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日,我國首次開展由政府主導的植物回歸自然試驗,將人工培育的500株「德保蘇鐵」,由位於深圳的國家蘇鐵種植資源保護中心,送返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縣黃連山的自然保護區,完成了「原產地引種——遷地保護繁育——原產地定植」的過程。如今一年過後,我國科學家取得了哪些基礎性研究成果?這是許多人所關注的。記者就此採訪了我國首次由政府主導的植物回歸自然項目負責人、國家蘇鐵種植資源保護中心研究員李楠博士。
人類是「改造自然」的先鋒嗎?記者:回歸原生地的「德保蘇鐵」生長情況如何?
李楠:德保蘇鐵在原生地長得根壯苗實,比在深圳植物園的遷移地長得好很多,也許幾年後就能看到這批蘇鐵開花結果。原生地的氣候、土壤酸鹼度、土壤微生物群、地面生物環境等更適合它們生長。
當初,由於受到原生地生態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我們沒有對德保蘇鐵進行就地保護,而是進行了遷地保護,這只是權宜之計,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導致其種群被馴化或退化,因此讓其回歸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原生地是最終目的,而且這一過程越快越好。
記者:蘇鐵等珍稀植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有何影響?
李楠:研究發現,蘇鐵的珊瑚根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我把蘇鐵稱為改造自然的先鋒。在廣西德保的石灰巖山區,蘇鐵每改造好一塊土壤,就有其他植物跟進,進而形成茂密的植物群落。如此循環往復,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起著重要作用。如今,在地球土壤貧瘠的地方,蘇鐵的先鋒作用仍在延續。有人設想,在我國西南的廣大石漠化地區或在我國南方的土地貧瘠地區,如果利用蘇鐵的這一先鋒特性來對這些土壤加以改造,也許會取得顯著成效。一旦這樣的改造取得成功,將解決許多人的吃飯問題。
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憑藉幾棵野生稻,解決了多少人的吃飯問題?令人痛心的是,如今這些野生稻的原生種已經滅絕。因此,保護珍稀植物不僅有植物學方面的意義,更對人類今天的生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類是萬物之靈嗎?記者:蘇鐵在地球生物圈形成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
李楠:初步研究發現,蘇鐵等裸子植物腐化後是很好的有機肥,為幾億年前由火山灰構成的地球土壤提供有機養分,這是後來出現的較高等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此外,蘇鐵的珊瑚根含有藍綠藻,能製造氧氣,提供給早先並不含氧氣的原始地球大氣,為今天所有依賴氧氣生存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比如現今地球上無比繁盛的被子植物,因此有了茁壯成長的機會。
記者:「龍以食為天」,也許蘇鐵種群的衰落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李楠:有這個可能。在地球環境被改造好後,被子植物開始爆發性成長,於是蘇鐵、蕨類植物等當時的植物霸主被擠佔了生存空間,從而逐漸衰落。如此一來,以這些植物為主食的植食性恐龍難免不餓肚子,也許這是導致其滅亡的重要原因。
記者:那麼,蘇鐵種群的變化與人類的產生是否有所關聯?
李楠:我們知道,微生物的進化和演替與地球物種的進化和演替密切相關。而微生物每一次大的演替必然導致地球物種的大換血。據科學家研究,每一次這樣的演替可導致99.9%的地球生物滅亡,我們人類就是這幾億年來,多次微生物大演替導致的動植物大演替後留下的僅存碩果而已。有科學家認為,蘇鐵珊瑚根所含的藍綠藻是一種微生物,其對地球動植物的進化、演替起著我們目前仍然未知的巨大作用。也許,沒有藍綠藻所起的作用,就不會導致恐龍的滅絕,就不會有哺乳動物的興起,也就沒有人類的今天。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人類會不會自取滅亡記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說:「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您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李楠:以植物為例,其對人類的影響巨大,很多機理是現今仍未能了解的。比如在廣西德保,蘇鐵與當地的動植物有著密切關係。當地的松鼠喜歡儲藏蘇鐵種子,作為過冬食物,因此蘇鐵種子得以擴散、發芽、生長。蘇鐵的授粉,除了靠風,也許還依賴某些昆蟲。此外,當地還有多種與蘇鐵伴生的植物。如果蘇鐵滅絕,也許就會影響到當地的生物鏈,當地生物多樣性消失,就會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最終導致萬劫不復的後果。
又比如,國外有科學家研究發現,蘇鐵珊瑚根含有的藍綠藻本身含有一種毒素,也許是導致人類患上帕金森病的誘因。一位墨西哥科學家曾發現,當地一種蝙蝠喜食一種仙人掌,而這種仙人掌就含有藍綠藻。當地土著居民獵殺並吃掉蝙蝠後,就有相當比例的人患上了帕金森病。
上述只是談到了蘇鐵對動植物包括對人類的某些影響。實際上,植物也是治療人類疾病的重要藥物。也許,今後人類的絕症,就得靠某些珍稀植物來醫治。有科學家斷言,地球上某些珍稀植物一旦消失,很可能會導致人類滅絕,這並非聳人聽聞。
從某種意義上說,保護這些植物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