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涼了!以前人類體溫37℃才是正常,而如今竟然這麼低!

2020-11-29 甩跟科普

最近大家去超市還用測體溫嗎,測體溫的時候是不是偶爾會出現低溫的情況呢?這也困擾了小編好幾次了,沒有因為發燒,而是因為體溫過低被攔下,這體溫計到底準不準?

其實我們的體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年齡、性別、一天中的時間和活動水平,以及女性生理期。早上體溫比較低,下午體溫高,相差大約0.5℃。進餐、運動以後體溫就會比較高,變化一般不會超過1℃。嬰幼兒體溫高,老年人體溫低。在排卵期、妊娠期的時候,體溫也會比較高,高約0.6℃。氣溫低則體溫低,氣溫高則體溫高,一般不會超過0.5℃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一個健康人的體溫是36.7℃,但其實在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表明,37℃才是正常的體溫,這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要從1851年說起,德國內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收集了2萬5千人的體溫數據,從此他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是37℃。

1992年,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教授,菲利普·麥科維亞克表示並不相信這個結果。於是他招集了148位健康受試者,連續三天,每天1-4次的使用電子溫度計,測量受試者的舌下溫度。他發現正常人的平均溫度為36.8℃。

你或許會認為,這個結果不過就差0.2℃,這對我們日常的生活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事實上,體溫背後有很多的科學,即使是0.2℃也會對身體產生巨大的影響,看似簡單的體溫,實際上是不簡單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從2000年就開始測量人體體溫了,並與19世紀南北戰爭的士兵體溫記錄進行比較,結果很驚奇的發現,現代男性體溫下降了0.58℃,現代女性體溫下降了0.32℃。基本上,每10年人類平均體溫就會下降0.03℃。19世紀人的平均體溫是37℃,如今現在人的平均體溫已下降到36.6℃。

實錘啊同志們,我們這是要涼涼了呀。但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與過去相比,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有了空調,室內溫度很宜人,人體也不需要通過自身的發汗來散熱或者顫抖來禦寒。同時呢,現代人久坐、很少運動,代謝低,產熱自然就少了。然後我們現在吃喝環境都比較的健康,接觸微生物的機會也少,體內「免疫軍隊」的訓練時間就會大大減少。哪怕發炎生病,也會有抗生素、消炎藥,發熱的機會也會急劇的減少。

體溫降低,其實是我們適應環境的結果。那麼平均體溫的降低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體溫是基礎代謝的表現,而基礎代謝又與壽命和體型很相關。長壽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許多研究表明,在壽命長短的因變量中,只有23%-33%歸因於遺傳因素,其他都是取決於環境和行為因素的。

在已知影響壽命的重要環境因素中就包括溫度,大部分現有證據表明,體溫降低可以延長壽命。然後就有研究人員降低小白鼠的體溫,降低後發現,壽命比對照組延長了20%,相當於人類多活了7-8年。這是由於較低的體溫使機體新陳代謝放緩,減少了自由基的產生,所以擁有了更長的壽命。

讓人興奮的是,在人的身上也有同樣的結果。

2002年,美國巴爾的摩市老齡化縱向研究,體溫低於中位數的男性,在25年的隨訪中顯示出了更高的生存率。對於寶寶呢,寒冷的宮外環境導致棕色脂肪組織增強,從而解偶聯蛋白的活性增強,活性氧減少,脂肪減少,炎症減少,這些因素對長壽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綜上,人類體溫下降,壽命可能會更長。

最後,科普一個被人們經常性誤解的小知識。

我們常說,「兄弟,喝杯酒去暖暖身」。事實上,喝酒會導致體溫過低,酒精會抑制發抖,讓人體無法產生熱量。酒精還會引起血管舒張,讓血液轉移到皮膚上,導致皮膚表面喪失大量的熱量。同時,酒精還會抑制感官,讓你感覺不到寒冷,繼續待在寒風中受涼。

所以說,喝酒是不會暖身的,這是一個假象。

相關焦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21世紀出生的男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21世紀出生的女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女性的歷史數據沒有那麼久遠)。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
    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沿用200年的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正在快速涼涼
    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根本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會飛,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 最近天天被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網絡資料片 今年早些時候,這項研究由科學期刊《elife》發表,從中了解到人類的平均體溫要比以前低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體溫能判斷易感人群?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如今進出小區、超市、企業等公眾場所多一項檢查-測體溫。又有人試圖從體溫中獲取點真理,所以有人說「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體溫低更易傳染」。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的平均體溫怎麼來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卡爾溫德利希的研究成果。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特殊時期,測量體溫成為了家常便飯,只要是去公共場合,幾乎都要先測量體溫,在測量體溫時,聽到體溫是36度多會很放心,但凡聽到是37度,就會比較緊張了,需要再測量一次才安心。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不是以前都說37度是正常體溫嗎,怎麼現在一到37度就懷疑是發燒了?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漲知識丨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類再也沒有37℃的正常體溫了,意味著什麼?
    這個只能說是人類進化的必然,因為人體37度的參考標準已經存在近200年了,雖然從生物進化角度講,200年只是彈指一瞬,不足以這麼大幅度的降低人體溫度
  • 人類37℃正常體溫將成歷史,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
    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此後,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收錄進入了教科書,成為了常識,也被作為評估發燒的標準,如今已經沿用了近200年時間。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的體溫似乎正在緩慢下降。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2020年上半年期間,人類每日量體溫的次數突破世界紀錄,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體溫低於37度時,將會以最佳的心態邁向嶄新的一天,當人們得知自己的體溫高於37度時,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會受到嚴格的「保護」。顯然,大多數人類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人們的體溫過低,並非是一個好的徵兆,甚至會因此發生更加可怕的事情。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是37度,那麼,是什麼讓人類深信不疑的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37度呢?
  • 37度體溫是發燒嗎?主任直言:人類正常體溫一直在改變
    新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正常體溫已經下降了。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擔心發燒時才會體溫,比如因為感染或感冒。但體溫可以被許多其他因素所指示和影響;生活方式、年齡和環境溫度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如何散熱。體溫也是代謝健康的標誌。具體來說,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解釋說,體溫反映了新的衰老的代謝率,其中一些與長壽和體型有關。
  • 人的正常體溫為什麼是37℃
    每當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都要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通常來說,我們的體溫都在37℃左右。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