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選擇性斷裂更穩定的碳碳單鍵

2020-12-02 石墨烯聯盟

碳碳單鍵,是構成物質的最為基本的結構之一,其穩定性自是不言而喻。但是,也正是因為它的穩定,也阻礙了很多合成的發生。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合適的方法將碳碳單鍵斷裂,在根本上拓寬新分子的合成方法,從而真正實現合成領域的隨心所欲。

1944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教授在有機合成實驗中第一次實現了有機物碳碳單鍵斷裂。在這之後,隨著對過渡金屬的了解加深,人們發現了它可以大大拓寬實現碳碳單鍵的斷裂的方法。但是,實驗的適用性、廣泛性和可操作性依然還是存在一定的限制。其中,如何能夠有選擇性地斷裂自己想要斷裂的單鍵,成為了最大的難題——在已知的幾乎所有的碳碳單鍵斷裂反應中,優先斷裂的總是相對較活躍的單鍵。

直到近日,英國帝國理工大學Mark R. Crimmin博士和其團隊發現了一種鋁化物,有史以來第一次做到了可以有選擇性地斷裂聯苯烯中最堅硬的苯環碳碳鍵,而自動忽略相對活躍的中心四圓環,這種奇特的選擇性還是第一次被發現。該研究毫無疑問地為有機金屬合成領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其研究成果以「Chemoselective C–C σ-Bond Activation of the Most Stable Ring in Biphenylene」為題,被發表在最新一期的《Angewandte Chemie》上。

圖 1:碳碳單鍵激發的化學選擇性

【如何做到?】

聯苯烯被選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它擁有兩個苯環,環與環之間由碳碳鍵連接組成了一個四圓環。苯環自身的碳碳單鍵非常穩定,此外由於苯環6個π電子的離域作用以及電子云的均勻分布,穩定性更為加強。而處在中心位置的四圓環,由於其反芳香性和相對幾何扭力較大,其鍵與鍵之間的鍵能也就相對較弱,比較容易斷裂。在這次實驗之前所有關於聯苯烯的所有反應中,都是斷裂其中間的四圓環而非苯環本身(如圖一)。該次實驗的特殊性和超前性也由此體現。

具體的實驗操作步驟為(如圖2):首先,兩倍量的鋁類卡賓化合物1和聯苯烯在100℃地反應條件下反應3個小時,化合物1選擇其中的一個苯環進行配位,導致該苯環中的C2-C3或者C4-C5單鍵斷裂,得到兩個反應產物2和3 (比例1:0.7)。該類產物均含有兩個帶鋁的五圓環。產物2中間體在-35℃下的苯酚或四氫呋喃溶液中結晶,而產物3則可在苯酚溶液重結晶析出。

圖 2:反應合成路線圖。

作者也嘗試了在相對較低的反應溫度下合成(25℃),並於7天後得到了另一個反應中間體4。中間體4是由鋁化物和聯苯烯發生(4+1)環加成反應得來。此外,作者還發現在改變反應溫度至100℃之後,通過再次加入鋁類化合物,該中間體4仍能夠得到類似產率的反應產物2和3。

【為什麼可以做到?】

作者首先嘗試了用多核核磁共振光譜和單晶X射線衍射儀來了解並確認所有產物的組成。核磁共振光譜確認了C3和C4對應的氫出現在 5.32和7.44 ppm。產物2本身在C5和C6處有兩個異構中心,其存在也被1D-NOE光譜證實。產物3和中間體4則在單晶射線衍射儀中得到確認,其具體的構成如圖所示。

圖 3:產物3(a)和產物4(b)在單晶X射線衍射儀中的結構

然後,作者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探究該類碳碳單鍵斷裂的原因。研究表明:首先,反應得到中間體4需要相對較大的能量,同時反應達到過渡態TS-1。此時,鋁類化合物再次加入,通過與過渡態的親核反應,可以推動反應到達一個相對更低的中間過渡態TS-2,並形成中間態Int-1。通過對TS1和TS2的自然軌道分析,作者發現鋁類化合物的親核性是形成最終反應物2和3的關鍵。通過幾何重組,中間態Int-1更趨向於低能量態-中間態T2。在這之後,兩種可能的碳碳單鍵激發過程可能會發生,這兩種過程都會引起單鍵的遷移反應,從而斷裂碳碳單鍵。並且,兩種過程最終都會使最終產物趨向於一個能量更低的穩定態。

圖 4:反應能量趨勢流程圖,數字為能量值,單位(kcal mol-1.)

