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濃度:多少濃度算濃咖啡 雲南花果山咖啡三個濃度比較

2021-01-08 精品咖啡知識

導讀

咖啡作為一種飲品,我們一般會說衝煮咖啡,但我們也常聽「萃取咖啡」或者「萃取咖啡」。

咖啡實際上是一種以水為溶劑從咖啡粉中萃取物質到咖啡液中,我們喝到的咖啡飲品其實就是帶有咖啡萃取物質的水,那麼我們也就不難想像萃取物質的濃度其實也是會對咖啡味道產生影響。

韓懷宗老師在他的《精品咖啡學》中描述「濃度」代表咖啡酸甜苦鹹滋味「量」的強度。

從這我們可以有了大概的了解,濃度的多少可以反映咖啡味道的強弱。那麼具體到底又是什麼體現呢?所以前街團隊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

設計實驗流程

保持其他因素一致,將比例作為變量,分別衝煮三組不同濃度的手衝咖啡,分別測取濃度數值,然後品嘗三組咖啡,記錄三組咖啡風味感官體現。

本次實驗選用前街咖啡的雲南花果山作為展示

變量如下

實驗結果

第一組的濃度在1.80%,萃取出來的物質比較多,遠超過金杯推薦的萃取濃度,感官上可以喝到比較集中的苦澀感,風味上是大分子的焦苦風味物質佔主體,難以分辨其中的風味。

