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合作研製出專用型光量子模擬晶片—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實現量子信息的有效傳輸、處理和計算,是推動量子計算機發展的關鍵。近日,丹麥科技大學矽基光學通信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丁運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劍威以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授Stefano Paesani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矽基光量子晶片技術,研發出一款集成化的專用型光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器。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

 

量子計算機有著超越經典計算機的強大計算能力,有望解決一些經典計算機不能有效解決的特殊且重要的問題。在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存在兩大主要技術挑戰:一是如何搭建一個龐大、可控的量子器件和量子系統;二是如何製備與調控多體單量子態來,從而達到對量子信息的傳輸、處理與計算等功能。

 

矽基納米集成光量子晶片技術被認為非常有潛力解決上述難題。事實上,該國際合作團隊於去年便研發出了一款集成近1000個光子元器件的大規模矽基光量子晶片,實現了對高維度光子量子糾纏體系的高精度和普適化量子調控和量子測量。但當時還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光量子晶片上製備出多光子態,並實現高效的量子信息處理和計算功能。

 

「本研究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丁運鴻告訴《中國科學報》,矽基光量子晶片技術以單光子態為載體來攜帶量子信息,利用納米尺度(比頭髮絲還要小100倍)的矽波導光子器件來對量子信息進行有效的傳輸、操控與測量。「更關鍵的是,矽基光量子晶片的製備工藝和當前成熟的微電子晶片的製備工藝完全兼容,這使得未來構建大規模矽基光量子信息處理硬體和內核成為可能。」 

 

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優化設計、加工高性能的矽基集成單光子源陣列,成功製備了8個光子量子態,並使之在12種模式低損耗波導陣列的結構中發生高質量的量子幹涉。通過重構晶片的非線性量子光源陣列,該光量子處理器晶片可以實現兩類重要的量子玻色採樣算法,包括觸髮型玻色採樣和高斯玻色採樣算法。

 

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量子玻色採樣,模擬了化學分子中本徵振動模式的動態演化過程,這為光學專用量子計算機在模擬複雜物理化學體系上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實驗依據。研究分析表明,進一步優化晶片上器件性能,有望實現約20個光子的專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器,以及有效解決一些複雜物理化學體系的量子模擬問題。

 

丁運鴻表示,「矽基光子集成晶片技術是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量子信息的各個領域。基於該技術開發出了矽基光量子處理晶片,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達到『量子優勢』。光量子技術結合矽基光子集成技術,將在未來量子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劍威也指出,集成光量子信息處理晶片具有非常優越的可擴展性、可控性和可編程性,適合構建一個專用的光量子信息處理和光量子計算模擬內核。「未來,我們希望通過發展大規模集成的光量子晶片硬體,探索量子計算在模擬物理過程和化學分子結構中的應用。」

 

論文相關信息:DOI:10.1038/s41567-019-0567-8

 

 

 

 

相關焦點

  • 光量子計算晶片問世
    中國科研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近日在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利用矽光子集成技術開發出一款通用光量子計算晶片,能夠用於執行不同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這是推動光量子計算機大規模實用化的重要一步。
  • 學界 | 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發布全球首款專用光量子計算軟體
    這款名為 FeynmanPAQS 的量子計算軟體專注於一系列專用光量子計算算法的實現、圖形化界面和實用化開發,其命名旨在向提出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的著名物理學家費曼 (Richard P. Feynman) 致敬,PAQS 則是基於光學的專用模擬量子計算(Photonic Analog Quantum Simulation)的首字母縮寫。
  • 中外科學家開發專用型量子計算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19日電 (記者徐海濤、董瑞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義大利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專用型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腎單位的生理結構和血液淨化生理學的過程圖示     腎晶片結構和實物示意圖及細胞照片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炳承(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羅勇研究團隊在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研究進展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物理學院王劍威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綜述:集成光量子技術
    在過去十年間,國內外對集成光量子晶片技術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目前已實現了片上光量子態的製備、量子操控以及單光子探測等核心功能,並且器件集成度和功能複雜度也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綜述總結了集成光量子晶片的主流材料體系、核心量子光學元器件,及其量子信息的前沿應用,包括量子密鑰分發和通信、物理和化學系統的量子模擬、量子玻色取樣、光量子信息處理和計算等。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論文—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鮑駿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因此,科學家們長期致力於製備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並研究其對於光電性能的影響。事實上,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配置的,仍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 合作團隊通過創新性地使用一種離子液體有機胺鹽替代傳統的滷素有機鹽,實現前驅體溶液離子配位和分子間相互作用有效調控,獲得擇優生長的微米級二維層狀鈣鈦礦薄膜,而且可實現有效的層間電荷傳輸,從而實現了優異的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 科學家為大面積缺陷型石墨烯的應用打開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為大面積缺陷型石墨烯的應用打開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Materials Horizons。 「對於石墨烯的研究人們都在追求高質量無缺陷,而大面積製備的石墨烯存在缺陷是無法避免的,並且隨著層數增多缺陷也越多,這也是迄今為止石墨烯在電子器件中應用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一。」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量子科技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有多光子糾纏、光量子計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光晶格量子模擬、量子中繼器等諸多方向。這麼多學科方向,一個人不可能包打天下。從單槍匹馬到帶領一支近百人的團隊,潘建偉用了10多年時間。 本世紀初,量子科技在中國還頗為冷門。潘建偉也面臨著學科方向不被理解、申請經費四處碰壁的困境。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科學網—美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7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聖母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借用量子隧穿效應,研製出了性能可與目前的電晶體相媲美的隧穿場效應電晶體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關鍵部件研製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CEPC是2012年中國科學家提出的關於未來高能對撞機的設想方案,用以研究希格斯粒子及相關科學問題,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的線索。2018年,CEPC的《概念設計報告》正式發布。按照概念設計,CEPC將是一個埋在地下100多米處的周長100公裡的「大環」。
  • 中國晶片能不能彎道超車,就看量子計算了
    中國在晶片領域長期被「卡脖子」,量子計算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曙光。 2020 年 12 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 76 個光子 100 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也是中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上海交大光量子晶片實現二維空間的連續量子行走,中國光量子計算或將成為量子霸權強力候選者
    不過,金賢敏團隊成功突破光量子計算的極限,推出節點數達49×49,也就是具備達 2401 個節點的光量子計算晶片,大幅超越諸如以色列、英國以及德國的類似研究成果達數十倍以上。 正是這種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光量子計算晶片,使得真正空間二維自由演化的量子行走得以在實驗中首次實現,並將促進未來更多以量子行走為內核的量子算法的實現。在光量子計算領域,中國不需要喊彎道超車這個爛梗,而是早已經把競爭者遠遠拋在腦後。
  • 最大規模光量子晶片誕生,一枚「玻璃片」為量子計算提速
    這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規模的光量子晶片。相比於傳統的計算機,這枚光量子晶片可以針對特定問題實現算力加速。以此為內核,在絕對計算能力上有望超越傳統的經典計算機。金賢敏團隊另闢蹊徑,通過增加量子演化系統的物理維度和複雜度來提升量子態空間尺度,開發了全新量子資源,對於未來模擬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最大規模」是此次金賢敏團隊發布的光量子晶片的一個關鍵詞。在這枚光量子晶片裡節點數多達49×49個,也就是2401個節點。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