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樹木交錯的河岸,許多種類的無數植物覆蓋其上,群鳥鳴於灌木叢中,各種昆蟲飛來飛去,蚯蚓在溼土裡爬過,並且默想一下,這些構造精巧的類型,彼此這樣相異,並以這樣複雜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們都是由於在我們周圍發生作用的法則產生出來的,這豈非有趣之事。
——達爾文《物種起源》
環境條件和自然法則決定了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但大自然的選擇卻很像諸多偶然不斷堆疊的結果。
如果規則不變,但把自然選擇的權力交給你,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神奇生物呢?我們用桌遊《物種演化》推演了一把!
這款桌遊的原型是一位俄羅斯的生物學家提出的,最初他用在課堂上的教具。
之後重新設計了更豐富的遊戲規則和畫面,前幾年還登上了期刊「Nature」的官網。
開局上手很容易:幾人圍坐在一個「池塘」邊,每一輪池塘裡都會刷出一點食物。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餵飽自己的物種,生存下去,繁衍生息、擴大種群規模。
當然遊戲並非一帆風順,你很快會發現,那些寶貝物種非常脆弱,隨時可能搶不到食物,也要面臨來自肉食動物的威脅。
這時候你就需要巧妙地組合各種特性,讓物種在激烈的生存爭奪戰中活到最後。
物種演化基礎版一共有17種物種特性,分為防禦、進食、食肉、其他4個種類。
每個物種最多安排3種特性,還可以根據環境需求改變特性,特性之間相互影響,能排列組合出近千種可能性。
這裡要強調一下,所有的物種一開始都是食草動物,只有將食肉特性卡放上去,它才會變成食肉動物。
食肉動物就吃不了「池塘」裡的那些素菜了,需要捕食其他玩家的物種為生。
才開始我以為這很厲害,毫不猶豫打出食肉特性——結果很慘,因為別人物種的體型都特別大,這樣是無法捕獵的……
最終眼睜睜看著它餓死。So sad
我這才明白,所謂「造物主」也得遵循各種自然規律。
首先要考慮的是在當前環境下哪些特性有利於物種的生存——讓自己吃飽的同時不被別的動物吃掉!
各種特性除了能帶來覓食、捕獵的優勢外,還有不少能提供各種微妙的制衡,從而實現團隊作戰或者連擊,需要配合使用。
比如「警報信號」,能讓物種左右兩側的物種免於大部分食肉動物的攻擊——遊戲這時候更加複雜了,你得利用各種特性讓自己手裡的不同物種相互配合。
但這不是高枕無憂的時候,如果食肉動物擁有「伏擊」特性,那這「警報」就沒用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在打出一張「穴居」特性——物種只有飢餓狀態下才會被食肉物種攻擊。
玩了幾盤發現這遊戲有太多玩法了,比如我有一隻食肉動物,那我一定會給旁邊的物種加上「食腐」特性——它們就可以在肉食動物攻擊後自動獲取1個食物。
《物種演化》桌遊擁有極其精妙的平衡性——我似乎是在外部環境的壓力下被推著向前走的,可一旦掌握遊戲規律,我就能通過各種特性的排列組合、物種之間的協作配合獲得驚人的效果。
這種遊走在被動與主動之間的博弈,是它最大的魅力了!
牛津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Stuart West在自己的這篇文章裡評論:「物種演化這一主題並非強加在遊戲裡,整個遊戲都由物種演化驅動向前!」
最近新推出了全新附加的卡片,除了新的7種特性外,還有9個場景。我最喜歡其中的「白堊紀大繁榮」,因為每個物種可以擁有任意特性。
戳下圖GET桌遊《物種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