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崔雪芹
近日,《自然》刊登了由美國奧本大學國際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漢勤領銜的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
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氧化亞氮排放增長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所有排放情景,遠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
研究人員表示,農業貢獻了約70%的人為來源氧化亞氮排放,人類需要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減少氧化亞氮排放、緩解氣候變暖。
該研究合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研究歷時5年,綜合利用了多種數據和方法對全球各大區域21個門類的氧化亞氮收支進行了評估,估算了自1980年以來全球陸地和海洋氧化亞氮排放量的時空變化,以及各類自然和人為排放源的貢獻,是迄今為止關於氧化亞氮最為詳盡的研究成果。」
研究顯示,東亞、南亞、非洲和南美對全球氧化亞氮排放貢獻最大。
在中國、印度和美國,由化肥施用導致的排放佔主導地位;而在非洲和南美,畜禽糞便製成的有機肥的排放佔主導地位。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導致過去的30多年中全球氧化亞氮排放加速增長。
田漢勤指出:「大氣中氧化亞氮濃度升高的主要驅動力是農業,人類對食物以及動物飼料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增加全球氧化亞氮的排放。」
此外,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中氮素增加的相互作用也促進了氧化亞氮排放的增長。
研究人員還強調了減少氧化亞氮排放對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指出精準施肥、減少化肥過量施用是最有潛力的減排措施。
論文作者認為,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當前的氧化亞氮排放趨勢與《巴黎協定》的氣候控制目標背道而馳。
研究合作者、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Robert Jackson說:「目前的排放量對應的是全球溫度升高超過3攝氏度的情景,這一幅度是《巴黎協定》目標的兩倍。」
儘管如此,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資深學者Wilfried Winiwarter認為氧化亞氮減排仍然是可能的。
他表示:「歐洲的實踐表明,優化肥料使用效率對減少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是有效的。」
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48個研究單位的學者共同合作完成了該研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都參與其中。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80-0
《中國科學報》 (2020-10-09 第1版 要聞)
編輯 | 宗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