【為什麼只有該類化合物可以做到?】

為什麼該類鋁類卡賓化合物相較於許多其他的有機金屬能夠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反應原理呢?從前沿分子軌道的角度上看,該分子的形狀和能量表現形式與其他分子有著根本的不同。首先在過渡金屬中,鋁的3p軌道小於其4d和5d軌道。其次,該類鋁化合物的HOMO-LUMO能級相互正交,這導致了其對應的3p軌道有一個相對於其他過渡金屬而言較小的徑向伸縮。再者,在該類反應中,聯苯烯需要高度扭曲來配合反應發生,當反應中多出的另一等量的自由的鋁類化合物和中間體發生親核反應時,產生的中間態因為碳碳單鍵的氧化加成而造成其自身的空間扭力過大,無法達到一個穩定的能量平衡,從而選擇趨向於形成一個更加平緩的結構,從而導致苯環斷裂碳碳單鍵並進行集合重組,最終形成能量更低的穩定的分子。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鋁在破壞最堅固的碳-碳鍵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選擇性
    在有機金屬反應性方面,鋁被發現可以選擇性地破壞聯苯最堅固的碳-碳鍵,同時使幾個較弱的鍵保持完整。聯苯由兩個苯環通過一對鍵連接在一起,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四元環。這個中心環是反芳香族的,由於它太小,承受著很大的幾何應變,使它的鍵更加脆弱,反應性很強。
  • 科學家第一次拍到兩個原子化學鍵斷裂的實景視頻了!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宇宙的基礎,它們之間通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又因為化學鍵的斷裂和重新結合而構成不同的物質形態,讓這個世界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然而,原子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呢?它們究竟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呢?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烈·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克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卻藉助碳納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原子之間互相運動及化學鍵斷裂的視頻,為未來研究化學反應開闢了新的方法。
  • 科學家創造碳碳單鍵鍵長的新紀錄
    此前人們認為,如果鍵長超過這一上限,碳碳單鍵將會斷裂,但這種說法在新合成的這種有機分子這裡並不成立。無疑,這項研究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化學鍵的本質,對化學鍵的思考有了新的角度。如果形成碳碳單鍵的兩個碳原子各自連接了體積龐大的基團,那麼碳碳單鍵由於位阻排斥就有可能被拉伸,從而導致鍵長超過1.54 Å。基於這一設想,人們合成了各種各樣的分子。
  • 與原子同行,記錄化學鍵的產生和斷裂
    不管是一個以特定方式連接在一起的一組原子的分子,還是一塊材料或整個生物,最終,一切都由原子鍵合和鍵斷裂的方式控制。挑戰在於化學鍵的長度在0.1-0.3 nm之間,比人的頭髮的寬度小約一百萬倍,這使得很難對一對原子之間的鍵進行直接成像。
  • M.C.White組《自然》:雜環化合物的選擇性α-C-H鍵氧化甲基化
    ,而有效控制反應的區域選擇性成為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Christina White教授研究團隊利用以往設計的Mn催化劑Mn(CF3PDP)(MeCN)2(SbF6)2(1),實現了多種不同氮、氧雜環化合物的α-C(sp3)-H鍵選擇性甲基化。該方法不僅適用於簡單結構的底物,還可用於複雜結構分子的後期修飾。
  • JACS:雙重催化策略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β-鍵斷裂)
    JACS:雙重催化策略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β-鍵斷裂)Soc.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雙重催化策略,實現脂族醇衍生物與芳基(烷基)滷化物偶聯反應,從而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涉及β-鍵斷裂的過程。此外,在後期功能化過程中,該反應同樣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以及良好的適用性。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實現室溫可見光誘導催化二芳基醚類碳氧鍵斷裂
