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立場
中國哪裡孝子最多?答:朋友圈。這雖是網友的一句吐槽,卻反映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向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少網友質疑:一條微博或者朋友圈,就能讓或許根本不上微博微信的父母感受到愛?
父愛母愛是亙古不變的話題。記得幾年前看過一部電影《母親》,改編自著名作家石鐘山「激情三部曲」的《母親活著真好》,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著四個孩子的艱難生活,將母親那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我感動得淚流滿面。可以說,這個「母親」是億萬個母親的縮影,也是億萬個母親的典範。遺憾的是,我們總是對母親的辛勤勞作視為理所當然,很少考慮付出背後的艱辛和血汗。及至成年之後,還有些人甘做「啃老族」,不去履行人子的責任和義務。
身為人子,我們需要沉思,需要感動,更需要以實際行動去孝敬我們含辛茹苦的父母。哪怕,父母壓根就「不稀罕」也不「最期待」孩子的回報。
記得在鳳凰衛視三周年臺慶晚會上,節目主持人楊瀾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識的農民,但媽媽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到村外讀書。這一走,竟成了崔琦與父母的永別。楊瀾問崔琦:如果當初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樣?崔琦後悔地流下眼淚:「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
韶華時光已匆匆溜走,留給筆者的是那滿溢的親情。最近一次見到母親,心中不禁悽然:媽媽何以蒼老至此了?我突然想起有一位朋友的QQ籤名:你長那麼大,給你的父母倒過一杯水嗎?那一刻,我莫名地局促不安,倒水是有過的,卻屈指可數。更何況,難道僅僅是倒水就能報答父母的恩情嗎?我們欠父母的實在是太多太多。能有機會反悔,畢竟還是幸福的,還有一些人的母親或許已不在人世,他們又當如何彌補內心的空白,乃至填補追悔莫及的惶惑呢?
事實上,感恩不需要華麗的形式,也不計較財富的多寡與名望的高低,只要有一份真心和熱情,父母便會知足無憾了。趁著父母健在,實在是應該抓緊分秒時間,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孝敬、關愛父母。讓我們用愛傳遞愛,關愛爸媽,用實際行動祝福我們的父母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