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遊戲改編電影來說,今年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隨著《狂暴巨獸》的上映,遊戲改編電影終於刷新了在電影媒體評論收錄網站爛番茄上的新鮮度紀錄。
壞消息是,作為班上的第一名,它依舊不及格。
《狂暴巨獸》改編自1986年的同名街機遊戲,目前電影的爛番茄新鮮度是51%
從商業上來看,《狂暴巨獸》斬獲了4.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相較於1.2億美元的成本,盈利也算馬馬虎虎。雖說刷新了全球遊改電影票房紀錄,其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依舊在野蠻生長的中國市場的助攻——這部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票房超過10億元人民幣(約合1.5億美元)。只論北美市場的話,遊戲改編電影的票房冠軍依舊由17年前的《古墓麗影》所保持。
要是再較真一點,《狂暴巨獸》的成功與遊戲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它的第一屬性是「巨石強森」主演的怪獸片。吸引觀眾購票的首要因素是巨石本身的魅力,而不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街機遊戲,連它的海報看起來都像是導演和巨石上一部合作的電影《末日崩塌》的續集。
你要說這是一部電影裡的同一幕我都是信的……
不管評價如何,《狂暴巨獸》至少有尚可的盈利,而另一部差不多同期的遊戲改編電影就沒那麼好運了。重啟的《古墓麗影》也就剛剛艱難邁過盈利的標準線,以目前的形勢來看續集無望。無獨有偶,傳奇影業最近將電影《魔獸》的拍攝道具進行拍賣,似乎宣告著續集計劃的破產。可以說,遊戲改編電影的撲街詛咒今年依然在繼續。
不客氣地說,所有遊改電影都可以劃分到爛片的子集裡。好一點的會像《生化危機》以及《古墓麗影》(朱莉版)一樣爛出自己的特色,其他大部分電影則像是從爛片流水線中下來的一樣,其中最爛的來自遊改電影爛片王Ewe Boll,簡直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
雖說如此,面對這個近20年沒能開墾成功的荒地,這兩年好萊塢的熱情反而愈加高漲。每個月都有新項目上馬,甚至《神秘海域》《合金裝備》這樣疑似擱淺的項目都傳出了新的風聲。看上去,好萊塢正卯足了勁,想要強行掀起一波新的遊戲改編電影的熱潮。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c0711heymnd&tiny=0&auto=0
就衝著這段影史最差Boss戰,也該讚美《生化危機4》
遊改電影到底有那些頑疾,現如今好萊塢為何前赴後繼地深入這個讓人無數次失望的領域?
一切還是要從任天堂說起。
任天堂的3步臭棋
上世紀80年代是任天堂主宰遊戲界的時代。如日中天的任天堂不會放過任何躺著數鈔票的機會,各類形象授權產品層出不窮。在這樣的環境下,製作影視劇這樣既能輕鬆獲得版權費,又能擴大任天堂文化影響力的項目自然就提上了議程。
麥片可以被稱作「任天堂穀物系統」,80年代加上「系統」兩字任何事物都可以變得炫酷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睹了雅達利濫發而引發大奔潰的任天堂建立了嚴格的權利金制度來保護自己優質產品的形象,但在影視劇方面顯然並非如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任天堂給世人展示了3種不同類型的失敗品。
首先是《超級馬裡奧兄弟秀》,它成為劣質晨間動畫的縮影。
既然說到晨間動畫,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不論最後成片質量如何,所有動畫片都是以向小朋友兜售各類產品為目的而製作的。在80年代,像《變形金剛》這樣有著聰明的包裝,看完讓人熱血沸騰,大呼「買買買」的優質動畫算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螢屏上充斥著的還是以人傻錢多為理念製作的劣質動畫。《超級馬裡奧兄弟秀》就是其中的一員。
時常作畫崩壞?劇本創作極其偷懶,全劇不知所云?
人物乏味,毫無個性可言?
