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暘(1935.10.11—),江蘇吳江人。地熱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設立以來,蘇州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蘇州」將繼續給大家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故事,讀懂蘇州。
01.
汪集暘生於吳江嚴墓(今吳江桃源銅羅)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1932年東吳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杭州兩浙鹽務管理局工作。母親從蘇州女子師範畢業後,在嚴墓任小學教師,並做過一任校長,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1946年,汪集暘就讀吳江育英中學(今震澤中學)。
1950年,隨家遷往浙江杭州,就讀杭州高級中學。1952年,汪集暘在舅父朱庭祜(我國最早學地質的十人之一)的影響下,響應「學地質,當建設尖兵」的號召,考取了剛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成為地質「黃埔一期」的學員,由此奠定人生基石。
2015年,第二屆中國地熱資源年會暨第一屆湖南省地熱資源年會在長沙召開,汪集暘院士作「一帶一路 地熱先行」報告。
02.
1956年畢業後,汪集暘即進入俄語專科學校(北京外語學院前身)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並於1958年底被派往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師從著名地下水資源評價專家普羅特尼可夫教授。1962年6月,汪集暘通過了題為《西西伯利亞自流水盆地溴、碘地下水資源分布》的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1962年7月,汪集暘回國。同年10月,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地熱室主任。1979年至1981年,汪集暘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派遣的訪問學者,赴美國進修了兩年。
2016年,中國地熱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汪集暘發表題為《中國地熱資源形成、分布及其開發利用》的報告。
03.
汪集暘長期從事地熱和水文地質研究,在國內外地熱學界享有盛譽。20世紀70年代,開展大地熱流和礦山地熱研究工作,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的空白。80年代,開展深部地熱研究,確定中國第一個「熱流省」。他還提出在中國東南地區這類複雜的碰撞造山帶,熱流(q)生熱率(A)線性相關律不成立的新觀點。
2018年,「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舉行,汪集暘作主旨演講《地熱一一種地球本土的未來能源》
汪集暘在應用地熱方面開創礦山地熱工程科技領域,提出礦山地溫類型劃分及礦山熱害防治的地質工程措施;提出中國地熱資源形成分布的構造熱背景;對東南沿海地區水熱系統屬性提出新看法,認為該區不可能賦存高溫地熱資源;提出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成因模式並撰寫出世界上第一部專著《中低溫對熱型地熱系統》,指出了中國大中型含油氣盆地地熱特徵,並從地熱角度對油氣資源潛力做出評價;首次將巖石圈熱結構概念引入含油氣盆地研究,指出東部「熱」盆、西部「冷」盆產生的深部地熱背景;編制出《中國大陸地區大地熱流分布圖》、《中國莫氏面溫度分布圖》、《中國溫泉及放熱量分布圖》(1:600萬)等一系列圖件。
2018年,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作報告:地球充電/熱寶:一種地熱開發利用的新途徑
04.
汪集暘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2001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89年至2001年任國際地熱協會(IGA)主席團成員。
他還擔任過水文同位素技術應用國家委員會主席、國土資源部巖溶動力學開發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委員等。
出版和發表《中低溫對熱型地熱系統》、《中國地熱》等7部專著及百餘篇學術論文。
圖片來源:今吳江
05.
汪集暘多次回到家鄉吳江。2000年春節,汪集暘回到了闊別50年的銅羅汪宅,又看到了迎春河裡碧綠的流水,看到了迎春橋上斑駁的石階,看到了老宅中精美的門樓,頗多感慨。2005年,建於民國初期的銅羅汪宅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汪集暘院士攜夫人熊亮萍,蒞臨暨陽高中,對暨陽高中「院士科普工作站」籌備工作做具體指導。
他認為中學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他非常支持暨陽高中成立院士科普工作站,願意為青少年科普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把該工作站建設成為自己的第四個團隊。
右為汪集暘院士。圖片來源:張家港在線
還為學校題詞:「讓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表達對暨陽高中和暨陽學子深深的期盼。該工作站的成立,將進一步普及地熱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2019年,汪集暘院士科普工作站入駐暨陽高中。
圖片來源:張家港在線
汪集暘非常注重人才培養,對家鄉教育十分關心。「做院士,不單是自己做研究,還有個任務是做科普,這是一種責任。」
2017年,他回到吳江,前往母校震澤中學等地,為家鄉的青少年做了好幾場科普講座。
2019年,他在參加母校銅羅小學召開的座談會上,汪集暘院士表示要將自己幾十年來的著作、手記、研究成果等無償捐獻給學校,並為母校建設了地熱科普館,讓青少年更多更早的了解地熱,為地熱的科普工作做出貢獻。據了解,銅鑼小學在學校綜合樓二樓建造了汪集暘少年科學院,科學院分為七個場館和空間,包括科普館、科創室、科研站,科文廊等。
「吳江人傑地靈,經濟發達,可以說底子很好。但在教育方面,還有待往前再跨一步,更上一層樓。我在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工作,還有不少吳江籍的院士、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外地工作,這些都是資源優勢。」汪集暘說,無論是在地熱資源開發,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只要家鄉有需要,他隨時願意貢獻綿薄力量,「能使得上勁兒的,我肯定義不容辭」。
左三為汪集暘院士。
汪集暘在吳江待的時間並不長,可在他心頭,吳江是自己的根,是永遠的牽掛。家鄉的習俗、小時候的趣事,很多他都記憶猶新。2018年,汪集暘接受採訪時回憶,立夏的時候,吳江人要燒「野火飯」。上初中時,他和幾個小夥伴到各家各戶「化緣」蠶豆等原材料,再在地頭拾磚搭灶燒飯,「那種味道現在都難以忘懷,可能這就是鄉愁吧。」
汪集暘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他曾帶著兒子實地參觀祖宅和大手筆規劃建設的太湖新城,還返鄉參加了「五客匯吳江」之「吳江遊子遊吳江」活動,向吳江博物館捐贈藏品,並在地熱開發等方面給予家鄉極大的支持。
2007年,吳江啟動地熱資源的探尋工作。在家鄉人的邀請下,他協助開發建設了王焰溫泉。2012年6月6日,汪集暘受邀在吳江市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上做題為《開發利用地熱資源,造福吳江人民群眾》的科普報告。
2016年,汪集暘還帶領國內數位地熱專家來到吳江,前往桃源鎮仙南村考察地熱溫泉勘探點,為當地發展溫泉旅遊項目提意見和建議。此行之後,他繼續關注著勘探點的後續情況。汪集暘說,地熱資源是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最為現實並具競爭力的一種新能源,具有量大、可利用效率高、成本優勢和減排優勢明顯等特點,現在非常熱門。目前,吳江在地熱資源開發方面尚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未來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潛力。
汪集暘認為,吳江地熱資源開發具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圖片來源:今吳江
今年疫情期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網發布了題為「研究所黨員群眾自願捐款支持抗疫工作」的消息。85歲高齡的汪集暘院士收到捐款通知立刻做出反應,主動與所在黨小組組長聯繫,捐款6萬元。
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我感到作為一名院士,除專注自己的專業之外,如何反饋社會,捐贈也是形式之一。實際上,去年五月在我回鄉參加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我母親曾在該校執教七年)科技節活動時,我也曾將我一年的薪酬60萬元捐贈給該校作為教育基金,雖然杯水車薪,但也算是我的一片意!」
END
文章綜合:《蘇州院士》、吳江新聞網、
張家港在線、地源熱泵網
圖片:網絡
編輯:佳靜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科普蘇州Q3:9480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