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地質工作遊歷半生,始終心繫故鄉,他是從吳江銅羅汪宅走出的…

2020-10-11 科普蘇州
汪集暘(1935.10.11—),江蘇吳江人。地熱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設立以來,蘇州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蘇州」將繼續給大家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故事,讀懂蘇州。

01.

汪集暘生於吳江嚴墓(今吳江桃源銅羅)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1932年東吳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杭州兩浙鹽務管理局工作。母親從蘇州女子師範畢業後,在嚴墓任小學教師,並做過一任校長,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1946年,汪集暘就讀吳江育英中學(今震澤中學)。

1950年,隨家遷往浙江杭州,就讀杭州高級中學。1952年,汪集暘在舅父朱庭祜(我國最早學地質的十人之一)的影響下,響應「學地質,當建設尖兵」的號召,考取了剛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成為地質「黃埔一期」的學員,由此奠定人生基石。

2015年,第二屆中國地熱資源年會暨第一屆湖南省地熱資源年會在長沙召開,汪集暘院士作「一帶一路 地熱先行」報告。

02.

1956年畢業後,汪集暘即進入俄語專科學校(北京外語學院前身)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並於1958年底被派往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師從著名地下水資源評價專家普羅特尼可夫教授。1962年6月,汪集暘通過了題為《西西伯利亞自流水盆地溴、碘地下水資源分布》的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1962年7月,汪集暘回國。同年10月,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地熱室主任。1979年至1981年,汪集暘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派遣的訪問學者,赴美國進修了兩年。

2016年,中國地熱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汪集暘發表題為《中國地熱資源形成、分布及其開發利用》的報告。

03.

汪集暘長期從事地熱和水文地質研究,在國內外地熱學界享有盛譽。20世紀70年代,開展大地熱流和礦山地熱研究工作,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的空白。80年代,開展深部地熱研究,確定中國第一個「熱流省」。他還提出在中國東南地區這類複雜的碰撞造山帶,熱流(q)生熱率(A)線性相關律不成立的新觀點。

2018年,「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舉行,汪集暘作主旨演講《地熱一一種地球本土的未來能源》

汪集暘在應用地熱方面開創礦山地熱工程科技領域,提出礦山地溫類型劃分及礦山熱害防治的地質工程措施;提出中國地熱資源形成分布的構造熱背景;對東南沿海地區水熱系統屬性提出新看法,認為該區不可能賦存高溫地熱資源;提出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成因模式並撰寫出世界上第一部專著《中低溫對熱型地熱系統》,指出了中國大中型含油氣盆地地熱特徵,並從地熱角度對油氣資源潛力做出評價;首次將巖石圈熱結構概念引入含油氣盆地研究,指出東部「熱」盆、西部「冷」盆產生的深部地熱背景;編制出《中國大陸地區大地熱流分布圖》、《中國莫氏面溫度分布圖》、《中國溫泉及放熱量分布圖》(1:600萬)等一系列圖件。

2018年,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作報告:地球充電/熱寶:一種地熱開發利用的新途徑

04.

汪集暘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2001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89年至2001年任國際地熱協會(IGA)主席團成員。

他還擔任過水文同位素技術應用國家委員會主席、國土資源部巖溶動力學開發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委員等。

出版和發表《中低溫對熱型地熱系統》、《中國地熱》等7部專著及百餘篇學術論文。

圖片來源:今吳江

05.

汪集暘多次回到家鄉吳江。2000年春節,汪集暘回到了闊別50年的銅羅汪宅,又看到了迎春河裡碧綠的流水,看到了迎春橋上斑駁的石階,看到了老宅中精美的門樓,頗多感慨。2005年,建於民國初期的銅羅汪宅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汪集暘院士攜夫人熊亮萍,蒞臨暨陽高中,對暨陽高中「院士科普工作站」籌備工作做具體指導。

他認為中學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他非常支持暨陽高中成立院士科普工作站,願意為青少年科普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把該工作站建設成為自己的第四個團隊。

