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亡接近,人們在回顧一生時,會想到什麼呢?這是大部分人想探究卻始終沒有答案的沉重話題。而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我這一生到底做了什麼呢?」就是主角哈裡在死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是一個作家,卻因為酗酒過度而磨鈍了敏銳的感覺;他原本心懷信仰和理想,卻因為傲慢與偏見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他根本不愛自己有錢的妻子海倫,卻因為拜金和勢力常對她撒謊,向海倫的真心出售他舊生活的殘餘……
這是哈裡的一生,一個紙醉金迷,卻空虛迷茫如行屍走肉般的一生。哈裡的一生,又是多少人的一生?這種為了利益出賣靈魂,為了金錢丟棄信仰,為了享樂消磨意志的人,在社會上並不少見。他們看似證實了伊壁鳩魯學派「人生是來享樂的」這一觀點,卻腦無思想,心無主人,到頭來尋覓不到一絲令自己自豪幸福的瞬間,只能自己無奈悲嘆,想要悔改,卻只能坐等死神的到來……
這是人死亡前的一種狀態,但絕不是所有人的狀態!宮崎駿曾言:「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火車,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自己。」金錢、名利不過過眼浮雲,比起這些「及到多時眼閉了」的身外之物,人生的意義不更在於提升自身情操與情懷嗎?財主盧志家財萬貫,卻「據財不能以分人」,無朋無友,更無幸福可言。秦始皇一統天下,千古一帝卻「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帝位傳不過三代。他們集金錢,名利於極致,卻沒有廣博之胸襟,高尚之靈魂!人生這匆匆一場,除了一荒冢,一罵名什麼也沒有留下。而鋼琴家貝多芬雖然生前貧困交加,患病失聰,卻在自己的頑強拼搏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寫下無數不朽之名篇;保爾·柯察金生於貧苦人家,戰爭年代卻積極投身於人類解放事業,成為了人人心目中的偉大英雄!須臾一生,俯仰一世。他們雖然沒有倚疊如山的金銀珠寶,卻永遠被眾人記在心中!他們不僅沒有辜負自己的似水年華,更激勵著我們,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而奮鬥!
列夫·託爾斯泰曾言:「人不是專靠麵包活著的。」 我們不能整天吃喝玩樂,渾渾噩噩,而應當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作者汪奕卓,系長沙市北雅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