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聊人人都該知道的公共衛生那些事。
公共衛生系列科普 05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
要說計算上世紀初出生的國民平均壽命,這很簡單。只要去相關部門,找出1900年代出生人口的資料,將記錄中「去世時年齡」進行統計,求一個平均值就可以了。
可要說計算人均預期壽命,聽起來就有點「玄幻」了。給在世的人推算能活多少歲,科學家難道還會算命?
既知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這代表2018年出生的孩子們,平均會活到2095年嗎?
「出生時的預期壽命」 指的是,一個新生兒出生時的死亡率在未來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這個新生兒平均可能存活的年數。
帶著童真,帶著感情的。對待身邊的小朋友。
聽起來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一步步來看統計學家是如何將2000年人口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計算出來的——
首先,統計學家會把所研究的全部人口,按照年齡分組:0-5歲組,5-10歲組......統計當年各個年齡組的實際死亡人數。
把每一組的實際死亡人數除以這一組的總人數,就會得到各個年齡組的死亡率。
比方說,在30歲年齡組的一萬個統計對象中,有8個人在當年去世了,那麼30歲年齡組的死亡率就是千分之0.8。
下圖所示,各年齡組的死亡率。統計學家將用它們進行預期壽命的計算。
假設現在有新出生的1000人。
利用之前得到的各年齡組死亡率,我們來計算這群人的壽命。
若新生兒死亡率是8‰,假定的一千人中有8個人壽命為0;1歲幼兒死亡率是3‰,假設人群中會有3人在一歲去世,他們的壽命為1......以此類推,直到這他們全部「壽終就寢」。
最後,將這群人的壽命取平均值,我們便得到了2000年的出生預期壽命。
人們經常把「預期壽命」 與「平均死亡年齡」相混淆。
「平均死亡年齡」是我們根據現實情況統計出的實際值,需要等到生命走到盡頭才可以知道,往往喪失了使用的意義。而「預期壽命」則是一個通過計算得到的、前瞻性的數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計算預期壽命的過程中,我們假定了新生兒在一生各年齡段所經歷的實際死亡風險保持不變。隨著醫療、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變化,死亡風險也可能下降或上升,最終這一群孩子的實際壽命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此外,預期壽命是針對於人群而言的一個平均值,並不代表某個人的壽命就是多長。
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到1850年左右達到了40歲。
曾經40年壽命的延長,人類花費了超過兩千年的漫長歷史,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而已。這種緩慢的增長與古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緩慢息息相關。
19世紀的工業化革命,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現代醫療技術的飛速進展、衛生環境的改善,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攀升。在1850年之後的100多年內,歐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三十多歲。
根據1977年聯合國的人口年鑑所示,人口預期壽命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
隨著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的普及,幫助人們成功阻斷了眾多曾使人大批死亡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母嬰保健水平的提高,嬰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們的預期壽命逐漸增長。
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預期壽命的提高,並不是簡單的「去世的人越來越老了」,而是各年齡段人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下降。是醫療技術、衛生條件和社會文化共同努力的成果。
如今,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升。1981年為67.9歲,2000年為71.4歲,2017年為76.7歲,而最新的2018年數據則是77.0。
《「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應大於77.3歲。
與老婦女笑亞洲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國家衛健委發布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7歲
【公共衛生系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