作為一個隨大流的不走心圈錢作品,《超級馬裡奧兄弟秀》爛得毫無特色。看起來編劇們也沒有心思在這個水管工救公主的背景下做出什麼新文章。就算馬裡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義大利水管工,你也不能讓全劇只有著不合時宜的義大利麵玩笑吧?動畫片唯一的「亮點」是在每集後半段的小故事中出現的林克。
在你的認知中,林克是個安靜的美男子?很不幸,在本片中林克不慎成為了一個即貧又賤,常常需要塞爾達來美救英雄,還時常對塞爾達有非分之想的神煩角色。製作組還給林克設計了個自認為有趣的口頭禪:「Excuuuuuuuuuuuuuse me, Princess.」在歷代林克的形象中,或許只有CDi上另一位「美國林克」能在猥瑣程度上望其項背了。
任天堂美國分部毀角色的能力的確不一般
儘管任天堂給出了這樣垃圾的動畫,觀眾也不太能過多苛責他們。畢竟任天堂也只是隨波逐流的一員。「既然業界都這麼做,我做成這樣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第二部失敗品是電影《遊戲奇才》,它成為一場營銷的狂歡。
如果說《超級馬利奧兄弟秀》只是個跟風之作。《遊戲奇才》在影史上可謂前無古人了。單從劇本來說,本片就相當沒有誠意,這是「一對離家出走的男孩和偶遇的少女,在橫跨全國的冒險中決定參加任天堂遊戲大獎賽,打敗邪惡的勁敵,並最終與家人團圓」 的溫馨故事。
這樣套路的合家歡電影當時已經是一抓一大把。讓它從電影史中脫穎而出的是,從來沒有這樣一部電影對自己的廣告片屬性毫無遮掩。覺得《變形金剛》的植入廣告已經夠多了?圖樣,跟任天堂的廣告比起來,舒化奶之流都是小兒科。
任天堂遊戲玩得好就能受到萬人敬仰,連小屁孩都能籌夠長途公路旅行的費用。任天堂遊戲能喚醒本已破碎的父子親情。
任天堂能量手套狂拽酷霸屌炸天,史上最強遊戲外設。
《超級馬裡奧兄弟3》即將在美國上市啦,還不把錢準備好?
能量手套,「名垂青史」的失敗外設。電影中形容它的臺詞是「It’s so bad」,事實上它沒說錯
編劇就這樣把無數任天堂軟廣植入到一個乏善可陳的老套公路家庭片中。可惜演員再怎麼表現對遊戲的瘋狂,觀眾也很難隔著兩層屏幕感受到遊戲本身的魅力。再加上80年代末期,觀眾早就對這樣套路的家庭溫情片產生了免疫,大多數人只會因此感到乏味。絕大部分人看完電影的第一反應是:「我為什麼不去玩遊戲?」——也許是個反向營銷也說不定。
即使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本片最終還是一部北美票房沒有達到成本線的賠錢貨。不過從營銷的角度看,任天堂也確實從本片中獲利不少,《超級馬利奧兄弟3》和能量手套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宣傳。在發售一年後差評如潮的能量手套甚至在首發的聖誕周賣到斷貨。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還不錯的收益,給了任天堂有恃無恐的勇氣,讓他們放任出了一部真正的邪典電影。
是的,這就是萬惡之源——《超級馬利奧兄弟》。
1993年,史上第一部遊戲改編動畫片《超級馬裡奧兄弟》正式上映了。值得慶幸的是,與上面兩個食之無味的作品不同,本片臺前幕後至少也是亂得驚奇,給後世留下不少談資。
這部動畫誕生的背景是,任天堂想要更多對影視產品的把控權,他們找了Rocky Morton和Annabel Jankel這兩位並沒有實際導演電影經驗的導演(他們還是夫妻倆),這兩位導演對馬裡奧的了解也僅僅是知道有這麼個形象而已。電影原本的劇本只是一個簡單的「王子救公主」的兒童劇,導演卻想塑造一個像《瘋狂的麥克斯》一樣「有深度」的後啟示錄世界。為了吸引觀眾,唐突地加入了《小鬼當家》《虎膽龍威》等賣座片的元素。在創作過程中,兩位導演極度固執,根本不給其他人插手的餘地。
這樣意見不合的項目,自然會產生混亂的怪胎。
1.本片中的落難女主角居然不是碧奇公主,甚至這位公主在全片中都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黛西的女考古學家。啥?2.馬裡奧與路易吉這對全球最知名之一的兄弟組合在本片中莫名其妙地設置成了父子。更天才的是,編劇自作主張地給他倆安上了「馬裡奧」這個姓。以至到了現在,老任都默認了馬裡奧·馬裡奧和路易吉·馬裡奧這兩個奇葩的名字。
3.各種精神汙染、毫不尊重原作的造型。更令人髮指的是,大魔王庫巴居然不是龍,而是個人……
4.連Bob Hoskins和Dennis Hopper兩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也無法拯救全片糟糕的表演。或者說,正是看不到這個項目成功的希望,連這兩人的表演都也退化到了自暴自棄的等級。
5.霍斯金斯後期完全放棄揣摩馬裡奧的形象,只是在片場靜候這場災難的結束。
這種既不尊重遊戲玩家,又不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當回事的電影,上映後自然是沒人買帳。票房慘到連成本4200萬美元的一半都收不回。兩位主演更是直言,接下這部電影是他們一生最大的敗筆。
該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這樣的庫巴?