第二組是金杯推薦的正常濃度闕值內,感官上整體比較平衡,酸度不會太突出,也不會感受到明顯的苦澀感,餘韻適中不至於太過短促。

第三組的濃度在1.03%,屬於較低的濃度。整體比較寡淡乏味,主要是柔和的酸度,缺乏餘韻以及醇厚度。

總結

本次實驗可以看出,不同的濃度,咖啡味道會有不同的體現。濃度高的咖啡味道比較集中濃鬱苦澀,濃度低的咖啡味道由酸度佔據,容易寡淡乏味。

所以萃取的物質並非越多越好,前街咖啡比較推薦合適的比例(1:14到1:18之間),萃取合適濃度的咖啡(1.15%到1.35%之間)。

相關焦點

  • 如何使用咖啡濃度&萃取率的關係衝咖啡?
    2.咖啡濃度在 1.2%~1.45%的範圍內。 那麼什麼是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 咖啡的萃取率 萃取率指的是你所用來衝煮的咖啡粉,有多少比例的物質被溶解到咖啡當中。
  • 折射計測咖啡濃度的原理
    測量咖啡濃度有很多方法, 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是用Refractometer (折射計)。小夥伴們常提出的問題包括:(1) VST和ATAGO ,選哪個好呢?畢竟幾千塊都不便宜。(2) 咖啡濃度計能拿來測可樂的濃度麼?(這位小夥伴思路有些清奇)(3) 我一萌新愛好者,有沒有必要入個咖啡濃度儀?
  • 手衝咖啡多少咖啡粉放多少水 精品手衝咖啡水粉比例推薦
    相信大多數手衝咖啡愛好者都會注重手衝的每一個細節,手衝壺咖啡的水粉比例應該是多少呢?有的說1:16,有的說1:18,更有的說1:10,五花八門的衝煮水粉比例真的讓手衝入門的小夥伴迷茫。前街咖啡一直都給咖啡愛好者推薦水粉1:15的比例。這是為什麼呢~
  • 影響金杯咖啡萃取濃度因素 影響手衝萃取的原因 手衝咖啡粉水比例
    咖啡豆有30%的物質是可溶的,但不是將這30%的可溶物全都萃取出來就是最好,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所定義的金杯萃取率是在18-22%,即10g咖啡粉萃取1.8-2.2g出來,而滴濾咖啡的TDS濃度大約在1.2-1.45%之間,即萃取的18-22%咖啡物質佔整杯咖啡的比例是1.2-1.45%
  • 製作手衝咖啡時,粉量與水量比值越大,濃度會越高嗎?如何調整?
    咖啡萃取率:指水從咖啡粉中萃取出的可溶性滋味物的重量與咖啡粉重量的比值;萃取率代表了咖啡中「酸甜苦鹹」滋味物的優劣,也就是能感受到滋味的多少。咖啡濃度:咖啡液中可溶性滋味物重量與咖啡液的比值;濃度代表咖啡咖啡中「酸甜苦鹹」滋味物的強度,也就是能感受到滋味的強弱。
  • 詳解中國雲南咖啡產區:雲南花果山與小粒咖啡有什麼不同
    相信喝咖啡的小夥伴,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雲南咖啡。以前的雲南的咖啡因為品質不好,大多是用來做速溶的,這也導致了雲南咖啡的口碑一直不是很好。然而近幾年的雲南咖啡就像是一匹黑馬一樣,慢慢地出現在精品咖啡的市場上。
  • 中國精品咖啡:雲南精品咖啡和雲南小粒咖啡的風味特點區別
    上述三點的原因,後面前街老闆就暫時放棄了在廣東種植計劃,開始了烘焙咖啡,因為當時找的店面在東山口保安前街,於是我們把「大鎮咖啡」改名為「前街咖啡」。保山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引入的是鐵皮卡(typica)和波邦種(bourbon),當地人稱之為「老品種」,因為老品種抗病蟲能力及產量都比較低,而且管理上比較費人力,加之市場收購價並不存在多少優勢,近年來啡農紛紛改種新品種catimor。
  • 濃縮咖啡濃度與萃取率實驗 咖啡機衝煮頭與粉餅間隙的關係
    ▲點擊關注 | 專注烘焙7周年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私人微信號kaixinguoguo0925導讀濃縮咖啡製作作為咖啡師的核心技能,萃取濃縮咖啡中的粉量參數一般取決於粉碗的大小,例如18克粉碗會裝17到19克粉左右的粉量,最近前街門店在調整濃縮咖啡的時候入手了一個較大的粉碗
  • 英語口語:如何點咖啡?「低因、加濃度、脫脂奶、超燙」怎麼說?
    去國外旅遊該如何點咖啡呢?以下對話僅供大家參考。建議您邊聽音頻邊瀏覽文本Hello! What would you like? 你好! 想要點什麼?Hi! I'd like a small black coffee please.
  • 中國雲南普洱精品手衝咖啡豆 小粒咖啡品種 卡蒂姆咖啡品種
    雲南普洱地區種植的全部是catimor(卡蒂姆)品種,保山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引入的是鐵皮卡(typica)和波邦種(bourbon),當地人稱之為「老品種」,因為老品種抗病蟲能力及產量都比較低,而且管理上比較費人力,加之市場收購價並不存在多少優勢,近年來啡農紛紛改種新品種catimor。