右為汪集暘院士。圖片來源:張家港在線

還為學校題詞:「讓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表達對暨陽高中和暨陽學子深深的期盼。該工作站的成立,將進一步普及地熱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2019年,汪集暘院士科普工作站入駐暨陽高中。

圖片來源:張家港在線

汪集暘非常注重人才培養,對家鄉教育十分關心。「做院士,不單是自己做研究,還有個任務是做科普,這是一種責任。」

2017年,他回到吳江,前往母校震澤中學等地,為家鄉的青少年做了好幾場科普講座。

2019年,他在參加母校銅羅小學召開的座談會上,汪集暘院士表示要將自己幾十年來的著作、手記、研究成果等無償捐獻給學校,並為母校建設了地熱科普館,讓青少年更多更早的了解地熱,為地熱的科普工作做出貢獻。據了解,銅鑼小學在學校綜合樓二樓建造了汪集暘少年科學院,科學院分為七個場館和空間,包括科普館、科創室、科研站,科文廊等。

「吳江人傑地靈,經濟發達,可以說底子很好。但在教育方面,還有待往前再跨一步,更上一層樓。我在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工作,還有不少吳江籍的院士、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外地工作,這些都是資源優勢。」汪集暘說,無論是在地熱資源開發,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只要家鄉有需要,他隨時願意貢獻綿薄力量,「能使得上勁兒的,我肯定義不容辭」。

左三為汪集暘院士。

汪集暘在吳江待的時間並不長,可在他心頭,吳江是自己的根,是永遠的牽掛。家鄉的習俗、小時候的趣事,很多他都記憶猶新。2018年,汪集暘接受採訪時回憶,立夏的時候,吳江人要燒「野火飯」。上初中時,他和幾個小夥伴到各家各戶「化緣」蠶豆等原材料,再在地頭拾磚搭灶燒飯,「那種味道現在都難以忘懷,可能這就是鄉愁吧。」

汪集暘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他曾帶著兒子實地參觀祖宅和大手筆規劃建設的太湖新城,還返鄉參加了「五客匯吳江」之「吳江遊子遊吳江」活動,向吳江博物館捐贈藏品,並在地熱開發等方面給予家鄉極大的支持。

2007年,吳江啟動地熱資源的探尋工作。在家鄉人的邀請下,他協助開發建設了王焰溫泉。2012年6月6日,汪集暘受邀在吳江市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上做題為《開發利用地熱資源,造福吳江人民群眾》的科普報告。

2016年,汪集暘還帶領國內數位地熱專家來到吳江,前往桃源鎮仙南村考察地熱溫泉勘探點,為當地發展溫泉旅遊項目提意見和建議。此行之後,他繼續關注著勘探點的後續情況。汪集暘說,地熱資源是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最為現實並具競爭力的一種新能源,具有量大、可利用效率高、成本優勢和減排優勢明顯等特點,現在非常熱門。目前,吳江在地熱資源開發方面尚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未來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潛力。

汪集暘認為,吳江地熱資源開發具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圖片來源:今吳江

今年疫情期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網發布了題為「研究所黨員群眾自願捐款支持抗疫工作」的消息。85歲高齡的汪集暘院士收到捐款通知立刻做出反應,主動與所在黨小組組長聯繫,捐款6萬元。

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我感到作為一名院士,除專注自己的專業之外,如何反饋社會,捐贈也是形式之一。實際上,去年五月在我回鄉參加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我母親曾在該校執教七年)科技節活動時,我也曾將我一年的薪酬60萬元捐贈給該校作為教育基金,雖然杯水車薪,但也算是我的一片意!」

