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外來物種入侵及其所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2021-01-21 學甫無境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係。


1.外來物種的兩種效應


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引進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


2.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


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分為無人類參與的自然作用力和人類參與下的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入侵。


自然傳入包括媒介傳入、遷移傳入、海洋漂移傳入、寄生傳入等途徑。


雖然外來物種可以藉助自然力實現傳入,但是,山川、海洋、沙漠、戈壁等自然屏障的阻隔,使物種單純靠自然力實現入侵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是以「人」為媒介,實現外來物種的入侵。


其中,有意引入包括引種引入、食用引入、寵物引入、觀賞動植物引入等;無意傳入包括交通工具傳入、國際貿易傳入、人員流動傳入等方式。 


3.外來物種入侵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生物入侵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過程,一般可分為4個階段:


(1)引入和逃逸期

指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達到一個新環境。在引入和逃逸期間,外來物種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入到以前沒有這個物種分布的區域,有些個體,經人類釋放或無意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去。


(2)種群建立期

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外來物種開始適應引入地的氣候和環境,在當地野生環境條件下,依靠有性和無性繁殖形成自然種群,這就是所說的種群建立期。


(3)停滯期

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外來物種經過一定時間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開始進入停滯期,這一期間,外來物種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種群數量,但其通常並不會馬上大面積擴散,而是表現出"停滯"狀態,有些物種甚至要經過幾十年才開始顯示出入侵性。


(4)擴散期

種群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的能力。當外來物種形成了適宜本地氣候和環境的繁殖機制,具備了與本地物種競爭的強大能力,而當地又缺乏控制該物種種群數量的生態調節機制的時候,外來物種便進入了擴散期。這一時期裡,外來物種大肆傳播蔓延,形成"生態"爆發,並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試題:(2012年浙江省自選模塊)請回答關於生物入侵的問題:

(1)下列有關生物入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外來物種都是人類有意或無意引進的

B.外來物種必須經歷入侵過程才能成為入侵種

C.只要加強動植物進出口檢疫管理就可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

D.生物入侵三次轉移後,其轉移的概率大約是10%

(2)某地為了發展動物養殖業,擬引進一種養殖效益較高的外來物種。在引進前,必須進行           。引進後,養殖過程中應嚴格隔離圈養,如果出現該物種       ,則應在生物入侵過程的第          次轉移中採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        ,從而避免該物種的           和暴發。

(3)在某入侵種都能入侵森林、灌木和草本三個群落的情況下,其中入侵更易成功的是              群落。其原因是該群落          ,這是「           假說」的主要觀點。


答案:

(1) B   

(2) 風險評估  外逃   二    建群   擴散 

(3) 草本  結構更為簡單  多樣性阻抗


解析:

(1)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等。因此,A選項錯在「都是」上。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有害的外來物種,因此必須經歷入侵過程,其中入侵渠道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


防止生物入侵的對策包括:(1)實行全面檢疫,阻止外來種的偶然入侵;(2)採取全面的生態評估和監測,防範引進品種的入侵。外來物種入侵的環節可以劃分為三次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進口到引入,稱為逃逸。第二次轉移是從引入到建立種群,第三次轉移是從建立種群到變成經濟上有負作用的生物,每次轉移成功率大約是10%。


(2)在對外來物種進行引種時,必須先進行風險評估,引進後應嚴格隔離圈養,如果出現外逃,則應在生物入侵過程的第二次轉移中採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建群,從而避免該物種的擴散和暴發。


(3)影響外來物種入侵的外部因素有光照、水分、土壤的營養、金屬元素、新棲息地的幹擾程度、新棲息地群落生物多樣性等。其中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對抵抗外來種的入侵起著關鍵作用,物種組成豐富的群落較物種組成簡單的群落對生物入侵的抵抗力強。




相關內容連結

關於物種和品種

生態學內容的複習和試題變化預測

如何理解生態學中的同化量

生態工程活動:庭院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如何分析?

