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也算命?人還活著就算預期壽命,科學家是如何辦到的?

2020-08-28 公共衛生張滷蛋

關注 聊人人都該知道的公共衛生那些事。

公共衛生系列科普 05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


要說計算上世紀初出生的國民平均壽命,這很簡單。只要去相關部門,找出1900年代出生人口的資料,將記錄中「去世時年齡」進行統計,求一個平均值就可以了。


可要說計算人均預期壽命,聽起來就有點「玄幻」了。給在世的人推算能活多少歲,科學家難道還會算命?


既知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這代表2018年出生的孩子們,平均會活到2095年嗎?



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的?


「出生時的預期壽命」 指的是,一個新生兒出生時的死亡率在未來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這個新生兒平均可能存活的年數。


帶著童真,帶著感情的。對待身邊的小朋友。

聽起來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一步步來看統計學家是如何將2000年人口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計算出來的——


首先,統計學家會把所研究的全部人口,按照年齡分組:0-5歲組,5-10歲組......統計當年各個年齡組的實際死亡人數


把每一組的實際死亡人數除以這一組的總人數,就會得到各個年齡組的死亡率。


比方說,在30歲年齡組的一萬個統計對象中,有8個人在當年去世了,那麼30歲年齡組的死亡率就是千分之0.8。


下圖所示,各年齡組的死亡率。統計學家將用它們進行預期壽命的計算。


假設現在有新出生的1000人。


利用之前得到的各年齡組死亡率,我們來計算這群人的壽命。


若新生兒死亡率是8‰,假定的一千人中有8個人壽命為0;1歲幼兒死亡率是3‰,假設人群中會有3人在一歲去世,他們的壽命為1......以此類推,直到這他們全部「壽終就寢」。


最後,將這群人的壽命取平均值,我們便得到了2000年的出生預期壽命。



被誤會的「預期壽命」


人們經常把「預期壽命」 與「平均死亡年齡」相混淆。


「平均死亡年齡」是我們根據現實情況統計出的實際值,需要等到生命走到盡頭才可以知道,往往喪失了使用的意義。而「預期壽命」則是一個通過計算得到的、前瞻性的數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計算預期壽命的過程中,我們假定了新生兒在一生各年齡段所經歷的實際死亡風險保持不變。隨著醫療、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變化,死亡風險也可能下降或上升,最終這一群孩子的實際壽命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此外,預期壽命是針對於人群而言的一個平均值,並不代表某個人的壽命就是多長。


人類「預期壽命」的變化


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到1850年左右達到了40歲。


曾經40年壽命的延長,人類花費了超過兩千年的漫長歷史,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而已。這種緩慢的增長與古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緩慢息息相關。


19世紀的工業化革命,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現代醫療技術的飛速進展、衛生環境的改善,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攀升。在1850年之後的100多年內,歐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三十多歲。


根據1977年聯合國的人口年鑑所示,人口預期壽命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


隨著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的普及,幫助人們成功阻斷了眾多曾使人大批死亡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母嬰保健水平的提高,嬰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們的預期壽命逐漸增長。



「預期壽命」逐年增長,這意味著什麼?


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預期壽命的提高,並不是簡單的「去世的人越來越老了」,而是各年齡段人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下降。是醫療技術、衛生條件和社會文化共同努力的成果。

如今,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升。1981年為67.9歲,2000年為71.4歲,2017年為76.7歲,而最新的2018年數據則是77.0。


《「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應大於77.3歲。


與老婦女笑亞洲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國家衛健委發布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7歲

