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稱,英國華威大學和我國中山大學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癌細胞可以被金屬銥靶向和破壞。該重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威利應用化學雜誌》上。
銥是 1803 年首次被發現,與鉑族一樣,它是世界上最耐腐蝕的金屬,其融點超過 2400℃,雖在地球上很少見,但在流星中卻非常豐富。它多儲存在距今約 6600 萬年前的地層中,由此衍生的一個理論是,它隨著小行星來到地球上,且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大滅絕。
金屬銥是地球上密度第二高的金屬。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銥和有機物質的化合物,其光反應可直接接受可見雷射的照射,被能量激活後,填充其中的氧氣轉化為有毒的單線態氧以殺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超高解析度質譜技術,對癌細胞內的各種蛋白質進行前所未有的觀察,從而確定了哪些蛋白質受到了有機銥化合物的攻擊。對數據模型進行大量分析後發現,有機銥化合物能夠破壞蛋白質的熱休克應激和葡萄糖代謝,而這二者正是癌症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
領導此項工作的彼得·薩德勒教授說,貴金屬鉑在 50% 以上的癌症化療中已經得到應用,其他貴金屬如銥的潛力,可以提供新的靶向藥物,以全新的方式攻擊癌細胞,並可以安全地使用,且副作用極小。「國際合作大大加速了研究進展,現在是時候好好利用 6600 萬年前小行星送給我們的銥金屬了。」
用雷射瞄準癌症的光化學療法正迅速成為一種可行的、有效的和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患者對傳統療法的耐受性越來越強,所以建立這樣的新方法至關重要。評論認為,該「非常重要的論文」在理解新型銥基抗癌化合物如何攻擊癌細胞方面,引入了不同的作用機制,在解決耐藥問題方面是一個飛躍。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熱文TOP10(統計周期:2016.5.1-20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