END

文章綜合:《蘇州院士》、吳江新聞網、

張家港在線、地源熱泵網

圖片:網絡

編輯:佳靜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科普蘇州Q3:948033090

相關焦點

  • 獲金雞獎最佳錄音獎的同安籍電影人吳江 揭秘聲音背後的故事
    吳江深愛自己的故鄉廈門。廈門籍著名電影聲音指導吳江憑藉電影《只有芸知道》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錄音獎。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吳江,為您揭秘「聲音」背後的故事。  喜獲大獎  「像廚師炒菜一樣,用聲音帶給觀眾別樣滋味」  觀眾喜歡一部電影,往往是喜歡它的故事、演員甚至特效,鮮有人提及聲音。然而,聲音之於電影,卻是不可或缺的。  「劇本寫作不是我們的專業。
  • 心系桑梓的陳芬兒院士
    近年來,在撫州市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熱潮中,在贛撫大地創新驅動發展升級的進程中,不時閃現著一位潛心科研事業、攀登學術高峰、情系故鄉發展的科學家身影,並成為撫州人引以為豪、津津樂道的科技人物典範,他就是從撫州市崇仁縣走出的,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芬兒。
  • 《小王子》: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所有大人都以為他畫的是帽子,沒有人在意這是一條吃了大象的蛇。因為種種原因作者不得不放棄畫畫,而去學習那些數學,物理。於是為了迎合,作者對於那些只看到帽子的人講數學物理,然後他們相談甚歡。同樣是這幅畫,小王子卻看一眼就說出裡面有隻正在被蟒蛇消化的大象。大人們曾經也是小孩,但他們從不記得。現在他們失去了那份天真,也失去了那份想像力。
  • 恐龍蛋等數百地質珍寶亮相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介紹:「在我們地質博物館裡,幾千萬年的東西都是年輕的,我們的藏品都是幾億幾十億年。」  科學啟航展示篇通過精選照片展示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據介紹,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公立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我國的新生代地質、土壤、地震、田野考古、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寶石等學科研究,皆由此發端。
  • 故鄉,海波和他的北方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海波曾經長時間拍攝這裡的一切,長嶺縣太平山鎮的這個小村莊,距長春100公裡,是他母親的故鄉,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似乎這些司空見慣的,與他最親近的,最為平凡的人和事,對他具有最大的吸引力,讓他一直著迷。他的畢業創作是一組關於故鄉風景的銅版畫。
  •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19-08-15 13:45:33 |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 責任編輯:曹川川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自古以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1950年,李四光從歐洲秘密回到新中國,接受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任務,並長期擔任地質部長,領導全國的地質工作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創立的地質力學。這門地質學的邊緣學科,主要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的各種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的起源,探討解決地殼運動問題的途徑。通過這些研究,對礦產的分布規律、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方面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 他,是王普——一位著名核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的山大情緣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創辦,校方聘請他去創辦物理系。1935年,他考取山東省公費生,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確定了他此後的核物理學研究方向,也為他此後蜚聲國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8年,王普獲得科學博士學位,並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轉赴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員一年,做與裂變有關的研究,他和同事發現鈾和釷的原子核在裂變時緩發中子的現象,是見證核裂變時代開始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最先在核裂變領域裡工作並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國人中的一位。此後,王普遠離家鄉,輾轉於國內外,但他一直心繫故鄉。
  • 如何讓自己走出低谷期?你需要知道「蘑菇效應」
    如何讓自己走出低谷期?你需要知道「蘑菇效應」。蘑菇效應,是心理學上的著名詞彙。有一個現象是: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而此時此刻的它,也可以開始自己去接受陽光雨露了。蘑菇效應所講究的核心,是黑暗時期內所隱藏的正能量。在生活當中,有的人長期在看不見光陰的絕望中,想要掙扎卻不敢反抗,最終放棄了一切。
  • 仫佬族畫家潘常歡為羅城縣慶設計徽標
