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適應生態:海洋族群生存之道

2020-11-23 海疆在線

海洋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都具有不同於陸地的特殊性,海上捕撈作業在技術、工具、操作等方面也不同於陸地上的採集、狩獵和農耕生產,所以生活在海上、島嶼和沿海的漁民的社會生活自然也就具有不同於農民的獨特性。在對海洋環境的適應過程中,海洋族群創造了各種文化來適應生存環境,包括宗教、技術、管理、經濟、政治等,並用文化來改造環境,使之更加適合生存,同時他們還通過不斷發展文化來適應變化著的環境。

海洋社會環境存在不確定性

漁業產生於多變和不確定的環境之中,這裡面的多變和不確定性因素既來自於自然環境,也來自於社會環境。

從自然環境來看,在傳統的漁業社會中,極端的天氣狀況、自然的波動、魚群位置的不可見和分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容納能力等都是影響漁民生活和漁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東南沿海一帶,每年6月至9月颱風盛行,漁民很少出海捕魚,在這段時間裡,只能依靠平時儲備的一些糧食,或是去從事其他一些兼職來養家餬口。所以,像季風、洋流、降雨、季節更替等非生物性因素不僅會引起漁業資源系統存量和流量的不確定,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漁民生活的不穩定。大海是一個充滿各種危險的異域環境,漁民的每一次出海作業,必須要在天氣和海洋允許的狀況下,同時還要藉助於一系列的工具、設備和技術,否則任何的氣候狀況(如颱風、洋流等)或操作失誤都可能會給正在海上捕撈的人員帶來生命危險。

從社會環境來看,漁業社會同樣存在很多變數和不確定性。在漁業社會中,大海是公共財產,大海的進入和海洋資源的使用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來自同一社區的漁民經常會在同一海域捕魚作業。在缺乏機械動力的年代,漁民作業的海域大多是近岸的淺海區,這種共同分享同一片海域的有效漁業資源的行為勢必會引起漁民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性行為不僅影響漁民的收入,還導致漁民之間缺乏信任,不願合作,進而使漁民形成一種追求獨立性的典型心理文化特點。由於在經驗和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漁民對於魚群結構、數量和位置等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不盡相同。與此同時,因為漁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經常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漁業生產和漁民收入的不穩定性。漁業生產的不穩定進一步刺激了當地魚市的變動,這一變動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價格的波動。除此之外,漁民與經銷商或中間商之間的關係也經常會發生變化,類似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海洋社會環境不確定性的原因。

海洋文化是積極適應的結果

眾所周知,海洋族群在面對特殊海洋環境時,並非只是消極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適應。海洋族群的文化生態適應是由使其能持續生存下去的觀念、活動和技術等諸多因素綜合構成的。正是由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利用需要經歷一系列特殊的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適應,所以在海洋人類學發展的早期,「適應」一直是一個關鍵概念。概括來說,漁民群體對於海洋環境的適應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集體和制度層面的調適,二是個體層面的適應與改變。

首先,從集體層面來看,漁民的生產生活經常會因各種因素而遭致不穩定,為此,漁民之間以及漁業社區之間經常會相互協作,形成各種組織、制度和規範,以此來保障集體生產和生活的穩定,同時也可約束漁民個體的行為和維護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比如,漁群組織的形成。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群組織內部會根據需要形成各種不同的生產關係和工作模式,包括收入分配、內部分工、平等主義關係以及長期合作關係等,以此共同抗擊來自外界的不利影響,維護生產生活的穩定。以漁民與中間商之間的合作為例,由於漁民長期在海上捕魚,沒有大量時間參與魚市,又因為魚產品不易儲藏和漁業市場本身很不穩定等原因,漁民必須依賴中間商來銷售自己的漁獲,包括從中間商那裡獲取資本等。也因此,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民寧願與出價相對較低的中間商之間建立長期關係,也不願將漁獲賣給出價高的經銷商。此外,地方政府也會制定一些相應的制度來保障漁民的收入和利益,相關的人類學研究卻表明,雖然政府的制度性幹涉也是為了應對漁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保障漁民的利益,但是相對於漁業社區自身和漁民在歷史與經驗中所形成的傳統來說,政府的管理效果並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招致失敗。

