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富陽記者 駱炳浩 通訊員 柴惠琴
昨天下午,「家在富春山」羊曉君隸書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這也是羊曉君繼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美國紐約中美藝術中心展覽之後推出的富春山系列第四次個人作品展。此次共展出羊曉君近年來創作的橫幅、對聯、鬥方、扇面等作品80件,表達了其對故鄉家山之情懷,書家之責任,體現出新時代國人的文化自強與自信。
「我的成長曆程,就是偉大的中國故事當中的一個小故事。」
「人不在大小,就像水果一樣,關鍵在於新鮮、可口。」20多年前,當身高不到1.4米的羊曉君赴京拜訪啟功先生時,老人家用這番話鼓勵他。
羊曉君身殘志堅,中學畢業後就到自家隔壁的制簾廠學繪畫。為了求得隸書名家華人德的指點,羊曉君在1987年的一個下雪天坐火車到蘇州,在華人德家門口從深夜靜候到天明。
羊曉君師從華人德、朱關田先生,勤奮好學,喜習漢魏碑誌以及竹簡、帛書等,於漢隸尤多著力,書風雅逸樸茂。隸書作品以《張遷碑》為基、以《石鼓文》等篆書為輔,融篆意入隸筆,在創作上追求高古之意、自然之境。其作品榮獲中國書法最高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入展由中國書協主辦的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展,2006年被中國特奧會授予「特奧愛心專員」,2008年榮獲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
羊曉君高度近視多年,右眼幾乎失明。他常常利用午睡休息完後的一個小時創作、練字,「這個時間段眼睛最亮,視線最好,過了這個點,眼睛又模糊了。」
羊曉君現為杭州師範大學中國書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委員。他說:「我的成長曆程,就是偉大的中國故事當中的一個小故事。今天我這樣一個小個子,也能輕鬆地舉起如椽大筆,自如地書寫自己的願望和聲音。」
「故園家山,永遠是我藝術追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羊曉君自小深受富春文化薰陶,以其厚重正氣、雅逸樸茂的書風為書壇所重。「富春之美,不僅在於它滿眼都是鮮活的風景,還在於這裡的土壤,這土壤上的人,年年月月,代代不息,不怕辛苦地在培植和葺理另一種風景。正是它,日積月累,拓展了富春山水的深度和厚度。」羊曉君在昨天下午的開幕式上深情地說道。
「故園家山,永遠是我藝術追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羊曉君的四次大型作品展內容均以富春山水為主,主題各有側重。6年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作品展時,他特意將「富春山水」四個字放大,做成了五四大街廣告牆上最醒目的作品。「中國美術館是書畫家的聖地,位居北京城最繁華的街市。花錢在這裡做宣傳很值得,要讓大家都知道富陽這個美麗的地方。」羊曉君說。
在昨日開幕的展覽上,由富陽籍作家麥家創作、羊曉君書寫的《富春山居圖合璧賦》幾乎撐滿浙江美術館的整面牆。全文246個字,在羊曉君看來,「這是我從事書法創作30多年來最好的一件作品」,羊曉君表示,「結束在杭州的展覽,這些作品再回到公望美術館展出,隨後捐贈給富陽區政府。」
據悉,為描繪好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富陽區委、區政府以「公望富春文化周」系列活動為契機,攜手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杭州市文聯共同舉辦了本次展覽,旨在通過書法這一傳統文化,宣傳富陽「擁抱富春江、擁抱大都市、擁抱新時代」大氣、包容、開放的胸懷,再現「五十裡春江花月夜,百裡富春山居圖」的壯美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