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2021-01-09 科學網

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3:19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劉愛民課題組發現,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可以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0月22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人員通過擴展遺傳密碼的方法將3,5-二氯酪氨酸(Cl2-Tyr)和3,5-二氟酪氨酸(F2-Tyr)摻入通過定向進化優化表達的半乳糖氧化酶(GAOV)中,以取代原有的272號酪氨酸(Tyr272)。擁有這兩種非天然胺基酸的半乳糖氧化酶保留了催化活性。研究人員解析了GAOV、Cl2-Tyr272和F2-Tyr取代的GAOV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1.48 Å、1.23 Å和1.80 Å。

結構數據顯示,在輔因子中僅保留了一個滷素取代原子,這表明在輔因子生物發生的自催化過程中,發生了碳-氯/氟鍵的氧化斷裂。用自由基清除劑羥基脲處理後,原本因自旋耦合隱藏的二價銅得以被電子自旋共振譜觀察到。因此,和野生型一樣,非天然酪氨酸取代後的酶結構上的催化中心仍包含自由基,即Cu(II)-(Cl-Tyr•-Cys)和Cu(II)-(F-Tyr•-Cys)。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在生物中從未觀察到過的、由單核銅中心參與的碳-氯/碳-氟鍵斷裂。

據介紹,半乳糖氧化酶(GAO)包含一個二價銅-配體自由基輔因子。該輔因子中一個半胱氨酸-酪氨酸自由基與銅配位,通過銅的氧化以自催化的形式產生。交聯硫醚鍵的形成伴隨著Tyr272上的一個碳-氫鍵的斷裂,但目前對後者的具體細節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Formation of Monofluorinated Radical Cofactor in Galactose Oxidase through Copper-Mediated C–F Bond Scission

Author: Jiasong Li, Ian Davis, Wendell P. Griffith, Aimin Liu

Issue&Volume: October 22, 2020

Abstract: Galactose oxidase (GAO) contains a Cu(II)-ligand radical cofactor. The cofactor, which is autocatalytically generated through the oxidation of the copper, consists of a cysteine-tyrosine radical (Cys-Tyr) as a copper lig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ross-linked thioether bond is accompanied by a C–H bond scission on Tyr272 with few details known thus far. Here, we report the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3,5-dichlorotyrosine (Cl2-Tyr) and 3,5-difluorotyrosine (F2-Tyr) to replace Tyr272 in the GAOV previously optimized for expression through directed evolution. The proteins with an unnatural tyrosine residue are catalytically competent. We determined the high-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GAOV, Cl2-Tyr272, and F2-Tyr272 incorporated variants at 1.48, 1.23, and 1.80 re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al data showed only one halogen remained in the cofactor, indicating that an oxidative carbon-chlorine/fluorine bond scission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autocatalytic process of cofactor biogenesis. Using hydroxyurea as a radical scavenger, the spin-coupled hidden Cu(II) was observed by EPR spectroscopy. Thus, the structurally defined catalytic center with genetic unnatural tyrosine substitution is in the radical containing form as in the wild-type, i.e., Cu(II)-(Cl-Tyr-Cys) or Cu(II)-(F-Tyr-Cys). 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a previously unobserved C–F/C–Cl bond cleavage in biology mediated by a mononuclear copper center.

DOI: 10.1021/jacs.0c08992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8992

 