【公共衛生系列科普】


相關焦點

  • 各國預期壽命如何?科學家研究7萬人發現了什麼
    人的生命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特別是當人們驀然回首,世間事,似乎也就彈指一揮間。隨著世界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高。如今,世界平均預期壽命已增長到72.6歲。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達76.4歲,排世界第52;美國人口預期壽命78.5歲,位居第34。這項指標最高的是日本,達84歲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 揭秘科學算命背後真相:端粒與壽命的關係(圖)
    亮點部分為端粒□張田勘  西班牙馬德裡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瑪莉亞·比拉斯科博士提出了一種「科學算命那麼,這種「科學算命」的方法是否管用?  端粒與壽命的關係  據報導,西班牙馬德裡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瑪莉亞·比拉斯科博士是這項商業端粒檢測方法的發明者,她說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快捷的檢測方法,能在同一時間對很多樣本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檢測發現危險的、非常短的端粒。
  • 世界最長壽的人活了146年,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歲?
    這可能是有記載的,並且比較真實的人類極限壽命了。 現實世界中的人很少會因自然衰老而去世,大多是因為疾病或者意外。特別是在古代,因為饑荒、戰爭和疾病,那時的人均預期壽命非常低。 現在,由於人們生活比較富足,不會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事情,且很久沒有發生大型戰爭,再加上現代醫療技術在近幾十年內進步飛快,現在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在75歲以上了。這一點從長壽老人數量的增多就可以看得出。
  • 出不去門的人,改在網上算命了
    《茶館》第二幕,天下大亂,眾人皆灰頭土臉,獨算命先生唐鐵嘴比原來滋潤了,連呼「我感謝這個年月」。「年頭越亂,我的生意越好。這年月,誰活著誰死都碰運氣,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老舍先生世事洞明,唐鐵嘴的理論到今日仍然適用。 2020 年開局不利,疫情爆發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軌跡。
  • 沒有理想壽命,只有使用壽命!
    我們現在說人的理想壽命是120歲,大多數人活不到這個壽命,因此對他們來說,是比較理想的。但這個理想的程度不夠,深度不深。我們不知道,這個理想可以理想到什麼程度,因為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在這個層面看,沒有所謂的理想壽命。 雖然沒有理想壽命,但卻有使用壽命。生命的壽命,取決於生命的使用方式。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熱衷於算命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會把婚姻、事業、疾病等等都交給算命先生的手裡。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
  • 端粒檢測是不是預測壽命的「神算子」?(圖)
    很多科學家相信,端粒的長短與細胞的壽命有著重要的聯繫。很多癌細胞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就是因為它們能夠維持較長的端粒。另外,端粒還能夠阻止旁邊的DNA合成RNA。  經過上面的解釋,通過檢測端粒長度來計算壽命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事實上,端粒對壽命的指示意義已經被不少科學研究所證實。2003年,科學家在對143份血樣進行研究後發現,端粒的長短能夠較好的指示年滿60歲後壽命的長短;2007年,蘇格蘭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具備長端粒的人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更低;2009年又發現某些患有遺傳性骨髓疾病的人端粒也較短。
  • 八字算命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
    在中國,八字算命,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中國術數很多,有八字算命、相術、風水、紫微鬥數、奇門遁甲、六壬六爻之類。其中四柱八字算命是受眾最多,也是最平易近人的。八字之所以流傳到今,還盛行不衰,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準確度是一個方面。
  • 換年輕人的血、冰凍頭顱、計算機大腦,億萬富豪們如何永遠活著
    我們還在追求如何吃飽,富豪們已經在追求長生不老!他們已經過著最好的生活,在他們已經達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上層建築時,他們現在卻要突破頂級需求,想讓現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永遠持續下去,實現永遠活著!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這和古代皇帝政治穩定後,尋求長生不死的丹藥,從此不問政事,一心求道,任用法師有什麼區別?只是時代變了,這裡道師的職業也變成了科學家。用所謂科學依據去實現那些聽起來不現實的神奇。
  • ...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科學》:只有大部分人獲得新冠免疫力時,氣候才成為緩解因素根據普林斯頓大學5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主導新冠病毒的第一波流行。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的人仍然容易受到引起大流行的新冠病毒的影響,而這種病原體傳播的速度意味著,氣候條件只可能降低了一點兒目前的感染率。
