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熟的前奏——淺論趙孟《山堂詩》立軸的書法史意義(作者...

2020-12-05 讀創

芥堂

▲趙孟《山堂詩》立軸

如果有人問歷代書法家中爭議最多的那位是誰,我想,懂點書法史的人一定會說那是趙孟。因為他的「氣節」,因為他作為趙宋王室後裔卻入仕元朝,被人稱為「貳臣」,他的書法,也由此被古人認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淺俗如無骨」。即便是今人,對趙孟書法的評價,也仍然是彈贊兼有,各執一端,莫衷一是。那麼,究竟應該怎樣評價趙孟書法?我們不妨從他的這幀《山堂詩》立軸說起。

第一節

趙孟這幀《山堂詩》曾為明代吳廷所藏,上有「吳廷」「用卿」「餘清齋圖書印」三印。吳廷,又名吳國廷,字用卿,號江邨(村),安徽歙縣人。此人書畫收藏名振江南,他去世後不久,其所藏珍品便逐漸流散,大多流入江南收藏家之手,最後又歸於清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者甚多。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鴨頭丸帖》、顏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等名跡都曾是他的藏品。他所刻《餘清齋帖》,至今為人珍惜。他多與當時的文人學士為友,董其昌、陳繼儒在他收藏的書畫名跡上就多有題跋。

▲趙孟《山堂詩》立軸上的趙孟用印和收藏家們的鑑藏印

此作左下角鈐有「尹氏簡堂家藏之章」一印,印為清代大收藏家尹簡堂的鑑藏章。尹簡堂,名大綸,字雲開,察四山館主人,高鵬(天池)三子,湖南攸縣人,例授奉政大夫,賞戴蘭翎候選,清軍府賞換花翎,誥授通奉大夫,誥封三代。曾跟隨曾國荃攻克南京,之後在南京搜羅了大量名人字畫。

此作後為葉德輝收藏。葉德輝,字奐彬(也作煥彬),號直山,一號郋園,湖南湘潭人,祖籍蘇州吳縣洞庭東山。他是前清御史,也是著名的藏書家及出版家,以及古書畫、古錢幣、古印收藏家。在民國時的國學界無人不知,胡適認為他是僅存的四位舊式大學者之一,並將他與王國維、羅振玉、章炳麟並列。其所著《書林清話》十卷和《書林餘話》二卷是治我國版本目錄學的必讀經典,深受梁啓超、陳垣等人推崇。

▲葉德輝所著《藝苑留真》第二期及趙孟《山堂詩》立軸影印圖

此作曾在葉德輝1917年出版的《藝苑留真》第二期影印出版。當時葉德輝題有籤條:「元趙文敏書山堂七律立軸,紙本長工部尺二尺,寬一尺零四分。」並題有邊跋:「元趙文敏書山堂七律,無年月。書法初從北海脫體,蓋與玄妙觀山(三)門記前後之作。明時經吳江村收藏,上有『吳廷』白文方印,鳥書『用卿』朱文方印,三希堂法帖中多有為其鑑藏印記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有右軍《官奴玉潤帖》,雲吳太學用卿藏,蓋明啟禎間大收藏家也。郋園。」

右下角「田溪書屋」為何冠五收藏印。何冠五,原名何壽,字冠五,號麗甫,又稱荔甫。為廣東三水人,以貨殖起家,民初到30年代活躍於廣州,是當時廣州十八甫富善西街裕隆興記出口絲綢莊的東主。1923年參與癸亥合作社,後為國畫研究會會員。「田溪書屋」為其齋名,其收藏書畫頗豐。

另外,此作在民國時大鑑藏家朱省齋所著《藝苑談往》中亦有著錄。

▲朱省齋所著《藝苑談往》上關於趙孟《山堂詩》立軸的著錄

此作現無葉德輝所題籤條和裱邊題跋,從《藝苑留真》上的影印圖上無「田溪書屋」和「翫流珍賞」兩印可以推測,此作在葉德輝收藏後應該被重裝過。

第二節

欣賞這幀《山堂詩》立軸,不得不說一下趙孟一生書法風格的嬗變過程。

關於趙孟書風的嬗變分期,明代宋濂在跋趙孟《浮山遠公傳》時,有個著名的「三段論」:「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其中「思陵」指宋高宗趙構。宋濂這種「三段論」被後來的很多鑑藏家和評論家所認同。