作為萬惡之源,《馬裡奧》對遊戲題材電影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少業者甚至產生了懷疑:「如果連馬裡奧這樣知名度的角色都無法使電影大賣,那還有什麼遊戲電影能夠成功?」更不湊巧的是,接下來的一年裡又連著上映了《街頭霸王》和《真人快打》兩部毀原作的爛片。如此這般,「遊戲改編電影等於爛片」的印象就留在了大眾的腦中——而且是在大多數中國玩家還懵懂無知的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如此。
遊戲改編電影到如今也已經有20多個年頭,發展到現在居然還是在原地踏步。到底是遊戲改編電影真的先天不足?還是說「好萊塢害怕遊戲公司崛起,威脅自己的地位,從而故意打壓」?這樣的陰謀論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憑據?
媒體形態改變的必然難題
與小說、漫畫、歌舞劇等其他形式的改編相比,遊戲改編面臨的劇本難題要大得多。上個世紀,遊戲界的主流還是像馬裡奧這樣傳統和2D動作冒險遊戲。這些遊戲本身就不注重劇情,基本上只提供一個背景設定,根本無法支撐起至少90分鐘的電影內容。這樣的改編完全依靠編劇的再創作能力,如你所見,結局往往是毀原作。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技術的發展,遊戲劇本越來越豐滿,電影化的表現形式也成為了主流。這又產生了新問題:絕大多數遊戲的敘事方法不符合傳統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常用的三幕式結構。簡單地說,電影為了能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設置背景、提出矛盾、解決矛盾,這樣的敘事結構成為一個比較標準的模板。現代遊戲的流程都傾向於偏長的章節式。這不僅需要壓縮劇本,還需要對劇情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
更別說現在人人都在擁抱開放世界,沒有了線性遊戲強制的流程,很多遊戲本身就會讓玩家產生對劇情背景的剝離感。這種鬆散的結構也不能生搬硬套到電影中。
都要亡國了哪裡還有自駕遊的閒工夫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作為藝術形式中的後生,遊戲不可避免地會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靈感,電影本身就是遊戲的重點借鑑對象。得益於遊戲的交互性和沉浸式體驗,一些套路的人物形象和劇情會產生更好的觀感。這些內容逆向輸出到大銀幕上時就會顯得班門弄斧。
對比《魔戒》,《魔獸》的戰爭場面實在是相形見絀
一言難盡的製作
雖然說劇本改編有難點,但只要給靠譜的團隊充分的時間,是可以出現優秀劇本的。不過,這顯然不符合好萊塢製片公司對遊改電影的定位。
我們都注意到了,現在遊改電影基本遵循著「短平快」的製作方針。這和現在恐怖電影的現狀極其相似,投資方先拿大量低成本電影去撞大運,當有一部影片僥倖成功後,便毫不留情地壓榨這個系列,然後在口碑票房達到最低谷時把這個系列打入冷宮,最後再找個機會重啟系列。這不,《生化危機:終章》上映還不過半年,這個系列就已經確認會重啟。
「生化危機」作為遊改電影和恐怖電影的交集,教科書般地展現了一個快銷系列電影的生命軌跡
在「賺快錢」的製作方針下,整個製作團隊都可能是個草臺班子。大部分導演和編劇都對遊戲知之甚少,甚至本身就抱著對遊戲和遊戲群體的偏見。這裡點名批評《像素大戰》——一部試圖對觀眾販售街機遊戲情懷的電影,卻處處充滿了80年代電影的刻板宅男偏見,癩蛤蟆吃上天鵝肉這種意淫劇情更是令人作嘔。當然,並不是說所有導演和編劇都在刻意為難玩家,也許就是能力和理解力的問題,他們對遊戲元素的處理只能停留在符號化的階段,根本無法引起玩家的認同。
比起其他改編作品,遊戲改編電影的原始版權方往往更為強勢。當他們也想參與項目的監管時,局面往往會有巨大變化,有時嚴厲的監管也許能保證最終的成品不是在跟玩家唱對臺戲,但有時候也可能會讓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魔獸》導演Duncan Jones在今年的一次採訪中就大倒苦水,直言《魔獸》拍攝過程中被人掣肘太多。「太多的廚子擠在一個廚房裡,壞了一鍋湯。還不如降低些預算,少些他人的幹預。」不難想像,對於《魔獸》這種難得的大製作遊戲改編電影,在環球、傳奇、萬達和暴雪都想要更大主導權的情況下,夾在中間的導演反而失去了自主權。
雪上加霜的是,最嚴苛的評論家往往是那些玩家。任何與粉絲期望不符的細節都能招致不滿。如果到了出現了角色粉認為OOC(Out of Character,即不符合原著人物個性或設定)的情況,導演和編劇就等著在社交媒體上被粉絲爆破吧。
在這樣的內外因素下,拍攝出一部勉強及格的電影都算是一種奢望。
狂熱粉的惡意從最近的《復仇者聯盟3》洛基事件中就可見一斑
玩家對遊戲改編電影有多大的需求?