生態系統中初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及生物量的比較和測定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 外來入侵物種什麼意思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比如很多新病蟲害造成農業損失,因為改變生態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水土、氣候問題,那麼你知道外來入侵物種是指什麼嗎?外來入侵物種入侵途徑有哪些?趕緊了解一下吧!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公報還顯示,從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來看,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圖源網絡所謂外來生物入侵,指某種生物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一個非本源地區域,在當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地理解構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現象。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外來物種入侵!抱歉這裡是中國 —盤點外來物種入侵失敗案例
    眾所周知,每個地方的生態系統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演變,生物多樣性已經相對平衡。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南方水葫蘆泛濫但是部分外來物種在入侵中國後,被我國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所感染,變成了「瀕危物種」,今天為大家盤點3
  • 科學網—環保部:488個外來物種已入侵我國
    東方早報:入侵物種的主要危害在哪裡? 王捷:入侵物種的主要侵害是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因為入侵以後,會把其他本土的生物多樣性破壞,把別的物種生存空間擠壓,消滅其他物種。這樣使得生態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失去了平衡,這是最大的危害! 第二個危害主要是對農業生產。
  • 【常識】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常考知識點
    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 綠會國際部向IPBES提交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及防治提案
    經過長達一個月的研究和討論,10月12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國際部向IPBES評估及技術支持小組提交了報告。IPBES評估與技術支持小組來函表示感謝。(10月7日,北京溫榆河公園驚現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危險!超95%保護區有外來動物適宜棲息地
    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外來動物在全球保護區內的未來潛在入侵風險。
  • 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圖為重大外來入侵害蟲西花薊馬。該害蟲是世界性入侵害蟲,也是昆蟲種間競爭研究的主要案例之一。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外來生物入侵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一大生態難題,其範圍遍布全世界。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副主任高玉林博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斯圖爾特·雷茨(Stuart Reitz)博士聯合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了物種競爭取代及種群地位的演化。
  • 外來物種入侵重慶!!!
    網友的調侃固然可以付諸一笑,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近幾年卻層出不窮,並且危害越來越大。目前,重慶外來入侵生物多達53種,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有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鳳眼蓮(水葫蘆)、福壽螺等6種。入侵路徑作為有用植物引入一般而言,外來物種的進入分為無意引入和有意引入兩種途徑。
  • 那些打敗中國吃貨的外來入侵物種!
    一說起外來入侵物種,大家肯定回想起小龍蝦。小龍蝦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可以說是失敗的,在中國它本來是可以成為一霸的,但是因為其鮮美的肉質加上各種美味做法,被我大吃貨帝國的吃貨們給吃到需要人工養殖的地步了,可以說在外來入侵物種當中是相當的丟臉。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適應了本地環境並成為優勢物種,將對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並可能導致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 半月談|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
    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廣東北江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怪魚」我國農林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增長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
  • 吃貨多也沒用,外來入侵物種必須警惕!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小龍蝦屬入侵物種是怎麼回事?牛蛙、小龍蝦屬嚴重入侵類外來物種
    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嚴峻。雲南省發布了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19年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提出,將推動外來物種管理立法,提出第二批國家重點管理外來物種名錄。  新京報訊 5月21日,雲南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 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在我國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陳寶雄博士介紹,物種入侵也叫「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過程。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守好國門刻不容緩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所涉及的外來入侵物種數上榜熱搜,引發廣泛關注。#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工作。自2003年起,原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先後公布了4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陸續就紫莖澤蘭、鳳眼蓮、蔗扁蛾、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71種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入侵危害以及控制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和分析。儘管如此,我國目前面臨的外來物種入侵形勢仍不容樂觀。
  • 綜合防治農業外來入侵物種 保障生態安全
    ,給當地農牧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需要用深度焚燒等方式人工剷除。」  外來物種入侵是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100種全球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近年來隨著國際商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的風險加大,同時我國生態系統和氣候類型多樣,外來入侵物種容易定植和擴散蔓延。
  • 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關於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此件業經中科院李家洋會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中科院有關研究所(院):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該名單的發布不僅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對相關部門和地方及科研單位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