactosyle,Alpha1,3Gal,或 α-Gal),是半乳糖基與細胞膜上的蛋白或脂結合構成的一組完全性抗原,研究表明Gal抗原是異種移植中引起超急性免疫排斥反應的主要靶抗原
  • 【經典反應】親核取代反應 | SN
    定義:反應包括中心碳原子與離去基團相連的鍵斷裂,進入基團 (親核試劑) 和中心碳原子構成新鍵親核取代反應的機制:Ⅰ  反應速度只取決於一種化合物濃度的反應,在動力學上稱為一級反應。V=k[A]     反應速度取決於兩種化合物濃度的反應,在動力學上稱為二級反應。
  • 浙江大學梁巖等:擬南芥 NADPH 氧化酶 RBOHD 羧基端倒數第三位胺基酸在其介導活性氧迸發中的重要作用
    中文摘要:目的:解析呼吸爆發氧化酶同系物蛋白D(RBOHD)介導活性氧迸發的分子機制。創新點:首次研究 RBOHD 蛋白羧基端在植物體內活性氧迸發中的作用,並對其機制進行初步探究。方法:本文利用正向遺傳學方法篩選得到在多種病原物相關分子模式(PAMP)處理後活性氧不迸發的突變體delt。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在土壤中具有三大重要功能:(1)鐵氧化物可作為膠結劑促進土壤微團聚體的形成,從而形成對有機碳的物理保護;(2)鐵氧化物可通過吸附和共沉澱作用與土壤有機碳結合形成複合體,從而降低有機碳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有機碳的穩定性以促進有機碳在土壤中的累積;(3)鐵是土壤中重要的電子受體或供體:厭氧條件,鐵氧化物易被微生物作為電子受體利用而被還原溶解產生Fe(II);鐵還原的微生物代謝過程不僅直接耦合有機碳礦化,
  • 漫談:氟原子及含氟基團為啥在藥化中那麼討喜
    氟原子的原子半徑和氫、羥基非常接近,這樣氟原子取代其後分子的體積變化很小,而且碳-氫鍵的氧化代謝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方式,因此,在藥物設計中,通常在小分子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對易氧化代謝的位點進行保護,選擇性地阻止氧化代謝的發生,進而提高化合物的代謝穩定性,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除了氟原子和氫原子的生物電子等排替換之外,三氟甲基和二氟甲基也是提高小分子氧化代謝穩定性的重要基團。
  • 董廣彬教授借力Catellani反應合成全碳四取代烯烴
    全碳四取代烯烴中烯烴C=C雙鍵兩側的四個取代基均為α-碳基團,這種結構在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中並不少見,如下圖中展示的Illudol、Cassiabudanol A等。四取代的烯基還可作為二肽的電子等排體用於研究環狀多肽分子的構象,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也具有重要的應用。除此之外,這類結構的材料還可表現出新穎獨特的物理及電子特性。
  • 選擇性斷裂更穩定的碳碳單鍵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合適的方法將碳碳單鍵斷裂,在根本上拓寬新分子的合成方法,從而真正實現合成領域的隨心所欲。1944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教授在有機合成實驗中第一次實現了有機物碳碳單鍵斷裂。
  • 阜陽耐腐蝕四通定做廠家產品中碳含量的質量分數
    阜陽耐腐蝕四通定做廠家產品中碳含量的質量分數   阜陽耐腐蝕四通定做廠家產品中碳含量的質量分數加熱區域的金屬因受到周圍溫度較低的金屬阻止,卻不能膨脹;而冷卻時又由於周圍金屬的牽制不能地收縮。具有定壓排放、定壓吸入、開閉靈活、安全阻火、結構緊湊、密封性能好、安全等等的優點。
  • 葡萄糖氧化酶在豬飼料中的研究進展
    其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糖蛋白用二硫鍵共價結合形成二聚體,其中一個單體糖蛋白以 β-摺疊形式和部分輔基FAD緊密結合,另一個和β-D-葡萄糖以4個α-螺旋支撐1個反向平行的β-摺疊形式結合。 2 檢測方法葡萄糖氧化酶在使用和科研實驗室都需要進行酶活力的檢測。
  • 靜電紡絲製備銅-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提高了先進電動汽車的功率密度
    與銅電阻相關的功率損耗引起了人們對開發高級導體的興趣,這些導體將碳納米管(CNT)摻入Cu基體(超導Cu(UCC)複合材料)中,以提高從電力傳輸和旋轉機械到電子設備的住宅應用等各種工業和工業領域的能源效率。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胺基酸的脫氨與胺基酸氧化酶
    氧化脫氨是指胺基酸在胺基酸氧化酶催化下脫氫生成亞胺基酸,再水解生成酮酸和氨。脫下的氫由黃素蛋白傳遞給氧,生成過氧化氫。此類酶多以分子氧為電子受體,所以命名為氧化酶。胺基酸氧化酶大致分為三類:L-胺基酸氧化酶、D-胺基酸氧化酶和專一性胺基酸氧化酶。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 一、視頻成果情況簡介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自由基的形成
    通過鍵離解能可以判斷化學鍵均裂的難易。如下圖所示,不難看出,Br-Br鍵易斷裂,H-H鍵不易斷裂。(鍵離解能:化學鍵發生均裂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滷素自由基可以通過滷單質的均裂獲得,如氯自由基和溴自由基。
  • 為什麼同軸電纜中使用銅?
    銅是建築布線的理想導體,但不是因為它是最導電的金屬。銀實際上是最好的導體,其電導率是退火銅的106%。但是,銀的高成本加上低的抗拉強度限制了其在特殊應用中的使用,例如接合電鍍和滑動接觸表面。一磅一磅(從字面上來講),銅甚至不如鋁。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藍色巨人IBM的科學家們再次展示了他們雄厚的科研實力: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標準的主流半導體工藝,將一萬多個碳納米管打造的電晶體精確地放置在了一顆晶片內,並通過了可行性測試。多年來,人們一直期望找到一種新的材料,可以替代傳統晶片中的矽,從而更深入地推進半導體製造工藝,獲得更小、更快、更強的計算機晶片,IBM則邁出了用碳納米管在此領域投入商業化應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