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最新研究:氧化亞氮排放增長挑戰溫控目標

2020-10-11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崔雪芹

近日,《自然》刊登了由美國奧本大學國際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漢勤領銜的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

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氧化亞氮排放增長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所有排放情景,遠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

研究人員表示,農業貢獻了約70%的人為來源氧化亞氮排放,人類需要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減少氧化亞氮排放、緩解氣候變暖。

該研究合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研究歷時5年,綜合利用了多種數據和方法對全球各大區域21個門類的氧化亞氮收支進行了評估,估算了自1980年以來全球陸地和海洋氧化亞氮排放量的時空變化,以及各類自然和人為排放源的貢獻,是迄今為止關於氧化亞氮最為詳盡的研究成果。」

研究顯示,東亞、南亞、非洲和南美對全球氧化亞氮排放貢獻最大。

在中國、印度和美國,由化肥施用導致的排放佔主導地位;而在非洲和南美,畜禽糞便製成的有機肥的排放佔主導地位。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導致過去的30多年中全球氧化亞氮排放加速增長。

田漢勤指出:「大氣中氧化亞氮濃度升高的主要驅動力是農業,人類對食物以及動物飼料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增加全球氧化亞氮的排放。」

此外,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中氮素增加的相互作用也促進了氧化亞氮排放的增長。

研究人員還強調了減少氧化亞氮排放對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指出精準施肥、減少化肥過量施用是最有潛力的減排措施。

論文作者認為,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當前的氧化亞氮排放趨勢與《巴黎協定》的氣候控制目標背道而馳。

研究合作者、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Robert Jackson說:「目前的排放量對應的是全球溫度升高超過3攝氏度的情景,這一幅度是《巴黎協定》目標的兩倍。」

儘管如此,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資深學者Wilfried Winiwarter認為氧化亞氮減排仍然是可能的。

他表示:「歐洲的實踐表明,優化肥料使用效率對減少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是有效的。」

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48個研究單位的學者共同合作完成了該研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都參與其中。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780-0

《中國科學報》 (2020-10-09 第1版 要聞)

編輯 | 宗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氧化亞氮排放增長挑戰溫控目標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自然》刊登了由美國奧本大學國際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漢勤領銜的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氧化亞氮排放增長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所有排放情景,遠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
  • 氧化亞氮增加溫控難度 氣候變暖人類如何應對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僅僅減少碳排放並不能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氧化亞氮(N2O)排放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成果。論文指出,人為的氧化亞氮排放增長速度比預測的所有排放情景都要快,這將導致全球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達到3℃,遠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
  • 過去40年全球人為氧化亞氮排放增加30%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10月7日,《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全面量化全球氧化亞氮的源和匯》(A Comprehensive Quantification of Global Nitrous Oxide Sources and Sinks)的文章指出,全球糧食生產中氮肥使用的日益增加,導致大氣中氧化亞氮(N2O)濃度的增加。
  • 大氣所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機制主導貧氮生態系統氧化亞氮脈衝排放
    土壤氮轉化過程影響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土壤氮素的損失途徑和潛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產生氧化亞氮(N2O)釋放到大氣中,使土壤成為大氣N2O的主要來源,一般認為施肥農田土壤是強排放源,自然土壤則為弱排放源。然而,溫帶至寒帶自然生態系統在冬春轉換期被廣泛觀測到脈衝式排放,導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的貢獻率大幅增加。
  • 刷屏了的氧化亞氮是誰?
    3月9日,一則茶顏悅色長沙德思勤店因無證經營和違規添加氧化亞氮被食藥監部門查封的消息瞬間在網絡引爆,一時間,眾議紛紛,有網友針對其違規添加氧化亞氮的事實,不由發問:「我一不小心就吸毒了?」    刷屏了的氧化亞氮是個什麼鬼?瀟湘晨報記者走訪多方,為讀者釐清查封緣由。
  • 企鵝糞中有氧化亞氮,小夥在鳥糞中呆了幾個小時後開始胡言亂語
    研究人員博·埃爾伯林說:「在鳥糞裡嗅了幾個小時後,一個人就完全胡思亂想了。」上圖塔斯馬尼亞的企鵝王。(貸記:蘇英虎/Flickr)南極洲的國王企鵝在糞便中釋放出如此多的氧化亞氮,也就是「笑氣」,以至於研究人員對其周圍的環境感到奇怪。
  • 浙江氧化亞氮找哪家_科宇特工業氣體放心選購
    浙江氧化亞氮找哪家,科宇特工業氣體放心選購,我們本著「誠交好友、共謀大業、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國內外企業,以資金、技術、優良資產和智慧財產權等方式進行合資、合作、參股、控股真誠期待能長期與您合作。浙江氧化亞氮找哪家, 01氧化亞氮 - 類別權威數據 可信數據吸入全麻藥。
  • 一氧化二氮與環境的關係
    一氧化二氮減排措施 工農業產生的一氧化二氮對環境的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也極力採取措施降低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工業上氧化亞氮的減排主要是氧化亞氮減排系統的應用。例如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的去除氮氧化物系統(DeNOx)是使用催化技術使氧化亞氮(N2O)分解成氮氣和水, 這項技術特別適用於處理尾氣中氧化亞氮濃度高並減排效率要求高的硝酸、己內醯胺、己二酸工廠生產中。
  • 最新研究成果:溫升2℃,世紀末氣候控制目標
    IPCC報告歷時7年,由80多個國家830位科學家共同參與,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過去30年——1400年來最溫暖的時代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全球的平均氣溫呈現波動式上升趨勢,從1880到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0.85℃。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佔明錦 孔萍 鄭宏翔  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並重新發射輻射的一些氣體,如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 (N2O)、甲烷(CH4)等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加
    2011年,全球大氣氧化亞氮平均濃度達324.2ppb,瓦裡關站達324.7ppb。
  • 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排放物對氣候的威脅越來越大
    國際科學家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表明,一氧化二氮(N 2 O)排放量的上升正在危害《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氮肥在全球食品生產中的使用日益增加,正在增加大氣中N 2 O的濃度-一種溫室氣體,其效力比在大氣中存在100多年的二氧化碳(CO 2)強300倍。
  • 「溫控2℃目標」系列報導(一)
    本版推出「溫控2℃目標」系列文章《為什麼是2℃》《如果是2℃》《2℃後怎麼辦》,探詢2℃背後的科學和政治問題,揭示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溫度升高2℃之後的社會。  1995年,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整合1000多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如果溫度較工業化革命前增加2℃,氣候變化產生嚴重影響的風險將顯著增加。1996年歐盟首次提出2℃目標,並將2℃與二氧化碳濃度水平「不大於550ppm」進行對應。  溫度控制目標一旦對應二氧化碳濃度,就相當於明確減排量。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聯合國: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達史上最高水平 亟需採取行動
    「這份報告提供了三條重要信息:一,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並且影響在逐漸增長;第二,如果想要防止更加惡劣的後果,我們必須儘快地,堅決地採取行動;第三,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控制氣候變化,建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份報告發現,世界各國並沒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做好準備,尤其是那些貧窮和脆弱的,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貢獻最少的國家。」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