其次,從個體層面來看,漁民在與大海長期搏鬥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諸如十分強調獨立性、對卡裡斯馬型人物(如成功的船長)的崇拜、個體對於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等諸多特點。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漁民對技術的創新和使用。在傳統漁業社會中,漁民的工具設備以及處理海上危機情況的條件大體相同,基本上都只能通過觀天象、海象和豐富的航海經驗來確定魚群所在位置和遷徙情況等,所以此時技術的優劣就成為漁民在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比如在同樣的情況下,使用圍網和拖網作業的漁民會比使用張網和敷網作業的漁民有更多的漁獲,而使用流刺網又優於使用定刺網作業。所以說,學習、適應和創新技術對於漁民在漁業競爭中的獲勝非常重要。雖說如此,但是在傳統社會中漁民對於創新和採用新技術還是會慎重考慮。因為從漁業資源的角度來說,只有當有足夠多的漁業資源時漁民們才會採用新技術,否則就算再好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會被使用,不然就會導致過度捕撈的問題,從而造成漁業資源的減少和漁民的失業。此外,新技術的採用還可能會給社區帶來更多其他的問題和影響,如不平等的出現、收入減少、社會結構和組織的變化、夫妻關係的變化、生態問題等,而這正是很多老漁民不願更新技術的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從文化生態視角來考察海洋族群的適應與發展,可以看出海洋社會的文化特點是生態適應的結果,海洋生態系統是產生特殊工作關係、社會結構和文化模式的原因。換言之,海洋環境的限制和不確定性導致了海洋族群對工作生活的特定應對方式和適應策略。正因為如此,人類學家普遍將調查和了解海洋族群的文化生態觀作為研究海洋社會文化的重點,與此同時,它還可以為當前海洋資源的開發、海洋生態的保護、海洋社會的發展以及海洋文化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相關焦點

