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之中,有一部分人的生活狀態,不是沉湎於過去放不下,就是過度憧憬於未來的美好。而對於現在當下,則往往不怎麼關注。
佛陀告訴我們,人們追於過去和未來,而忽略了當下,這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這種問題,無論對於事業和修行,都是非常不利的。其實,當下對於我們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把握了當下,就真正把握了自己。下文將對於追於過去、未來,以及安住當下進行探討。
1.沉湎過去
有的人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回憶過去,他是活在過去之中。尤其是一些人過去曾經輝煌過,現在輝煌逝去,冷淡下來;於是總是放不下過去,而不斷的回憶過去輝煌的歲月。
佛陀說,活在過去的回憶之中,會使人的精神萎靡,志氣消磨。長此下去,對於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不關心現在的種種,將逐漸遠離現實的生活,從而脫離現實生活的軌道。沉湎於過去,對於修行而言,也將造成很大的阻礙。古德有雲「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對於過去,無論輝煌與黯淡,不執著之,放下即是大道。
2.憧憬未來
沉湎於過去固然不好,而憧憬於未來表面看起來很美好,其實也是不可取的。很多人總是樂於去憧憬自己的未來會多麼美好,將很多時間花在「憧憬」這個動作上。理性主義者會將這視為空想、幻想,因為未來絕非是想像出來的。佛陀告訴我們,憧憬未來與沉湎於過去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我們心有染著而產生強烈的執著使然。這兩種狀態,在生活中及修行中,都將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3.安住當下
「當下」最早是指佛教的時間單位,而且是最小的時間單位。1分鐘等於60秒,1秒鐘等於60個剎那,1剎那等於60個當下。因此,安住於當下,就是安住於現在的每時每刻。什麼是「安住」呢?安住就是專注。
佛陀所說的安住於當下,旨在告訴我們要專注的對待正在進行的每一件事情。吃飯就專注的吃飯,工作就專注的工作,睡覺就專注的睡覺……。不可一心多用,雜七雜八的想太多,導致滿心都是雜念。
雜念是和苦受對應的,雜念越大,苦受越大;故而雜念多的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痛苦。而專注則是和樂受對應的,越專注越快樂;科學家搞理論和發明,藝術家搞創作,他們在高度的專注之中得到了巨大了快樂,原因就在於此。我們對於一個個當下的處理,同時也決定了未來的狀態。因為未來不是通過憧憬得到的。
綜上所述,當下的我們,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的快樂與悲傷,我們未來的狀態,都取決於每一個當下。其實,我們的一切都取決於當下,而非過去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