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玩」物不再科幻!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

2021-01-20 網易

  

  大數據文摘授權轉載自學術頭條

  作者:XT

  想像一下以下場景,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電腦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電子遊戲,在沒有方向盤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麼炫酷的場景,似乎只有科幻影片中才會出現。

  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該設備通過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可以根據設備佩戴者前臂的電信號模式,識別出他計劃做出的手勢。研究人員表示,該設備有望用於控制假肢,並且可與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相關研究以「A wearable biosensing system with in-sensor adaptive machine learning for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為題,於 12 月 21 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 上。

  
(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對此,該設備的研發工程師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博士 Ali Moin 表示:「假肢是這項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它同時也提供了一種非常直觀的、可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改善人機互動的方式有多種,比如使用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技術,但讀取手勢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還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讓科幻場景成為現實

  近年來,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在健康監測和人機界面交互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想要使無線信號處理系統實現對生理信號的實時分析,還存在通信時延、安全性等問題。

  雖然引入機器學習模型進行本地信號處理的系統具有許多優勢,但同樣面臨著多種問題,在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中,所使用的機器學模型通常需要事先進行離線訓練,如果訓練達不到預期效果,模型的分類精度就會降低,導致性能欠佳或用戶體驗不佳等問題。

  為了解決當前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面臨的技術壁壘,Moin 等人通過檢測人體皮膚表面肌電圖(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研發了可穿戴的高密度 sEMG 生物傳感系統。該可穿戴系統總重量為 26g,也就是一塊表的重量,佩戴十分方便;系統所使用的電池為 3.7V、240mAh 的鋰離子電池,連續手勢識別續航時間長達 6 小時。

  
圖 | sEMG 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a. 位於前臂上的設備;b. 絲網印刷過程的圖解;c. 定製設計的 16*4 電極陣列;d. 小型八層 PCB 電路板;e. 構成可穿戴系統的主要組件的框架圖。(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為了創建手勢識別系統,該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教授 Ana Arias 合作,設計了一個靈活的臂帶。該臂帶可以讀取佩戴者前臂上 64 個不同點的電信號,並將電信號輸入到一個使用 AI 算法編程的電子晶片中。與其他人工智慧算法一樣,該算法首先要「學習」手臂上檢測到的電信號,並與特定的手勢相關聯。要實現這一點,每個用戶都必須戴上臂帶,同時逐一做出手勢。

  

  (學術頭條製作,素材來自 YouTube)

  

  

  該生物傳感系統穿著舒適,並且可以提供快速的初始訓練,自適應性較強,這一特點對於可穿戴的人機界面應用至關重要。但是,目前該系統所檢測的生理信號會因用戶而異,並且不穩定。

  豎起你的大拇指

  與其他先進的手勢識別系統相比,該設備使用超維計算(HDC)來實現傳感器中的自適應學習,通過本地數據實時訓練、推理和模型更新,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情境,對手勢分類進行實時推斷的實時推斷。例如,如果設備佩戴者的手臂上有汗水或手臂舉過頭頂,與特定手勢相關的電信號會發生變化,HD 算法可以將這些新信息納入其模型。

  
Moin說:「在手勢識別中,sEMG 信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可能會影響模型的性能,我們能夠通過更新設備上的模型來大大提高分類精度。」

  

  圖 | 研究中使用的手勢類別和 sEMG 記錄特徵(來源:Nature Electronics)

  通過模型訓練,該系統成功識別了 21 個單獨的手勢,包括豎起大拇指、握拳、平手、舉起單個手指和數數字。

  
該設備的另一個優勢是,所有的數據運算都在晶片上進行,無需將個人數據傳送到附近的電腦或設備上,這不僅加快了計算速度,還確保了個人生物數據的私密性。

  Moin 表示:「當你想讓手部肌肉收縮時,你的大腦會通過頸部和肩部的神經元向手臂和手部的肌肉纖維發送電信號。從本質上講,臂帶中的電極所檢測到的就是這個電信號。它並不是那麼精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無法精確地指出到底是哪些纖維被觸發了,但由於電極的分布密度較高,它仍然可以學習識別某些模式。」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傑出教授 Jan Rabaey 表示:「當亞馬遜或蘋果公司創建他們的算法時,他們會在雲端運行一堆軟體來創建模型,然後將模型下載到設備上。但是,在設備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被所輸入的特定模型所困。如今,我們實現了一個在設備本身完成學習的過程,而且它的速度極快,你只需要執行一次,它就會開始做這項工作。你做的次數越多,設備的性能就會變得越好。它在不斷學習,這也是人類的工作方式。」