  • 生態位:如何從生物學角度,看待個人和企業的生存之道
    那麼職業規劃的道是什麼?定位的道是什麼?企業戰略的道是什麼?就是生物學所說的生態位。什麼是生態位?生態位是一個生物學思維,最初是由J.Grinnel提出,用於研究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後來逐漸被發展完善,並開始延伸到商業領域。意思是「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擁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佔據一定的空間,發揮一定的功能」。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而將兩個學術話題結合起來討論,如今也水到渠成,成為借他山之石,以微視和濃描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的必然之舉。本文將結合筆者近年來在雲南西雙版納與境外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田野考察和課題研究的實例,對之進行延伸和展衍性質的討論。
  • 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的「象山實踐」
    漁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特殊的基因。自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啟動建設以來,我縣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因勢利導,不斷做大做強漁文章,全力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績斐然。象山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等。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每到清明,嶺南地區回鄉祭祖的人要比春節假期回來的人還多,甚至一些遠在海外的人也會懷著對故人的無限懷念之情,千裡迢迢地往回趕。  清明,不僅是對逝者的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續與傳遞。又值清明時分,記者走進極具地域特色的嶺南地區清明祭祖。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
  • 地球暖化加劇 科學家:可愛小丑魚恐在海洋中消失
    中新網11月29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可愛的小丑魚,恐將在海洋中消失。歐洲科學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海洋生態影響,對棲息地相當挑剔的小丑魚,恐因為環境變化適應能力不足而滅絕。資料圖:小丑魚。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一)人口遷移與文化休克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人口流動規模極其龐大。這些作為外來者的遷移者,在面對新文化環境時,往往感受到文化疏離、異化與孤獨,需要應對文化衝突所帶來的大量困難(Suarez et al.,1997)。
  • 這樣的生存之道,我想像不到!
    (圖片來源於網絡)經歷各種突發災害,面對不同的惡劣天氣,自然界的生命總能找到各種適應之法,讓自己更好、更肆意地活下來。今天,紀同學帶你來看自然界生命們的生存之道(以下內容多視頻預警,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生長在阿爾卑斯高山上的羱羊寶寶們,需要在雌性羱羊的帶領下,在高達50米的垂直峭壁上完成屬於它們的成年儀式。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而國家的統一併非當然之事,國家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也不僅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興風作浪的結果。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攝影圈,一個類似「姆庇之家」的族群
    1963年,在肯亞獨立後,其國內政局因部落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而陷入紛擾之中。當時掌權的基庫尤族召集族人進行宣誓儀式:誓死固守「姆庇之家」。「姆庇之家」猶如一個母親的子宮,孕育著基庫尤族,以至於他們的族人寧可都掉性命也甘願為之付出一切。這種族群現象被後來的人類學家而廣泛應用於族群關係研究。而今天,小編將這個族群關係拼貼到了攝影圈裡。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馬來西亞關丹廣肇會館會長:華社應傳承族群文化
    中國僑網9月2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關丹廣肇會館會長江瑞雲在出席會館會員大會和會員女子獎勵金頒發儀式時表示,華社應該提高年輕人對本身族群使命的認識,堅持傳承本身文化的根,提升族群的凝聚力。
  • 海洋文化特徵及中國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與所在區域的海洋環境、資源特點及經濟發展水平密切有關,具有時代的特徵、區域的特徵,以及當代全球一體化發展的特徵。一、海洋是全球聯通的,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開放、傳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點。世界海洋文化的發展,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1.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對於深海熱泉嗜熱菌的研究,很可能拓展人們對生命極限適應溫度的認知。根據對內共生化能自養細菌的依附程度,可將冷泉生態群落劃分為專性種(如菌席、貽貝類、管狀蠕蟲和蛤類等)、潛在專性種(如腹足動物、帽貝和螃蟹等)和非專性種(如海葵、腹足動物、短尾亞目甲殼動物等)[15]。冷泉生物具有極高的生物密度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孕育著豐富基因資源和獨特的有潛在利用價值的代謝產物,這些都為生物學家發現新的微生物代謝途徑和生存對策提供了機遇。
  • 十種生物生存之道:龍血樹獨特外形收集雨水
    北京時間3月30日消息,據美國《探索》雜誌報導,美國探索頻道近期每個周日晚都播出一部反映自然界生存狀況的紀錄片《生命》(LIFE),探討地球上一些最與眾不同的動物或植物的生存之道。紀錄片向觀眾呈現了屬於「進化名人堂」級別的動物,其中一些經過漫長進化擁有了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訣竅,還有一些則在不斷發展它們奇妙的交配方式,以確保種群中最合適的個體的基因能夠代代相傳。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這種邊緣界線,常使他們忽略邊緣內外的文化接觸、傳播與融合,以符合其華夏形成之說。其次,關於各地「華夏文化」的相似性。毫無疑問,文化傳播與地域性文化互動、融合,都造成廣大地區文化間的相似性。但是,我不認為這種文化的相似性必然會形成一族群。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如道家從道的立場闡釋人與萬物的平等性,佛教從真如佛性的角度闡釋人與萬物的平等價值,關注的首先是個體自身內在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為,並沒有將為人之外的自然萬物爭取現實的生存權利、改善其生存狀態作為現實的事業追求,這客觀上必然會限制其影響社會的力度和範圍。
  • 中世紀時期,世界上令人聞風色變的三大搶劫文化族群
    在人類文明歷史的思考中,自然環境和人類基因等非文化因素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歷史。所謂的文化就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在沒有私有制的社會,搶劫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存方式,並不是一種罪惡。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搶劫的生存方式也從人們普遍的社會生活中被限制為一種必須合法的形式:戰爭。
  • 生態海洋——全國大中學生第八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選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已經被納入了國家發展總任務,而海洋生態文明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共同舉辦的「全國大中學生海洋文化創意大賽」,曾分別以「海洋·人類·和諧」「美麗海洋」「海洋強國夢」「絲路海洋」「創意海洋」「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為主題連續舉辦了七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