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係。
1.外來物種的兩種效應
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引進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
2.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
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分為無人類參與的自然作用力和人類參與下的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入侵。
自然傳入包括媒介傳入、遷移傳入、海洋漂移傳入、寄生傳入等途徑。
雖然外來物種可以藉助自然力實現傳入,但是,山川、海洋、沙漠、戈壁等自然屏障的阻隔,使物種單純靠自然力實現入侵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是以「人」為媒介,實現外來物種的入侵。
其中,有意引入包括引種引入、食用引入、寵物引入、觀賞動植物引入等;無意傳入包括交通工具傳入、國際貿易傳入、人員流動傳入等方式。
3.外來物種入侵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生物入侵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過程,一般可分為4個階段:
(1)引入和逃逸期
指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達到一個新環境。在引入和逃逸期間,外來物種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入到以前沒有這個物種分布的區域,有些個體,經人類釋放或無意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去。
(2)種群建立期
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外來物種開始適應引入地的氣候和環境,在當地野生環境條件下,依靠有性和無性繁殖形成自然種群,這就是所說的種群建立期。
(3)停滯期
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外來物種經過一定時間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開始進入停滯期,這一期間,外來物種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種群數量,但其通常並不會馬上大面積擴散,而是表現出"停滯"狀態,有些物種甚至要經過幾十年才開始顯示出入侵性。
(4)擴散期
種群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的能力。當外來物種形成了適宜本地氣候和環境的繁殖機制,具備了與本地物種競爭的強大能力,而當地又缺乏控制該物種種群數量的生態調節機制的時候,外來物種便進入了擴散期。這一時期裡,外來物種大肆傳播蔓延,形成"生態"爆發,並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試題:(2012年浙江省自選模塊)請回答關於生物入侵的問題:
(1)下列有關生物入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外來物種都是人類有意或無意引進的
B.外來物種必須經歷入侵過程才能成為入侵種
C.只要加強動植物進出口檢疫管理就可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
D.生物入侵三次轉移後,其轉移的概率大約是10%
(2)某地為了發展動物養殖業,擬引進一種養殖效益較高的外來物種。在引進前,必須進行 。引進後,養殖過程中應嚴格隔離圈養,如果出現該物種 ,則應在生物入侵過程的第 次轉移中採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 ,從而避免該物種的 和暴發。
(3)在某入侵種都能入侵森林、灌木和草本三個群落的情況下,其中入侵更易成功的是 群落。其原因是該群落 ,這是「 假說」的主要觀點。
答案:
(1) B
(2) 風險評估 外逃 二 建群 擴散
(3) 草本 結構更為簡單 多樣性阻抗
解析:
(1)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等。因此,A選項錯在「都是」上。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有害的外來物種,因此必須經歷入侵過程,其中入侵渠道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
防止生物入侵的對策包括:(1)實行全面檢疫,阻止外來種的偶然入侵;(2)採取全面的生態評估和監測,防範引進品種的入侵。外來物種入侵的環節可以劃分為三次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進口到引入,稱為逃逸。第二次轉移是從引入到建立種群,第三次轉移是從建立種群到變成經濟上有負作用的生物,每次轉移成功率大約是10%。
(2)在對外來物種進行引種時,必須先進行風險評估,引進後應嚴格隔離圈養,如果出現外逃,則應在生物入侵過程的第二次轉移中採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建群,從而避免該物種的擴散和暴發。
(3)影響外來物種入侵的外部因素有光照、水分、土壤的營養、金屬元素、新棲息地的幹擾程度、新棲息地群落生物多樣性等。其中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對抵抗外來種的入侵起著關鍵作用,物種組成豐富的群落較物種組成簡單的群落對生物入侵的抵抗力強。
相關內容連結
關於物種和品種
生態學內容的複習和試題變化預測
如何理解生態學中的同化量
生態工程活動:庭院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如何分析?
生態系統中初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及生物量的比較和測定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