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冬天的句點都是春暖花開。」 在這個十一月的下午,張瑋老師的講座就是冬日暖陽,伴隨著歷史的溫度,讓書香氤氳中南,讓信念撐起夢想。
「信念,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又存在。信念的前提是你要相信,且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雖然在當時未必能看到希望,但你相信,你就願意不斷努力。信念會為你的奮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並幫助你把當初的那份相信,變為現實。」老師如是言。
觀一人之信念,在劉長春。雖然一個人站在奧運跑道上,但背後是整個中國。觀一群人之信念,在兩彈元勳。國士無雙、英才卓犖,迢迢千裡回國,默默無聞耕耘。觀一個民族之信念,在姚子青,在淞滬之戰,在全民抗戰,亦在民族覺醒。那麼多信念之火,在老師的故事中光芒躍動,溫暖了歷史,也感動了我們。
歷史如一盞長明不熄的燈火,光影裡映著前塵,搖曳處照亮未來。「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正值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萬語千言,只是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在聆聽完精彩分享後,一些同學提出請教了歷史、國學、寫作等問題,張瑋老師一一予以耐心回答,其中深刻的見解,令人受益匪淺。而後,張瑋老師現場抽取幸運觀眾,並贈與他們《歷史的溫度》系列書籍。
最後,於輕柔的音樂聲中,本期講堂接近尾聲。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張瑋老師進行現場籤名,在扉頁上留下筆墨書香。寥寥數語,卻滿是對少年的期待,對人生的感慨……
這本書是我的高中回憶,再次看到很溫暖。這本書不像歷史課本一樣,板著面孔,嚴肅而莊重,它能引起我更多共鳴。書中的文字不僅給人溫度也給人思考和震撼。即使書中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只是作者撥動歷史窗簾透進來的光芒,也足夠讀者循著光芒去探尋歷史更深處的東西,並給未來找到啟迪。
張瑋老師的《歷史的溫度》給我了一種更加全面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事件更加豐滿,人更像是一個人而不是所謂的「歷史人物」,他有常人的思考常人的性格常人的處事方式。事件發展邏輯緊密,環環相扣,讓人拍案叫絕,歷史的美躍然紙上。
張瑋老師這個系列的一到四部我在高三都看了,是我讀過的筆調最富有煙火氣和溫度的歷史書,它更加貼合歷史事件背後的故事而不是單一角度敘事。這次講座我也認識到張瑋老師看待歷史的別樣角度,就像他說的,讀歷史可以讀懂過去,活好當下,坦面未來。
這部脫胎於公眾號文章的作品,不使用官方解讀,也不站在上帝視角,而是選擇去觸碰歷史,拂去歷史塵埃,試探它的脈搏。
「歷史是萬花筒」,有人看見愛,有人看見魔鬼,有人看見絕望深淵,有人看見柳暗花明。張瑋的解讀可以說是不落俗套。他的文字脫離史詩的大刀闊斧,轉將聚光燈打向歷史具體的細節,勾勒人物立體的形象。
「溫度」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張瑋筆下的歷史是溫熱的,不僅是一紙文字,二三言語,而更展現了歷史中的人和事「重於泰山」的獨特意義。有血有肉的人物和轟轟烈烈的故事躍然紙上,攪動了歷史的一池春水。
你我都是歷史中人。「生如蟻而美如神」,若歷史被比作樂章,那它的恢宏一定離不開生命的力度。悠長歷史的組成單位是無數個蜉蝣般的生命,這本書裡,小人物也有高光時刻,普通人也有一席之地。書頁翻動間,你面前的不是冰冷的年份數字,而是依舊生動鮮活的生命足跡。讀過的書會融入血肉,讀過的史會寫入生命。歷史的溫度是延續的,書中人溫暖讀書人,一個靈魂撫慰另一個靈魂。
「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是一個與「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問題。過往之人和事成為歷史,今日之人和事也會成為歷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本書就是打撈歷史長河浪花的漁網,把那些異彩紛呈的故事灑向陽光下。每天都有人出現,每天都有人逝去,歷史上也有人和你仰望過同一片星河璀璨。每天都值得載入史冊,每個人都置身群星之間。
同時,這本書也具備著可貴的嚴謹。它將人物投入歷史,多方位地描述每個人濺起的漣漪。也將故事全方位鋪陳開,不去偏頗哪個角度。沒有編排,有的是觀察歷史的姿勢和態度。「讀歷史,懂道理,知當下,看未來」,以史為鏡,讀史鑑人,是這本書又一可貴之處。 歷史的直白近乎殘忍,「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這種直白或許露骨,卻恰恰是歷史的真實之處。而唯有堅持真實,我們才得以在更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事件,才能直面真相的慘澹或殘酷,才更能拋開成見,接受歷史。真實是歷史的尊嚴。就如作者所言,「並不是每一段歷史,都有那麼多巧合可以說,有那麼多包袱可以抖的。但也正是因為歷史永遠是那麼冷酷無情,所以,所有理想堅定,並勇於為之奮鬥甚至獻身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了解歷史,適應變化,才可能戰勝時間。歷史車輪駛過繁花也駛過荊棘,但它依然是它,有觸手可及的溫暖。在城市的喧囂、車水馬龍之餘,亦可在東籬下,伴著一簾幽夢,撫摸歷史。
希望同學們能將歷史精粹帶入生活,讓人文書香浸潤中南,願我們一路攜手同行,在勤讀愛讀善讀中,將青春華章演繹成歷史詩篇。讓我們再次感謝張瑋老師的光臨,我們下期書香講堂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