相關焦點

  • 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
    在半乳糖氧化酶中通過銅介導的碳-氟鍵斷裂形成單氟取代的自由基輔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3:19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劉愛民課題組發現,在半乳糖氧化酶中
  • 浙江大學梁巖等:擬南芥 NADPH 氧化酶 RBOHD 羧基端倒數第三位胺基酸在其介導活性氧迸發中的重要作用
    中文摘要:目的:解析呼吸爆發氧化酶同系物蛋白D(RBOHD)介導活性氧迸發的分子機制。創新點:首次研究 RBOHD 蛋白羧基端在植物體內活性氧迸發中的作用,並對其機制進行初步探究。方法:本文利用正向遺傳學方法篩選得到在多種病原物相關分子模式(PAMP)處理後活性氧不迸發的突變體delt。
  • 胺基酸的脫氨與胺基酸氧化酶
    L-胺基酸氧化酶(L-amino-acid oxidase,LAAO,EC1.4.3.2)可以催化多數L-胺基酸脫氨,但不催化甘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等。幾乎所有的LAAO都是二聚體結構的黃素蛋白,每個亞基都含有黃素單核苷酸(FMN)或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輔因子。人的LAAO以FMN為輔因子。
  • 葡萄糖氧化酶在豬飼料中的研究進展
    針對該階段的特殊情況,一般選擇安全性高、消化率高、抗營養少,富含多種免疫活性因子的原料,同時在其中添加一定劑量的抗生素以達到促生長的效果。但隨著抗生素的不規範使用、藥物殘留和耐藥性的出現,其對動物和人類存在著潛在的威脅。1999 年,農業部已將葡萄糖氧化酶作為允許使用的飼料酶製劑之一。2013年12月30日農業部頒布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中限定產飼料級葡萄糖氧化酶的菌株為特異青黴或黑麴黴。
  • 烯基二炔和苯乙烯發生的銅催化的[3+2]環加成反應,通過形成含銅全碳1,3-偶極子得到手性吡咯橋連[2.2.1]骨架
    這類1,3-偶極子以羰基葉立德中間體的形式存在,可以通過由過渡金屬催化的重氮化合物分解而來的羰基與金屬卡賓反應或者過渡金屬催化的乙烯基重氮化合物的分解來得到這類1,3,-偶極子。本文作者旨在找到一種具有原子經濟和不對稱的方法來合成1,3-偶極子。最近,二炔類化合物在過渡金屬催化中可以高效快速地進行環加成反應,特別是在形成N-雜環時有很好的表現。
  • 【經典反應】親核取代反應 | SN
    定義:反應包括中心碳原子與離去基團相連的鍵斷裂,進入基團 (親核試劑) 和中心碳原子構成新鍵親核取代反應的機制:Ⅰ  反應速度只取決於一種化合物濃度的反應,在動力學上稱為一級反應。V=k[A]     反應速度取決於兩種化合物濃度的反應,在動力學上稱為二級反應。
  • 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與支架RNA(scaffold RNA)的鹼基配對引導DNA甲基轉移酶到特定的位點進行全新DNA甲基化。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在土壤中具有三大重要功能:(1)鐵氧化物可作為膠結劑促進土壤微團聚體的形成,從而形成對有機碳的物理保護;(2)鐵氧化物可通過吸附和共沉澱作用與土壤有機碳結合形成複合體,從而降低有機碳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有機碳的穩定性以促進有機碳在土壤中的累積;(3)鐵是土壤中重要的電子受體或供體:厭氧條件,鐵氧化物易被微生物作為電子受體利用而被還原溶解產生Fe(II);鐵還原的微生物代謝過程不僅直接耦合有機碳礦化,
  • 漫談:氟原子及含氟基團為啥在藥化中那麼討喜
    氟原子的原子半徑和氫、羥基非常接近,這樣氟原子取代其後分子的體積變化很小,而且碳-氫鍵的氧化代謝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方式,因此,在藥物設計中,通常在小分子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對易氧化代謝的位點進行保護,選擇性地阻止氧化代謝的發生,進而提高化合物的代謝穩定性,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除了氟原子和氫原子的生物電子等排替換之外,三氟甲基和二氟甲基也是提高小分子氧化代謝穩定性的重要基團。
  • 董廣彬教授借力Catellani反應合成全碳四取代烯烴
    全碳四取代烯烴中烯烴C=C雙鍵兩側的四個取代基均為α-碳基團,這種結構在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中並不少見,如下圖中展示的Illudol、Cassiabudanol A等。四取代的烯基還可作為二肽的電子等排體用於研究環狀多肽分子的構象,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也具有重要的應用。除此之外,這類結構的材料還可表現出新穎獨特的物理及電子特性。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細菌基因轉錄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與轉錄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隨後RNAP全酶識別啟動子DNA,打開雙鏈DNA形成轉錄泡,起始RNA合成。細菌的基因表達主要由轉錄起始σ因子調控。其中看家σ因子負責細菌基本生命活動的基因表達。
  • Genome Biology: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與支架RNA(scaffold RNA)的鹼基配對引導DNA甲基轉移酶到特定的位點進行全新DNA甲基化。
  • 生長素反應因子6(ARF6)和ARF8促進赤黴素介導的下胚軸木質部擴張和形成層動態平衡
    在次生生長過程中,維管形成層不斷產生植物器官、木材(木質部)和韌皮部(韌皮部)的增厚。在擬南芥下胚軸和根中,我們可以根據細胞形態和產量來區分二次生長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木質部和韌皮部同樣產生的階段,在木質部擴展階段之前,木質部形成增強,木質部纖維分化。
  • 半導體電鍍中45nm銅工藝面臨的挑戰
    TaN擴散阻障層物理氣相沉積(PVD)技術可能將被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技術所取代,之後可能還會引進釕阻障層技術。釕阻障層技術不再需要電鍍種子層,但是其發展狀況將取決於研究結果的進展程度。     電鍍槽中的有機「添加劑」也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為有些添加劑最終會被包埋在銅中。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張蘅團隊揭示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中的功能
    在植物中,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一種重要的建立全新DNA甲基化式樣和轉錄基因沉默的機制,通過小幹擾RNA(siRNA
  • TRPV1 在皮膚中的分布及其介導的 生理病理活動
    potential protein( TRP) 蛋白家族,是一種可高效介導Ca2+流入的陽離子通道,廣泛 分布於人體多種細胞,介導其凋亡、分化、炎症因子分泌等多種生理病理活動。TRPV1 可介導皮膚中多種細胞的生理病理活 動,其中研究較多的主要是 TRPV1 在傷害性感受 器、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及皮膚附屬器細胞中的表達。
  • 選擇性斷裂更穩定的碳碳單鍵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合適的方法將碳碳單鍵斷裂,在根本上拓寬新分子的合成方法,從而真正實現合成領域的隨心所欲。1944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教授在有機合成實驗中第一次實現了有機物碳碳單鍵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