隨著一部又一部失敗作品的問世,玩家對遊改電影的期望也是日益遞減。不少人甚至覺得完全沒有必要製作遊改電影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電影化遊戲越來越盛行,遊戲在演出方面還具有獨特的優勢。沒有了機位的限制,遊戲演出有像CG動畫一樣更加自由的運鏡空間;誇張的高速鏡頭,極具連續性、線索性的長鏡頭,第一或第三人稱的演出方式,正是這些在普通電影中不好實現的元素,在遊戲中反而塑造出了沉浸式極強的體驗。
《神秘海域4》在E3實機演示時,第一次讓人感受到了超脫出傳統冒險電影的表現力
互動性更是只有遊戲這種載體才具有獨家法寶。好的電影能塑造一個完整立體的世界,而好的遊戲能滿足參與世界進程的渴望。在優秀的劇本支持下,「參與抉擇」這一屬性的優勢會被極度放大。
當然,像Telltale Games這樣一通選擇然而並沒有什麼用的類型,在劇本亮點不夠多的情況下容易遭人詬病。同時我們也看到,今年的《底特律:成為人類》展示了在電影視聽型遊戲這一領域的可能性——每個選擇舉足輕重,足夠改變劇情的走向;結局夠多,也沒有濫竽充數。雖然由於劇本野心太大,完成度略有遺憾,導致整體劇情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至少證明了在這一領域,遊戲的技術力達到了新的水平。像這樣規模的多線多結局劇本,在其他媒介上根本無法實現。
參與事件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情。不管你怎麼看待《底特律》,甚至對它有極端的看法,它也並不是沒有優點的
即使是單一結局遊戲,基於遊戲本身固有的LOOP屬性,遊戲還能承載其他媒介無法表現的劇本。大部分文字冒險遊戲(或者Galgame)的重要樂趣就是從不同的視角中推測事件的全貌。像《428:被封鎖的澀谷》這樣規模的劇本,它的小說版也難以還原不同人物命運最終交織的魅力。
更誇張地說,像《9人9小時9扇門》這樣的劇本設計只有NDS能完美表現
再往小了說,遊戲有更多的餘力去關注那些細節的互動。探索不同物品、場景、人物間的令人會心一笑的互動,有時比遊戲本身都有趣得多。還是受於長度的限制,電影大多時候無暇顧及這些旁支末節,能有一些彩蛋性質的表現就已經不錯了。
對我來說,「逆轉裁判」系列曾經的最大樂趣,其實是向每個角色指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
現在,遊戲本身就具有足夠的敘事和演出水平,那麼把遊戲搬上大銀幕或許就沒有十分的必要。遊戲改編電影目前面臨的處境有點類似與電競之於亞運會、奧運會等傳統運動會。遊戲業本身不太需要這些東西來繼續發展,但希望通過其他領域來獲得更多的理解和認同。雖然遊戲產業現在足夠大、輻射範圍很廣,社會地位依舊不高。更別提遊戲才算是擺脫了洪水猛獸的形象,妖魔化遊戲的生意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現在正需要從其他文領域潤物細無聲地去改變大眾的看法。
何況,從影視劇中看到那些只有玩家才能心領神會的「私貨」,再現遊戲中那些令人動容的元素,本身也別具一番樂趣。雖然還沒有遊戲改編電影能夠捕捉並還原這樣的感動,不少沒有遊戲原作包袱的遊戲題材影視劇倒是把這項工作完成得不錯。
這樣的感動,可以在《阿甘妙世界》這樣在Cartoon Network上播放的卡通片裡找到。當然,和不少美國兒童動畫片一樣,充斥著不少獵奇、精汙、陰暗等製作組沒有按時吃藥而創作出的不適宜於兒童的內容。在有一集中,製作組不由余力地宣洩著對傳統日式RPG的吐槽。而難能可貴的是,所有的梗都是用有趣的畫面和笑話表現出來的。小朋友們可以體會到動畫本身的樂趣,同時,大朋友們也能與製作組對遊戲愛恨交加的感情產生共鳴。
「你找到的東西都能拿走」
