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的寶寶才15個月,昨天不小心從床上摔下,醫生要求拍CT,嬰兒拍CT會不會致癌?」
「我2個月內做了三次CT, 一次胰腺平掃,一次胰腺增強,一次全腹平掃,聽說CT做多了會致癌,我好擔心自己會因此患癌。」
……
很多朋友在做CT時有各種顧慮,其中最擔心的是害怕CT的輻射會致癌,也有癌症患者會擔心做多了CT會使癌症病情加重,那麼這些擔憂是否有必要呢?
CT是利用X線束穿透人體某個部位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再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最後經計算機處理形成圖像的檢查。簡單來說,CT檢查就像切土豆片,可以看出是哪一片出了問題。通過X光分層穿過人體,可以做到分層檢查,顯示出更多信息。但是,X射線是一種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
如果劑量不大,CT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如果劑量較大,就會損傷基因,加大生物效應發生的機率,引起致癌、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方面的效應。
CT對癌症患者診斷治療的積極意義
CT在癌症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癌症掃描、輔助診斷是否有腫瘤、進行癌症分級、檢測腫瘤的復發等。
舉個例子,在健康人群中行常規X光片和胸部CT是有效的肺癌篩查手段。但是常規X光片對微小病灶及隱蔽病灶不敏感,檢出率較低。胸部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高陽性率、高準確率,是篩查肺癌的最佳選擇。
CT檢查中,尤其以PET-CT對篩查癌症的準確率高。PET-CT通過向身體內注射含有放射性的脫氧葡萄糖,使其流向身體各個部位,再通過相應檢查部位對這些葡萄糖所產生的射線進行攝影,通過所檢測出來的圖像來判斷是否存在癌症,準確率高達96%。
頻繁做CT會致癌嗎?
CT掃描的輻射量與做CT的次數有關,通常在一次檢查中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胸部X光平片是0.02mSv,頭部CT是2mSv,體檢低劑量胸部CT是1.5mSv,胸部CT約4-7mSv,腹部CT約8mSv。而人一生所承受診斷掃描放射線的累計最大安全劑量100mSv,也就是說,單次CT掃描致癌的風險非常小。
但是,如果進行多次CT掃描,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就不就一樣了。研究表明,每做一次CT檢查,致癌風險就會增加0.05%。這意味著,長期照射X線才易癌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CT掃描中的受益遠遠超過潛在的風險。除非暴露在長時間、大劑量的照射,否則一般難以出現癌變。
這些人不適宜做CT檢查
雖然CT檢查圖像清晰度極高、具有多臟器功能分析、低輻射等優點,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CT檢查。CT檢查不合宜人群有7類,包括:碘造影劑過敏人群、嚴重肝和腎功能損害者、甲亢病人、腎功能不全者、有既往有造影劑過敏及其他藥物過敏者、1歲以下的小兒和60歲以上老人等。
此外,做CT檢查前要向醫生說明情況,比如將詳細病史及各種檢查結果、有無藥物過敏情況告知醫生。檢查的時候要配合醫生,聽從醫生的指示。在CT檢查中如果有不適情況,要及時告知醫生,以免發生意外。
雖然CT檢查會產生低劑量的輻射,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它是對我們有益的。因為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體都有一定的輻射,只要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就會以波的形式把能量輻射出去。不過,我們也要學會防輻射,拿CT檢查來說,如果不是非必要做X光和CT,可以用其他檢查方式替代,避免遭受輻射。
參考資料:
[1]《電離輻射有哪些? 醫院X光、CT等需警惕》.人民日報.2013-06-26
[2]《X光片、B超、CT、磁共振……檢查越貴越好嗎?》.羊城晚報 .2019-10-15
[3]《肺癌高危人群應兩年做一次CT檢查》.健康報. 2015-11-0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