  • 英國科學家發明「死亡計算器」,快來測測你的預期壽命
    最近來自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死亡計算器」,將上述假設變成了現實。這個名為「我的壽命」的計算器顯示了各種醫療和生活方式因素對預期壽命的影響。在我們最近的預期壽命分析中,我們對11萬在1990年至2000年期間達到60歲的健康人群進行了25年的跟蹤調查,每六個月更新一次他們的健康狀況。我們的分析結果根據年齡、性別和郵編將648種不同風險狀況轉化為預期壽命。
  • 「預期壽命」怎麼說
    「預期壽命」怎麼說[ 2007-02-13 16:08 ] 到205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可以達到85歲,這是日前由中科院提出的未來幾十年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專家們同時指出,到2050年,全國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將從現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
  • 如果時間在黑洞凍結,只要克服引力,人能永遠活著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如果時間在黑洞停止,人待在黑洞裡能否永生?當然這個問題就排除黑洞強引力帶來的其他影響了,什麼潮汐摩擦、輻射之類的。我們先簡單說下黑洞!啥是黑洞,咋來的?我們人類對黑洞的定義其實很簡單,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個概念就是逃逸速度,地球的逃逸速度大約為11200米/秒,意思就是說你沒有這樣的速度就別想離開地球,還有太陽的逃逸速度大約為618000米/秒,雖然這兩個數字都很驚人,但我們努力努力,還是可以辦到的。
  • 科學現場:有的人死了,可細胞還活著
    在培養成功後,蓋伊把海拉細胞送給越來越多從事癌症研究的人,這些細胞被裝在低溫保存箱裡帶到了智利、荷蘭、印度,還有中國。   「很多細胞都像瓷娃娃一樣,稍不留神就養死了。」劉振雲說,「但海拉細胞不一樣,它特別好養,而且生長速度特別快。」   也正是這些特性,科學家們可以將海拉細胞應用到更廣泛的研究中。
  • 老話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無事不要經常算命,更不能免費算命!
    建議大家不要隨便去算命算命行業,算出的人即將窮困潦倒,分文不能收;算出的人陽世不久,不但不能收費,還要送上幾元錢,以解不利。建議大家不要隨便去算命 。在我和老師學習易經周易時,經常會遇到很多女孩子算命,問得最多的,就是感情和工作。
  • DNA片段能預知壽命:端粒長度決定生物壽命
    端粒與壽命的關係早就被科學研究所證實,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了發現端粒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發現,人和一些動物的細胞核(DNA,也稱染色體)的兩端有一個帽子狀的東西,稱為端粒。端粒實際上就是一種DNA片段,由特殊的鹼基序列構成。端粒的作用是保護染色體,由端粒酶來啟動、製造和維持其功能。端粒的長度決定著生物的壽命,端粒越短,生物的壽命越短。
  • 在正常情況下,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超過150歲了嗎?
    想要活的更久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從古至今,無論是帝王還是凡人,他們都想擁有更長的壽命乃至於永生,然而即便是如今的醫學十分的發達,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我們只知道要保持營養的均衡,努力鍛鍊身體,這樣是延長壽命最基本的情況,那麼你們知道如何計算人類的壽命嗎?
  • 秦始皇還活著?「長生不老」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舊的
    秦始皇還活著?「長生不老」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舊的引言:三飽一倒,長生不老——佚名我們都知道,欲望是由人類的本性產生的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的要求,人的欲望分好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貪婪,在古代帝王世家,生前享盡榮華富貴,而面對死亡的時候
  • 人類極限壽命是多少歲?科學家已經計算出來,讓人有些失望
    然而人類究竟可以活多久,究竟有沒有活的非常久的人呢,據了解只有神話故事裡的人才能擁有上千年的壽命,在美國科技雜誌上曾經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人類壽命的極限壽命有多久,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表示非常的疑惑。01平均壽命提升了20歲現在的人們是非常的相信科學和科技,也相信科技可以給人帶來長生不老的壽命。那麼科技真的如此高級麼,能夠改變人類的命運和壽命嗎?據劉慈欣的作品中提到,人類通過基因編造,進入冬眠可以活到300歲以上,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 人在臨死前就算面帶微笑,也會流下眼淚?這是為什麼
    人在臨死前就算面帶微笑,也會流下眼淚?這是為什麼科學家們發現,大腦是人體內最後一個死亡的器官,人在準備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大腦就會回憶起你的往事,從你的出生到孩童、青年、壯年、中年、老年,你走過的一生會在你的腦海中一一放映,你可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不舍或是心有不甘,卻無奈不能抵擋住時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