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又稱西紅柿,從名字上看便知是從外國傳入的(番、西)。番茄起源於美洲近赤道地區。墨西哥印第安人已食用和栽培。它經過長期馴化才可以食用。番茄比較獨特,它既可生吃又可熟食,既可作蔬菜又可當水果。番茄約於16世紀20年代傳入西班牙、葡萄牙,50年代傳入義大利,70年代傳入英國和中歐各國。
在義大利,番茄最初被叫作金蘋果,因為當時的番茄多是橙黃色的(金蘋果pomi d'om)。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歐洲人認為番茄可能有毒,甚至含有類似東方春藥中的催欲素,所以法國曾把它叫作愛欲蘋果(Loving apple)。
16-17世紀,番茄只被當作觀賞植物、藥品,出現在花園、植物園和大草本植物的標本集中。據那段時期番茄多是黃色和人們對它的誤解可知,番茄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栽培品種。經過歐洲農藝家們的進一步改良培育,番茄才逐漸變得紅潤多汁,香甜,富含維生素C,成了「西紅柿」。
歐洲最早的食用記錄見於1608年西班牙塞維亞的醫院購買食品的帳單中,18世紀後期才開始作番茄的菜果用栽培。番茄於17世紀中葉傳入菲律賓,以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種植的西紅柿可能於明代萬曆年間從歐洲傳入。
1621年成書的《群芳譜》記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花,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西紅柿現在成了全世界最常見的蔬菜之一,我國的番茄播種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辣椒
辣椒又叫番椒、大椒、辣子、海椒等,是很常見的蔬菜和調味品。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考古證據表明,從8000年前開始,辣椒已被用作烹調食品,成了美洲人飲食的一部分,不過當時還只是對野生辣椒的利用。然而,科學家在特瓦坎谷地遺址的約6000年前的土層中發現了辣椒的果實、種子和花粉,同時還從當地原住民語言裡對辣椒的指稱找到了最早的語言來證明栽培辣椒的存在。辣椒是印第安人的家常菜餚。哥倫布第一次航渡美洲就曾記下:「還有一種紅辣椒,比胡椒好,產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奧拉(海地)島每年所產可裝滿50大船。
他們不管吃什麼都要放它,否則便吃不下去。據說它還有益於健康。」辣椒於15世紀末傳到歐洲,16世紀末傳入日本。可能在明代萬曆年間辣椒傳入中國。傳入的途徑一是經陸上絲綢之路,然後在甘、陝等地栽培;二是經海路,然後在兩廣栽培,再傳入雲南。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成書),中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頭筆,味辣,色紅,甚可觀」等語。
清初陳淏子所著的《花鏡》(1688年成書)對辣椒記述詳實:「番椒……叢生白花,深秋結子,儼如禿筆頭倒垂,初綠後朱紅,懸掛可觀,其味最辣。人多採用,研極細,冬月以代胡椒。」上述原始文獻說明,辣椒剛引進時主要供觀賞用,後來又由花作蔬,繼而由菜兼當調料。
世界上也許在中國辣椒是最普及最受青睞的。辣椒不僅是中國人的日常菜蔬,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中國人的口味,享有「一辣勝佳餚」的美譽。辣椒的傳入和採用還與中國地方菜系的形成有一定的關係。清末形成了四大菜系,其中川菜的一大特點便是善用辣椒。所以辣椒與中國烹飪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起著調味、增香、添色的獨特作用。
總之,蕃茄、辣椒的傳播和普及豐富了人們的菜餚,促進了烹調術的發展。 此外,原產於新大陸後傳遍全世界的比較重要比較常見的農作物還有許多,如美洲的糧食類作物木薯,蔬菜類作物南瓜、西葫蘆、菜豆(四季豆),水果類菠蘿、鱷梨,重要的藥材金雞納樹(詳見下文),起源於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芋頭、薯蕷,等等。
在新大陸的農作物向全世界傳播的同時,舊大陸的農作物也大舉向新大陸傳播。1493年哥倫布二航美洲時,17艘船上的1500多移民便帶著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和藤苗到西印度去栽種。舊大陸的農作物傳入各新大陸和南非北亞同樣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響。由於人們熟悉這些農作物,便不一一論述了。 總之,地理大發現促成了作物大傳播,農業大發展,生活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