不少美劇中也會設置電子遊戲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廢柴聯盟》了。大多電視劇中出現的遊戲設計都太過玄乎,感覺像是不懂遊戲的編劇的臆想。《廢柴聯盟》在劇中創造了一個泰拉瑞亞式的遊戲,這個遊戲的完成度又極高,還有著讓人驚嘆的各種細節。與NPC的互動、道具的製作和使用、隱藏要素、關卡設計、劇中的反轉……從各個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導演和編劇抓住了開放式遊戲的精髓。甚至有愛好者根據劇中的素材做了一個遊戲Demo出來。
國內某熱門抄襲情景喜劇也「借鑑」了本集,成片效果只能說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鍾愛遊戲的導演甚至會在電影裡塞點私貨。在《銀河護衛隊2》裡,導演就毫不吝嗇地表達著自己對遊戲的喜愛,塞入了符合電影80年代風格的遊戲彩蛋。例如將橄欖球遊戲掌機改造成探測儀,空戰場景致敬街機遊戲《大蜜蜂》(Galaga),等等,以及每個人都能發現的「吃豆人場景」。最皮的是操控飛船的場所看著像個街機廳,導演更是捕捉出了街機廳的精神:圍觀群眾在遊戲的緊要關頭給你打氣、支招,又在你失敗後鬨笑散去。
感同身受的小細節反而更難能可貴
今年上映的《頭號玩家》更是一場狂歡。除去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彩蛋和梗,最讓我嘆服的還是電影的視覺語言充滿了遊戲感。這在第一幕的追車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所有的事物都在高速發生,追逐完全超現實。這樣誇張荒謬的畫面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會極其讓人出戲,在虛擬的遊戲中卻反而是合理刺激腎上腺素的爽快。金剛的登場更完美展現了一場巨型Boss追逐戰。運用這樣大膽的鏡頭,說明導演完全把握住了目標觀影群眾——玩家的喜好。
追逐戰
追根溯源的話,這些製作者本身就和遊戲很有淵源。《頭號玩家》的導演史匹柏作為科幻片大導,本身就理解VR,理解遊戲。《廢柴聯盟》的導演羅素兄弟(現在去漫威高就了)和編劇Dan Harmon(現在又鼓搗出了新神劇《瑞克和莫蒂》)本身就帶著濃厚的宅男標籤。《銀河護衛隊》的導演James Gunn更是知名宅導,E3上的常客,還擔任過惡趣味遊戲《電鋸甜心》的編劇。
可能遊戲改編電影對玩家最重要的,就是在大銀幕上感受遊戲中的感動。各種心領神會的細枝末節,也可能只有尊重遊戲、熱愛遊戲的人才能再現。
下一波浪潮
雖然遊戲改編電影對玩家來說是錦上添花,遊改電影卻是好萊塢製片廠在黑暗中看到的一絲曙光。刨去處於野蠻生長的中國電影市場,2017年全球電影市場反而在倒退。同時,2017年全球票房的前20名中,只有3部非續集原創作品。以更嚴格的標準來算,真人原創非續集作品,就只有《敦刻爾克》一部(這還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本身就算得上一個品牌) 。從盈利方面上來講,電影公司都不太敢製作大規模的原創作品。
在原創已死的處境下,好萊塢傳統製片廠會愈加傾向於製作各種電影宇宙,各種Franchises。現在遊戲的粉絲基礎量大,話題性高,自然成為了電影公司關注的焦點。對於遊戲公司來說,電影也是拓展新人群,提升自己品牌影響力的好手段。
如此這般,即便每年的遊改電影都遭受票房口碑的雙重失利,新的遊戲改編項目反而更加源源不斷地上馬。
索尼克(真人與CG混搭風,定檔2019年11月)馬裡奧(CG動畫,處於初期籌備階段,照明娛樂製作)
名偵探皮卡丘(進入拍攝階段,「死侍」Ryan Reynolds進行動態捕捉並配音)
神秘海域(新「蜘蛛俠」 Tom Holland出演德雷克)
熱血無賴(甄子丹確認加盟,2019年上映)