    潘常歡是從羅城走出的一位畫家,1985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被中國美術界稱為「仫佬族第一代畫家」。曾任廣西民族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美術家協會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現任中國民族美術促進會理事、深圳谷風畫院副院長。
  • 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11月27日至28日,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會議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交流各地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經驗,分析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謀劃「十四五」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轉型升級發展工作。
  • 我的前半生靠你,我的後半生靠自己
    《我的前半生》這一部電視劇,折射了當代中國都市女性生活的很多熱門話題:婚姻、出軌、職場、育兒... ...等。《我的前半生》這部戲,劇裡沒有年輕的「小鮮肉」,沒有浪漫的情情愛愛,更沒有華麗的特效。都是一幫結了婚的「老演員」,在辦公室、小區、餐廳裡普普通通的上班生活。但就是這部戲,卻在朋友圈「刷屏」,成為人們議論最熱的一個話題,因為它實在是太真實了!
  • 「長三角」之吳江:臺商們的「蜜月」旅行
    地處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交匯處的吳江自古就有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是江南的一個好地方,也是一個新興的科技城市。如今,許多臺商都願把投資吳江稱之為「度蜜月」。      很多落戶吳江的臺商都說,他們選擇吳江的重要原因,是看中吳江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高效、務實、講效率、講信譽的工作作風,以及吳江各部門急客商所急,想客商所想的服務。
  • 叫響「中國猛獁象故鄉」品牌 青岡化石推介會在北京舉行
    此次活動由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研究分會、北京大學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辦,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指導,黑龍江青岡縣猛獁象文化旅遊協會承辦,益民集團協辦。他說,青岡因猛獁文化而聞名,猛獁象—披毛犀、普氏野馬等第四紀古生化石儲存數量大,種屬類別全,科研價值高,已被列入東北地區重要地質遺蹟調查保護名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地質環境勘測院等專家學者一致認定,青岡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在世界同類同時期動物群記錄中首屈一指。埋藏點如此集中、埋藏數量如此巨大,在世界範圍內隸屬罕見。
  • 《黎明拾穗2》詩詞20首,麥苗堆綠菜花黃,心系白雲憶故鄉
    更點胭脂香撲鼻,丹心只為客常來。4七律·四月(平水韻)作者:毛會文最美人間四月天,青山綠水總纏綿。黃鶯布穀聲聲醉,月季蘭花朵朵妍。彩筆千工描玉宇,平原百械播肥田。前人夢想今朝現,獵獵紅旗舞巨篇。註:悼念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山東齊魯醫院主管醫師張靜靜補記6七絕·春懷(新韻)作者:陳首儒麥苗堆綠菜花黃,心系白雲憶故鄉。已是三春明媚季,痴情一寸尺難量。7七律·春種(平水韻)作者:韋成柏(廣西柳城)山鄉四月雨連綿,布穀催春囀嶺邊。
  • 故鄉的模樣
    故鄉的原風景,展示30年前的記憶載體,在快速變遷中,探尋那些曾經的過往。每個人的心裡,故鄉都有著獨特的模樣。在我的眼中,故鄉依稀還是當年的樣子。讀著陶淵明的詩句,其中所描繪的田園生活「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我雖無法實現,但在這裡,仍大可欣賞到這樣的風景。郝松 文/圖
  • 從廣西大山走出的院士,他求學985名校,僅一項成果進入兩份美國國家報告!
    看似沒有生命的巖石,在他的眼中是凝聚億萬年自然信息密碼的&34;,而他的重要任務就是破解這些密碼。他在巖漿熱力學基礎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34;特提斯成礦域巖漿作用與成礦關係研究三大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從教60餘年,為國家培養眾多建設型人才。他一生嚴謹鑽研,為我國地質事業鞠躬盡瘁。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1953級校友莫宣學。
  • 河北啟動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為東方人尋找故鄉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河北省已啟動東方人類探源工程,旨在全面推進泥河灣遺址群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探索人類文明起源。  「位於河北陽原的泥河灣可能是除非洲之外另一個人類老家,人類早在200萬年前就棲息在亞洲」的考古觀點,對人類「非洲起源說」提出了挑戰。
  •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礦產地質調查中心第一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陝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羅乾周出席並講話,49名會員代表參加了會議。上午9點,會議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幕。大會預備會議中劉文菊宣讀了院工會批覆文件,代表們以表決的方式通過了《選舉辦法(草案)》、大會議程。按照大會議程,礦調中心工會籌備小組組長邊小衛代表礦調中心工會籌備組作了籌備工作報告。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了礦調中心第一屆工會委員會委員和經費審查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