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都具有不同於陸地的特殊性,海上捕撈作業在技術、工具、操作等方面也不同於陸地上的採集、狩獵和農耕生產,所以生活在海上、島嶼和沿海的漁民的社會生活自然也就具有不同於農民的獨特性。在對海洋環境的適應過程中,海洋族群創造了各種文化來適應生存環境,包括宗教、技術、管理、經濟、政治等,並用文化來改造環境,使之更加適合生存,同時他們還通過不斷發展文化來適應變化著的環境。
海洋社會環境存在不確定性
漁業產生於多變和不確定的環境之中,這裡面的多變和不確定性因素既來自於自然環境,也來自於社會環境。
從自然環境來看,在傳統的漁業社會中,極端的天氣狀況、自然的波動、魚群位置的不可見和分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容納能力等都是影響漁民生活和漁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東南沿海一帶,每年6月至9月颱風盛行,漁民很少出海捕魚,在這段時間裡,只能依靠平時儲備的一些糧食,或是去從事其他一些兼職來養家餬口。所以,像季風、洋流、降雨、季節更替等非生物性因素不僅會引起漁業資源系統存量和流量的不確定,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漁民生活的不穩定。大海是一個充滿各種危險的異域環境,漁民的每一次出海作業,必須要在天氣和海洋允許的狀況下,同時還要藉助於一系列的工具、設備和技術,否則任何的氣候狀況(如颱風、洋流等)或操作失誤都可能會給正在海上捕撈的人員帶來生命危險。
從社會環境來看,漁業社會同樣存在很多變數和不確定性。在漁業社會中,大海是公共財產,大海的進入和海洋資源的使用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來自同一社區的漁民經常會在同一海域捕魚作業。在缺乏機械動力的年代,漁民作業的海域大多是近岸的淺海區,這種共同分享同一片海域的有效漁業資源的行為勢必會引起漁民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性行為不僅影響漁民的收入,還導致漁民之間缺乏信任,不願合作,進而使漁民形成一種追求獨立性的典型心理文化特點。由於在經驗和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漁民對於魚群結構、數量和位置等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不盡相同。與此同時,因為漁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經常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漁業生產和漁民收入的不穩定性。漁業生產的不穩定進一步刺激了當地魚市的變動,這一變動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價格的波動。除此之外,漁民與經銷商或中間商之間的關係也經常會發生變化,類似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海洋社會環境不確定性的原因。
海洋文化是積極適應的結果
眾所周知,海洋族群在面對特殊海洋環境時,並非只是消極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適應。海洋族群的文化生態適應是由使其能持續生存下去的觀念、活動和技術等諸多因素綜合構成的。正是由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利用需要經歷一系列特殊的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適應,所以在海洋人類學發展的早期,「適應」一直是一個關鍵概念。概括來說,漁民群體對於海洋環境的適應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集體和制度層面的調適,二是個體層面的適應與改變。
首先,從集體層面來看,漁民的生產生活經常會因各種因素而遭致不穩定,為此,漁民之間以及漁業社區之間經常會相互協作,形成各種組織、制度和規範,以此來保障集體生產和生活的穩定,同時也可約束漁民個體的行為和維護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比如,漁群組織的形成。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群組織內部會根據需要形成各種不同的生產關係和工作模式,包括收入分配、內部分工、平等主義關係以及長期合作關係等,以此共同抗擊來自外界的不利影響,維護生產生活的穩定。以漁民與中間商之間的合作為例,由於漁民長期在海上捕魚,沒有大量時間參與魚市,又因為魚產品不易儲藏和漁業市場本身很不穩定等原因,漁民必須依賴中間商來銷售自己的漁獲,包括從中間商那裡獲取資本等。也因此,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民寧願與出價相對較低的中間商之間建立長期關係,也不願將漁獲賣給出價高的經銷商。此外,地方政府也會制定一些相應的制度來保障漁民的收入和利益,相關的人類學研究卻表明,雖然政府的制度性幹涉也是為了應對漁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保障漁民的利益,但是相對於漁業社區自身和漁民在歷史與經驗中所形成的傳統來說,政府的管理效果並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招致失敗。
其次,從個體層面來看,漁民在與大海長期搏鬥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諸如十分強調獨立性、對卡裡斯馬型人物(如成功的船長)的崇拜、個體對於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等諸多特點。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漁民對技術的創新和使用。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民的工具設備以及處理海上危機情況的條件大體相同,基本上都只能通過觀天象、海象和豐富的航海經驗來確定魚群所在位置和遷徙情況等,所以此時技術的優劣就成為漁民在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比如在同樣的情況下,使用圍網和拖網作業的漁民會比使用張網和敷網作業的漁民有更多的漁獲,而使用流刺網又優於使用定刺網作業。所以說,學習、適應和創新技術對於漁民在漁業競爭中的獲勝非常重要。雖說如此,但是在傳統社會中漁民對於創新和採用新技術還是會慎重考慮。因為從漁業資源的角度來說,只有當有足夠多的漁業資源時漁民們才會採用新技術,否則就算再好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會被使用,不然就會導致過度捕撈的問題,從而造成漁業資源的減少和漁民的失業。此外,新技術的採用還可能會給社區帶來更多其他的問題和影響,如不平等的出現、收入減少、社會結構和組織的變化、夫妻關係的變化、生態問題等,而這正是很多老漁民不願更新技術的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從文化生態視角來考察海洋族群的適應與發展,可以看出海洋社會的文化特點是生態適應的結果,海洋生態系統是產生特殊工作關係、社會結構和文化模式的原因。換言之,海洋環境的限制和不確定性導致了海洋族群對工作生活的特定應對方式和適應策略。正因為如此,人類學家普遍將調查和了解海洋族群的文化生態觀作為研究海洋社會文化的重點,與此同時,它還可以為當前海洋資源的開發、海洋生態的保護、海洋社會的發展以及海洋文化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人類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