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王心昊
豬肉價格下降無礙CPI創下2012年1月以來最高增速。
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11月CPI與PPI數據。其中,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5%。其中,城市上漲4.2%,農村上漲5.5%;食品價格上漲19.1%,其中豬肉價格同比漲幅擴大到110.2%,對CPI同比的拉動高達到2.6%;非食品價格上漲1.0%,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6.5%,服務價格上漲1.2%。1-11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8%。
值食品價格同比漲幅擴大到19.1%,而核心CPI漲幅下降到1.4%,而在PPI方面,11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4%,跌幅較上月收窄0.2%。
值得注意的是,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長1.4%,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非食品價格漲幅為1%,反映出物價結構性分化明顯,終端消費需求仍顯偏弱。
「當前CPI上漲是結構性的,環比增速已出現回落,同比增速較高主要受去年基數影響。」上財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通脹預期並未出現發散,預計未來政策仍然將停留在結構層面。
食品價格增速逐月放緩
一直領漲CPI的食品漲幅開始放緩。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1月CPI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5%(前值3.6%)。肉類價格環比上漲4.8%(前值14.7%),其中豬肉價格環比上漲3.8%(前值20.1%),上漲勢頭明顯放緩,影響CPI上漲約0.18個百分點;同比上漲110.2%;蛋類價格環比下降0.5%。水產品價格環比下降0.5%。鮮果價格繼續回落,環比下降3.0%,對食品分項環比形成拖累。
「11月CPI持續高位運轉主要受去年基數較低影響,但從近期的食品價格來看,上漲趨勢已經大大放緩。」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時代周報記者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CPI非食品價格環比持平,其中消費品價格環比上漲0.8%(前值1.4%),服務價格環比下跌0.4%,反映並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脹。
而在非食品CPI中,各分項跌多漲少:衣著大類環比上漲0.3%,交通工具用燃料環比上漲0.3%,其餘分項均以下跌為主。
受益於迅速上升的豬肉進口規模,供給缺口也有望在12月得到緩解:近期海關公布的豬肉進口數據顯示,我國10月進口豬肉總量為17.74萬噸,進口量較9月也增加了10%,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13.9%。如按照此前預計的四季度進口100萬噸豬肉的規劃,則11-12月將有超過80萬噸豬肉投放市場。
對於生豬產能恢復而言,仍有不少時日需要等待。
「由於生豬養殖周期在6個月左右,生產供應恢復正常至少要到2020年一季度以後,並且2020年初CPI翹尾因素將非常高,所以CPI處於高位的狀況仍將延續,並可能突破5%。」劉學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未來隨著豬肉市場供需關係逐步回歸平衡,2020年二季度之後CPI回落的可能性較大。
需求不振傳至上遊
儘管11月PPI同比跌幅收窄,但更多是基於翹尾因素造成:根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的估算,11月PPI翹尾因素為-1%,較上個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這也是造成此次收窄幅度的主要組成因素。
而從環比來看,PPI由10月上漲0.1%轉為11月的下降0.1%。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由持平轉為下降0.2%;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3%,漲幅與上月相同。
從PPI統計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來看,價格上漲的有12個,下降的19個,持平的9個,其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與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領漲;化學纖維製造業與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則跌幅最為明顯。
「PPI的環比負增長,反映出新漲價動力偏弱,難以形成持續回升趨勢。」劉學智表示,7月以來PPI持續處於負增長態勢,工業通縮壓力已經顯現。在需求偏弱已經輸入性價格偏低的情況下,PPI負增長態勢可能延續到2020年上半年。
「在生產資料中,採掘、原材料、加工的下行(-0.8%、-0.4%、-0.1%)表明下遊需求不振已傳導至上遊。」楊暢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需求不振的傳導疊加18年11月PPI的高基數,使PPI下降斜率更為明顯。但隨著逆周期政策釋放效力,基建補短力度加大帶動需求,再加上低基數的抬升作用,未來可能有助於推動PPI企穩回升。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