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教學區北部,田家炳實驗樓前。2019年春天,一座新堆的大沙山,突兀於學生二餐和學生三餐之間的空地上。山上面光禿禿,只有沙子,並用圍網覆蓋,以防汙染周圍環境。沙子是從曲園東北角研究生宿舍樓建築工地上幾米深的地下挖出來的。此處原為泗河古河道的部分,淤積泥沙甚多。三個月後,到了夏天,會長出哪些植物呢?這個實際例子,發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的華北地區半溼潤環境下的大學校園環境,希望能給朋友們的植物學研究提供參考。
每一個物種的出現,都有它的原因,都需要仔細追究。
一、西瓜(Citrullus lanatus),葫蘆科一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原產非洲,自西域傳入我國,故名。果實為漿果,是炎熱夏季最好的水果,果肉(胎座)味甜,能降溫解渴,又能解暑。當西瓜被吃完了,種子被吐出並甩到沙堆上,遇適宜水分、溫度等,便萌發成幼苗,逐漸長大,秧苗逐漸長長。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夏季西瓜籽應該到處都有,為何只有在沙山上才見到了西瓜的秧苗呢?可能西瓜籽發芽最適合的土壤是沙土,所以才很容易就萌發了吧。其它地方可能就沒有這麼適合。
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三、楊樹(Populus ssp.),楊柳科高大落葉喬木。春季的曲園,楊絮柳絮隨風亂飛,四處飄揚。這大概是被風吹到此處的種子萌發形成形成的樹苗吧!
四、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五、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科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雌樹枝條上結出了球形果序,紅色,肉質,是鳥兒的良好食物。當鳥兒吃了構樹果實,飛到此處排便時,種子被拋在了沙堆上,萌發成樹苗。
六、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七、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錦葵科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苘麻在曲園並不常見,可是沙山上有好幾棵,不解。
八、葎草(Humulus scandens),大麻科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
九、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十、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des),玄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假酸漿在校園並未發現,不知為何,出現在了沙山底部。
十一、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旋花科一年生草質藤本植物。
十二、沙堆上首先長出了葎草、狗尾草、馬唐、金盞銀盤(Bidens biternata)等。
十三、反枝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十四、藜(Chenopodium alba),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十五、楝(Melia azedarach),楝科落葉高大喬木,是曲園常見綠化樹種,果實為核果,外果皮肉質,是灰喜鵲等鳥兒的美好食物。鳥兒吃完楝豆後飛至此處,排便時將楝豆的果核拋到沙山上,遇適宜生境,並萌發而成幼苗。
十六、為什麼靠鳥類傳播種子的枸杞沒有能夠出現在沙山上?有點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