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在參加「2019中國石油石化企業信息技術交流大會」時表示,隨著工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網絡安全已經從殺毒時代進入到網絡戰時代,用建立「馬奇諾防線」的方式來應對網絡戰是徒勞無功的,必須要轉變思維。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生產全過程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大數據、無人機、物聯網等技術被應用到石油石化行業及油氣管線的建設與運營中,顯著提升了國內能源行業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網絡安全成為石油石化企業高度重視的問題。
周鴻禕表示,網絡安全從過去的信息安全、電腦安全、信息系統安全擴展到基礎設施安全、社會的安全、城市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已經從「殺毒時代」進入網絡戰時代,「網絡戰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以交通、能源、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為主要攻擊目標,例如伊朗震網病毒事件到烏克蘭大斷電。此外,今年3月份委內瑞拉大規模停電,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和網絡攻擊有關,但值得警示。」
網絡戰的第二個特徵是人與人的對抗,而且對手不再只是民間的個人黑客,而是更有組織、更有實力的黑客團隊,傳統的安全軟體、防火牆很難應對這種級別的攻擊;網絡戰的第三個特徵是不分戰時和平時,往往是不宣而戰,發起攻擊之前很可能已經滲透、埋伏了長達數年的時間。
大安全時代的到來,周鴻禕認為網絡環境變了,作戰對象變了,作戰思維和方式一定要隨之轉變,不能再寄希望於一勞永逸地解決網絡安全問題。「基於建立以傳統殺毒軟體和防火牆為核心的防線,對付傳統的網絡攻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對於網絡戰來說,就是一條馬奇諾防線,徒勞無功。」
大安全時代,「一切皆可編程,萬物都可互聯」,只要是人編寫的程序,就一定存在漏洞。網絡戰的攻擊往往是在一個未知的時間,從未知的設備和地點發起,針對的是未知的漏洞,防是防不住的,「網絡戰不能再寄希望於禦敵於國門之外。」
周鴻禕坦言,當前有些公司吹噓自己是採用大數據加人工智慧的方式來做網絡安全,推銷所謂的「態勢感知」產品,但實際上這些產品缺乏安全大數據的支持,只是個動態顯示的三維界面,起不到即時感知網絡攻擊的作用。
真正的網絡安全大數據是把全網的數據匯總在一起,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篩選出可疑的東西,然後再交由經驗豐富的安全專家去判斷,「今天能夠對全網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做這種網絡攻擊的探測,全世界只有谷歌、微軟和360這幾家公司。」
能夠探測出網絡攻擊只是第一步,周鴻禕認為網絡安全更重要的是漏洞挖掘能力,「一些網絡安全公司賣了很多產品,但連發現、分析漏洞的能力都沒有,也沒有和全球頂級的黑客團隊交過手,怎麼能確保它的產品是安全的?」
周鴻禕解釋,網絡安全一定要不斷通過實戰來檢驗和提升,通過一種動態的方法來不斷地檢查有沒有漏洞,「很多企業說,我們該買的軟體都買了,該裝的防火牆都裝了,該配的硬體都配了,是不是真的安全?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用真正的攻防團隊進行實網攻擊,真正的發現漏洞,然後補上這些漏洞。」
最後他總結,大安全時代的網絡戰沒有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不要希望徹底的解決網絡攻防問題,現階段要用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戰法,新的戰略,把對網絡攻擊的發現能力和防範能力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
(責任編輯: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