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周,《神經元》最新研究!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來源:腦友記BrainUp
在對人腦的觀察中,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首次揭示了兩種著名的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和5-羥色胺以亞秒級的速度運轉,以塑造人們對世界的感知並根據感知採取行動。10月12日,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子刊《神經元》雜誌上。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P. Read Montague說:「世界上有大量的人正在服用藥物化合物來擾亂多巴胺和5-羥色胺傳遞系統,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健康。這是首次神經信號傳遞系統中的即時活動被測量,並被確定與感知和認知能力有關。」
2,Nat Genet | 多組學方法揭示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表觀遺傳改變
來源:BioArt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Nancy M. Bonini 以及Shelley L. Berger 團隊在Nature Genetics上在線發表文章 An integrated multi-omics approach identifies epigenetic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比對健康老年人與健康年輕人的大腦,對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 (AD) 患者的大腦進行了全面的多組學分析,揭示了組蛋白H3K27ac和H3K9ac修飾通過轉錄和染色質基因的失調來影響AD相關通路的過程,肯定了表觀遺傳在早期AD治療中的潛在價值。
3,Science子刊:揭示IL-21在對神經系統病毒感染作出的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
來源:轉化醫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和猶他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了一種稱為白細胞介素-21(IL-21)的蛋白在免疫系統對神經系統感染的反應中發揮的作用。免疫系統中的CD4 T細胞會產生IL-21,而IL-21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持續性病毒感染期間CD8+組織駐留記憶細胞(tissue-resident-memory cell, TRM細胞)的發育至關重要。
這一發現支持進一步探究利用IL-21作為治療劑來治療持續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L-21 from high-affinity CD4 T cells drives differentiation of brain-resident CD8 T cells during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4,EBioMedicine | 探索物質成癮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新型方案
來源:上海物質成癮診療中心
物質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其核心表現為不顧後果的反覆出現復吸行為。為了解決物質成癮的病理性問題,數年來,科學家們圍繞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等無創腦刺激技術的幹預作用開展了許多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成癮醫學團隊發表了最新成果,探索了臨床上可能更為有效的幹預方案:研究首次比較了靶向DLPFC和MPFC位點的藥物成癮治療效果,通過聯合幹預經典靶區左背外側前額葉前額葉和邊緣環路核心位點內側前額葉,給病人帶來了更大獲益。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9月2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雜誌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上。
5,耳朵裡面嗡嗡作響?新研究表明電擊舌頭可改善持續性耳鳴
來源:BioArtReports
近日,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Hubert Lim團隊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文章題為Bimodal neuromodulation combining sound and tongue stimulation reduces tinnitus symptoms in a large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該文章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耳鳴療法,即通過電流刺激舌頭再結合特定的聲音程序對大腦進行刺激,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耳鳴症狀。
6,兒童青少年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簇間的動態交互影響模式
來源:王力研究組
兒童青少年在經歷重大的創傷性事件後可能會發展出各種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狀。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在之前對親歷了8.12天津濱海爆炸事故的659名兒童青少年進行了一項追蹤調查研究,分別於爆炸後4個月、8個月和13個月後測量其PTSD症狀,採用潛在差異分數(LDS, latent difference score)模型檢驗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簇間的動態交互影響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再體驗症狀簇對其他PTSD症狀簇具有維持作用,支持了對PTSD症狀簇間的動態交互影響假設,即再體驗主導了PTSD總體症狀的維持。研究結果提示了再體驗症狀在兒童青少年PTSD症狀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同於其他症狀簇的重要作用,為針對慢性PTSD症狀的進一步心理病理研究和臨床幹預提供了重要指導。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7,美國精神病學雜誌:SAINT療法能顯著緩解難治性抑鬱症症狀
來源:經顱磁刺激技術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先前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最近FDA又批准了一種較新的rTMS,稱為間歇θ脈衝刺激(iTBS),能顯著地縮短rTMS治療時間(從37分鐘縮短到3分鐘),並產生了同等的抗抑鬱效果。
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Cole Eleanor博士提出,iTBS治療抑鬱症的療效可能會通過以下方式得到更優:1)通過最佳的間隔時間,患者每天接受多次刺激;2)應用更多的刺激脈衝總個數;3)精確定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至膝下前扣帶回(sgACC)迴路。
其團隊研究並證實了這一猜想,並將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雜誌上。
8,AFM: 使用18μm厚的介電彈性體致動器實現不受束縛的觸覺
來源:奇物論
用於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的頭戴式顯示器使用戶能夠看到高度真實的虛擬世界。能夠感覺和觸摸這些虛擬物體的可穿戴觸覺通常是笨重,拴著的,並且僅提供低保真度反饋。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Herbert Shea等人報導了一種可直接施加在皮膚上的18 µm厚的軟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它可報告從1 Hz到500 Hz的豐富的觸覺反饋。對於指尖上的設備,用戶可以正確識別不同的頻率和序列模式,成功率從73%到97%。重量僅為1.3克的無約束版本允許蒙住眼睛的用戶通過手指「看到」字母來正確識別字母。
前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