    通過斷裂木質素中的碳氧鍵可以使木質素降解,為精細化學品提供可再生芳基原料。但是碳氧鍵鍵能高,木質素中二芳基醚類4-O-5型碳氧鍵鍵能高達約314 kJ/mol,是木質素高效解聚利用中的一個重要瓶頸。近日,李洋研究員課題組發展了室溫一鍋兩步法斷裂二芳基醚類碳氧鍵產生兩分子酚類化合物的研究發法。
  • 模糊了化學鍵的定義:科學家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強的氫鍵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化學鍵,是有史以來最強的氫鍵。
  • 畢錫和課題組Chem:銀催化簡單烷烴的區域選擇性官能化
    卡賓誘導的C(sp3)−H鍵插入反應能在無導向基團參與條件下實現高選擇性的C(sp3)−H鍵官能化,是新近快速發展的重要策略,Davies、Pérez、Arnold等課題組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們的策略僅限於吸電子基團(EWG)穩定的重氮化合物所生成的高親電acceptor型金屬卡賓(圖1A)。
  • 為什麼高能磷酸鍵與化學鍵相反,在斷裂時釋放能量
    為什麼它與化學鍵的設定相反,斷裂的時候反而放出能量?其實,生化中的高能磷酸鍵並不是化學鍵,它是根據反應總的能量變化特別定義的一個概念。在整個反應中,舊的化學鍵消耗能量發生斷裂,新的化學鍵生成並釋放能量,最後總的能量變化就是所謂的高能磷酸鍵。因為高能化合物水解是釋放能量的,所以高能磷酸鍵就成為一種斷裂放能的結構。這是等效出來的一個概念,並不是一個具體的連接兩個原子的化學鍵。之所以有這種「奇怪」的設定,是有歷史原因的。
  • 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到激發態的電子結構
    觀察到第一步,就打開了觀察化學鍵形成和斷裂的大門。圖註:科學家們首次直接看到了光碟機動化學反應的第一步。 他們在SLAC上使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以捕獲當光撞擊到稱為CHD的環形分子時電子分布的幾乎瞬時變化。 在30飛秒或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內,電子云變形為更大,更彌散的雲,與受激電子狀態相對應。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分析:能量越低越穩定,鍵能越高越穩定
    老師馬上在黑板上寫出一行數據:H-Br的鍵能為:362KJ/mol老師剛寫完,化學課代表就說:鍵能越高越穩定。頓時,鴉雀無聲,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第一排那個戴眼鏡的男生。同學們於是朝黑板中間那行字看到,開始讀了出來:鍵能越高越穩定,能量越低越穩定。但,化學課代表還是比同學們多想了一層,他的一個推理思路是:首先氯化氫比溴化氫更穩定,在觀察一下鍵能,剛好氯化氫的鍵能要高於溴化氫,在看一下標題,鍵能越高越穩定,一定錯不了。(為嚴謹的思維鼓下掌)
  • Nature Catalysis:超低Pt負載的TiO2激活C-O鍵
    多官能分子的選擇性C-O活化在許多重要的化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儘管可還原的金屬氧化物通過反向的Mars-van Krevelen機制對還原性C-O鍵切斷具有活性和選擇性,但活性最強的氧化物在反應中體積減小。近日,美國德拉瓦大學的Dionisios G.
  • :Ru催化氫解木質素-鹼對酚類產物的選擇性調控
    然而,木質素是一種結構複雜的生物大分子,其降解過程不僅包含 β-O-4 結構中 C–O 及 C–C 鍵斷裂過程,同時存在降解產物的縮聚、氫化、脫羥基化等多重反應,導致其選擇性控制及機理研究極具挑戰性。在 Ru/C 與鹼共同催化木質素降解生成 C2 苯酚中,我們提出了含有甲基醌作為中間體以及包含 Cβ–H 鍵斷裂新的的降解機制。在 Ru/C 催化的樺木酶酸解木質素降解中,我們發現 C2 苯酚生成與鹼濃度呈線性關係,與預測的機理一致;經過條件優化,樺木木質素可以選擇性轉化為 C2 苯酚,同時保持較高的單體總產率(26.6 %)。
  • 新方法打破化學鍵能研究多年沉寂最新發現與創新
    來源:科技日報沉寂多時的化學鍵能研究領域最近傳來新「聲音」。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津培課題組藉助當前熱點有機化學實驗,確定了可量化鍵能新數據指標,並得到驗證支持。日前,該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以「前瞻性」文章發表,這也是整個鍵能領域的首篇「前瞻性」文章,該研究同時還被JACS Spotlights作為「亮點研究」進行報導。據介紹,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通過化學鍵的斷裂和再構實現鍵的重組,而鍵能就是表徵化學鍵強度的物理量,可以用鍵斷裂時所需的能量大小來衡量。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 一、視頻成果情況簡介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