全境封鎖(David Leitch執導,Jake Gyllenhaal與Jessica Chastain主演)
我的世界(華納,定檔2019年5月25日)
合金裝備(終於找到了新編劇)
毀滅戰士(正在拍攝階段)
怪物獵人(「生化危機」夫妻檔再度聯手,今年9月開機)
戰爭機器(2016年環球宣布後還沒動靜,Dave Bautista有意出演)
在這麼多項目中,需要奇蹟般地出現一個改變大眾偏見的破局者。這樣的奇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別看現在漫改電影在全球呼風喚雨,在上世紀90年代它們也都被判過死刑。當時的漫改電影也完全找不準方向,陷入了矯揉造作、故作黑暗深沉的怪圈。《蜘蛛俠》《超人總動員》同期橫空出現,向世人展現了超級英雄漫改電影的可能性。前者告訴了我們,超英電影可以足夠爆米花,同時兼具深刻的核心,後者更是直言,充滿漫畫童趣的電影也能老少鹹宜。可以說是這兩部電影活生生地改變了整個電影業,直接開啟了漫改電影的狂潮。遊改電影或許也站在同樣的轉折點上。
當《樂高大電影》立項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為了兜售玩具的可恥伎倆,成片卻打了所有人的臉。在它充滿童真的外表之下,隱藏了一顆強有力的心臟。它做到了逗樂孩子的同時,大人們也能拾回遺失的童趣。影片最後的轉折更可以說是近10年來好萊塢CG動畫片的最佳。雖然它由於受到學院的偏見,連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片的提名都沒有撈到,但它依然是無數人心中2014年的最佳動畫片。
連賣玩具的「營銷動畫」都能有著極高的質量,遊改電影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搪塞的藉口。
就算是玩具也能做到角色鮮活明亮,充滿魅力
所以,縱觀這些項目,悲觀來說,大部分現在就可以打上撲街的烙印。所幸不是所有項目都毫無希望。
任天堂能時隔多年後讓馬裡奧再戰大熒幕,應該已經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並且能把關好這次成片的質量。而照明娛樂(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出品《神偷奶爸》《歡樂好聲音》)雖然被人戲稱為只會賣萌的毒瘤,但現在也是好萊塢唯一一個能與迪士尼、皮克斯站在同一梯隊的動畫工作室。
《全境封鎖》的導演David Leitch近日向IGN表示,自己有信心打破遊改電影的魔咒。作為最近動作片界的新星導演,他的確能保證成片完成度,而且這已經是育碧軟體繼《波斯王子》和《刺客信條》後第三次嘗試高成本大片了,為此,育碧甚至還找回了老搭檔,「波斯王子」 Jake Gyllenhaal。看起來,育碧卯足了勁想一雪前恥。
《名偵探皮卡丘》片場照……或許它會是一個異質化的奇蹟?
現在遊改電影依舊處於黑暗年代,但好萊塢似乎已經以全新的態度試圖去抓住任何一根稻草。畢竟,開拓出遊改電影這一領域對於好萊塢來說實在太過誘人。是夢想成真還是夢醒時分?這一波新的嘗試不出兩年就能見分曉。如果依舊慘不忍睹……或許只能期待《獵魔人》《光環》這些理論改編難度更低的小螢屏作品。或者好萊塢也許會全面撤退,遊戲和電影的緣分暫告段落,退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後我們只能看到遊戲界的導演小島秀夫是不是能在《死亡擱淺》中達到遊戲敘事演出的新水平。
而現在,還是等待並心懷希望吧。
參考文章:《WHY THE SUPER MARIO MOVIE SUCKED》
作者:Jamie Russ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