  • 來自雲南原始森林的咖啡花蜜,蜜蜂、咖啡與生態的未來
    「°Be 41.6蜂蜜探險家」就是這樣一個關注蜂蜜背後故事的,這個品牌的蜂蜜來自中國雲南,在創立這個品牌之前,兩位主理人都從事咖啡行業供應鏈的工作,於是雲南的咖啡花蜜變成為她們的主要產品。 2015年的4月22日地球日,「°Be 41.6蜂蜜探險家」的創始人團隊去參加了一個活動。
  • 哥倫比亞花月夜咖啡|手衝咖啡金杯萃取分辨咖啡萃取不足萃取過度
    影響金杯萃取標準的兩大重要因素就是「濃度」和「萃取率」。萃取率(%)=萃取出的溶解物重量(克)/咖啡粉重量(克)TDS/濃度(%)=萃取出的溶解物重量(克)/咖啡液重量(毫升)SCAA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認為一杯「完美」的咖啡:濃度需介於1.15~1.35 TDS,萃取率達到18%~22%之間。
  • 咖啡科普:喝了咖啡就難受?試試低因咖啡吧!
    一般低因咖啡裡面的咖啡因含量不超過千分之三,按照美國人的飲食標準相當於要去掉一杯正常咖啡裡97%的咖啡因,而歐盟的標準更加苛刻,99.9%的咖啡因都要去掉。那麼所有的咖啡都含有咖啡因嗎?這個也說不好,2004年的時候在衣索比亞的山區發現了幾種咖啡,咖啡因含量非常低,不過要普及種植,恐怕還是要很長的時間。那麼咖啡裡的咖啡要怎麼去除呢?
  • 六年級百分數應用之濃度問題,濃度變化三步搞定,中等生也能學會
    根據不同的需要,配製成不同的濃度。濃度問題變化多,有些題目的難度較大,計算也比較複雜。解答濃度問題,要弄清什麼是濃度,根據濃度問題相關的關係式來計算,在解答一些難題也可以列方程來解答。如例1求鹽的質量就是求120克的8%是多少 ;例2求水的質量就是求2千克的(1-5%)是多少;例3求溶液就是求單位「1」,應該用除法來計算。在一些具體情況中,濃度就是指含鹽率或含糖率等,濃度都可以用「溶質÷溶液」來計算。
  • 長期喝茶的人,和長期喝咖啡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哪個更好?
    現在的年輕人每天的工作壓力是很大的,尤其到下午的時候,精神睏倦,工作的效率也是比較低的,那麼有些人為了提高精神的興奮程度,就會給自己加點飲品來緩解自己的精神疲勞。要說現在有什麼好的提神飲料,必然就是茶和咖啡了。
  • 製作手衝咖啡時,最佳的萃取時間是多少?
    手衝咖啡萃取:究竟萃取的是什麼?製作一杯手衝咖啡,是非常簡單的;但要製作一杯好喝的手衝咖啡,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想必很多朋友都有在家製作手衝咖啡的經歷,有時製作的咖啡香氣飽滿、風味明顯、口感濃鬱,非常好喝;但有時製作的咖啡,香氣淡薄、風味單一、口感淡而無味。
  • 一鍵金杯標準、濃度輕鬆調節,你會愛上它嗎?
    其實,金杯標準是設定好衝煮咖啡的最佳範圍,一起來看下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從萃取度和濃度方面對金杯標準給出的定位。很多人都知道影響手衝咖啡口感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點:注水方式、水粉比例、注水時間和精確水溫,傳統手衝咖啡往往由於注水的手法功力不到位、水粉比例把握不均勻、無法精確控制咖啡的萃取時間、水溫過高或過低等因素,造成最終衝煮的咖啡口感欠佳。
  • 咖啡豆風味 咖啡豆風味有什麼決定 咖啡豆風味及口味詳解
    咖啡品種與種植環境,哪一樣影響風味比較大?這一點見仁見智。曾經有位著名的咖啡化學家lilly博士提出過見解:咖啡豆的特質與香醇潛能,70%已經有基因組成。另外30%取決於種植地的生態系統。包括緯度,海拔,土壤,日照,溼度,溫度等等都會主導者咖啡風味的走向。
  • 手衝咖啡新做法:既有咖啡醇厚的口感,又有精釀啤酒綿密的泡沫!
    咖啡的發展有三個階段:速溶咖啡階段、意式咖啡階段、單品咖啡階段。意式咖啡階段以意式濃縮咖啡為核心。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量少但味道濃鬱的咖啡,液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脂,這種油脂稱之為「Cream」,由咖啡中的不可溶性固體、可揮發性香氣組成,為咖啡提供香氣與醇厚度。
  • 咖啡漬為何是個圈?
    你也許注意到,咖啡、茶或紅酒等灑落在桌布上,會形成環形的漬圈,有點像汗水在衣服上形成的鹽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