  Rabaey 表示,該設備尚未準備好商用,可能還需要進行一些調整。

  「這些技術大多數已經存在於其他地方,但是該設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生物傳感、信號處理和解釋以及 AI 集成到一個系統中,而且該系統具有尺寸小、設計靈活、低功率等優點。」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0-00510-8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2-high-five-thumbs-up-device-gesture.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D9WBfUKsQ&feature=emb_logo&ab_channel=UCBerkele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隔空「玩」物不再科幻,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將可用於假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想像一下以下場景,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電腦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電子遊戲,在沒有方向盤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麼炫酷的場景,似乎只有科幻影片中才會出現。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
  • ...玩」物不再科幻!科學家研發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想像一下以下場景,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電腦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電子遊戲,在沒有方向盤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麼炫酷的場景,似乎只有科幻影片中才會出現。  如今,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
  • 科學家研發的新型可穿戴設備,未來有望用於智能假肢
    無方向盤汽車(圖片來源於news.bitauto.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蘇黎世IBM研究院(IBM Research Zurich)、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的工程師們聯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實現這些場景。
  • 「隔空移物」! 英科學家用聲波讓物體懸浮並移動
    @看看新聞 消息,隔空移物是科幻或武俠小說中的常見場景,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卻通過操控聲波將其實現。他們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新一期上的論文顯示,該校科學家設計了一種聲波旋渦,其結構類似龍捲風。再利用這一技術和頻率為40千赫的超聲波,成功讓一個直徑2釐米的聚苯乙烯小球懸浮起來。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將應用在遙控進入人體藥物膠囊或微型手術設備等。隨著技術不斷完善,未來有望藉助聲波牽引讓人類懸在空中。原標題:不再是天方夜譚!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瑞爾特傳感器之家 發表於 2020-11-23 11:48:35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此次研發的微型聲學傳感器的重量僅為0.01盎司(約為0.28克),整體包裹在表皮電子中。表皮電子能使傳感器更柔軟輕薄,貼合人體皮膚,近兩年被可穿戴醫用設備廣泛使用。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10 16:50:14 近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正可穿戴
  • 科幻大片未來感不再 新型仿生手臂降世
    [中關村在線可穿戴頻道原創]無論是港漫《風雲》中步驚雲的麒麟臂,還是美劇《尼基塔》中Michael的機械假肢,這些原本屬於未來的仿生學科技或將在不久之後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日前,一支美國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了最新型的仿生手臂,能幫助失去手臂的患者恢復觸覺。
  •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產品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產品 來源:蓋世汽車 • 2020-06-19 09:53:05
  • 隔空移物——超聲波的懸浮術
    而日前,一支來自英國兩所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利用超聲波對物體進行非接觸移動的技術,這是真正可以實現隔空移物的懸浮術。目前,該技術只能移動豌豆大小的物體。這是基於一套由64個小揚聲器組成的陣列所構建出的聲音全息環境才實現的。通過調整這些揚聲器所產生的超聲波的參數來對環境中的物體產生相應的力學影響從而完成物體的隔空移動。此技術所採用的系統是世界上首個可運行於實驗室之外的聲波牽引系統。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鋰氟化碳電池讓可穿戴設備續航時間長達10年?
    電子設備的電池壽命一直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重大問題,從智慧型手機到流行的可穿戴設備無一例外。顯然,你不會購買一款每天都要充電的智能手錶,所以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發新類型電池,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據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使用了鋰氟化碳(CFx)的新型電池,有望為可穿戴設備提供長達10年以上的電池壽命,並且不需要充電。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為了實現完全擬真電子皮膚,研究人員製作了三個獨立的裝置,包括一個感知壓力的裝置、一個感知溫度的裝置和一個感知疼痛的裝置(未來可能會將其合併成一個裝置),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製造可拉伸的電子產品,使用氧化物材料和矽樹脂材質來製作可彎曲,不易斷裂的表層。
  • 科學家研發超穎材料設備 全息技術從科幻走向現實
    導讀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描繪的全息技術,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然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微型納米設備,以構建高質量的全息圖像,讓科幻走向現實。科幻(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先從科幻說起,介紹一下《星球大戰》。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253億部,較2017年增長8.5%,並有望在未來五年以11.0%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突破。不過,這一次引領潮流的並不是已經糊了的「三大俗」: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 2018年03月26日 09:27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 可穿戴設備終極形態 你我變成「生化人」
    小到網際網路、物聯網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到人工智慧、機器人逐漸應用在製造業及科研領域,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科幻電影中的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成型。  值得關注的是,可穿戴設備尤其是運動健康類的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業內人士一直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是人類醫療技術的一個突破口,諸如蘋果等科技巨頭,已經開始嘗試把設備產生的數據更好地利用起來。
  • 科學家發明新型智能眼罩可更好監測睡眠,未來或將用於遊戲和VR
    一款舒適、可精準監測睡眠的新型智能眼罩,或許要來了!近日,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團隊首創的可清洗水凝膠電極與脈衝傳感器集成起來,研發了一款可追蹤眼球活動和心臟數據的智能眼罩——Chesma。
  • 科學家發明新型智能眼罩,可更好監測睡眠,未來或將用於遊戲和VR
    近日,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團隊首創的可清洗水凝膠電極與脈衝傳感器集成起來,研發了一款可追蹤眼球活動和心臟數據的智能眼罩——Chesma。研究團隊由伊朗科學家、印度裔美國科學家和美籍華人科學家組成,他們將這款眼罩命名為 Chesma,這個詞有 「眼鏡」 或 「眼睛」 的意思。研究人員表示,這款智能眼罩可用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而且可以在不影響佩戴舒適度的同時,提供精確的測量結果,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 Cell Press 旗下的材料學期刊 Matter 上。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智能手錶、智能眼鏡,華為兩款可穿戴設備發布在即,產業鏈有望爆發...
    兩款可穿戴設備引燃華為產業鏈爆發有消息稱,華為即將發布智能手錶GT系列的繼任產品,預計該手錶將會運行鴻蒙OS,據悉該款產品目前已通過檢驗機構認證上市公司中,奮達科技是智能穿戴電子產品及核心部件領先廠商,已推出智能手錶產品,華為是公司主要客戶;卓翼科技主營消費電子、智能終端類產品,華為是公司重要戰略合作夥伴;潤和軟體深度參與了華為海思系列晶片的研發,華為是潤和HiHope最重要的生態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