前述葉德輝在邊跋中說:「書法初從北海脫體,蓋與玄妙觀山(三)門記前後之作。」據王似峰、黃惇所編《趙孟年表》記載,大德七年,也就是1303年,趙孟50歲。這一年,他書寫了牟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兩相參照可知,葉德輝認為《山堂詩》立軸書於1303年前後。

▲趙孟《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局部)

葉德輝這種推測顯然不差,但更精確點說,《山堂詩》的書寫時間,應該稍早於《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理由如次:

傅申《趙孟小楷常清靜經及其早期書風》一文提出:「子昂書風的完全成熟,並建立自我風格,大約要到大德元年(1297)前後,從此漸入中期,至延祐元年(1314)則已入晚期。」「黃惇《從杭州到大都》提出:「十年中(1299-1309),他的書法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不僅僅是趙孟風格的形成,還體現在這一時期,他幾乎在重溫自己走過的書學道路……」

綜合上述宋濂、葉德輝、傅申和黃惇等人的說法,再看書於1303年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顯然,趙孟彼時的書法風格已完全臻於成熟。在此卷中,趙孟運筆藏露結合,藏鋒痕跡含蓄,露鋒意味明朗,含畜中更添自然松曠;一改顏體、柳體筆畫輕重起伏較大、橫輕豎重的特點,筆道相對停勻,筆畫輕重隨機而定;借鑑行書寫法,點畫間多前後呼應,筆意相連。外貌圓潤,筋骨內涵,結體寬綽,體態秀美,氣局軒朗。通過取法、化用李北海,已呈現出典型的「趙體」書風。以至於明·李日華在《恬致堂集》中說:「《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有太和(李北海)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無其一鈍;不用平原(顏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第一也。」

回看《山堂詩》:

手種青松一萬栽,山堂留得翠屏隈。

推窗綠樹挑簷入,臨水紅桃對鏡開。

山雉雊迎朝日去,野禽啼傍夕陽來。

老妻亦有幽棲意,數日遲留不肯回。

山堂,詩中指的應是「隱士的居所」,詩當為作者攜妻子一起拜訪隱士居所時所作。從首聯到頷聯而頸聯,鏡頭由近及遠,通過白描,勾勒出山堂周圍的美景。屋後,千萬棵松樹依山堂而立,山堂彷佛有了一道天然的蒼翠屏障;屋前,綠樹撲窗,一池如鏡,桃花臨水猶如對鏡嬌羞綻放;清晨,山雞把太陽喚起後外出覓食,傍晚,野禽將夕陽啼沉時歸來栖息。青、翠、綠、紅四色,突出山堂四野色彩明麗,令人愉悅;挺立的松、撲窗的樹、怒綻的花、歡唱的鳥,突出山堂景物生機勃發,令人陶醉;朝日、夕陽,竟因山雞、野禽的啼喚而起落,突出山堂環境清幽閒曠,令人神往。明麗的色彩、閒雅的景象,加上瑰奇的想像,繪就一幅安雅、寧靜的《隱士幽居圖》!在尾聯中,詩人宕開一筆,將由近及遠的鏡頭拉回現實,說自己的妻子流連山堂美景,遲遲不肯返回,以此作結,以此點題。

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趙孟獲任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隨著此後接踵而來的寵遇,身為趙宋王孫卻異朝為官的趙孟心中的慚愧與苦痛,也日漸深重。其實,《山堂詩》中眼前的山堂之景就是詩人心中之景。「老妻遲留不肯回」,曲盡的正是詩人自己在矛盾、掙扎中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山堂詩》書法筆畫溫厚雄健,結體茂密雍容,用墨溫潤清和,氣息閒雅俊逸,筆墨間充盈著李北海的奇偉之氣,字行間無不瀰漫著山林閒逸之氣,與此詩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其書風既與趙氏中期類二王的秀逸書風有別,也與融匯李北海之後趙氏晚期的遒媚書風稍異,因為筆畫、結體尚未完全脫離李北海。

▲趙孟中期書風的代表作《心經》(局部)

筆者由此認為,這恰恰是趙孟在先後取法趙構、二王、李北海之後即將奠定「趙氏書風」時的「過渡書風」。如果把《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卷》字體稱為「李北海已化為趙孟」後的成熟、典型「趙體」,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說,《山堂詩》字體則是由「李北海正變向趙孟」時期的字體。如果把「趙體」比作一場大型交響樂,那麼,《山堂詩》字體就是這場交響樂的前奏。

▲趙孟晚期書風的代表作《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局部)

第三節

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趙孟堪稱「橫看成嶺側成峰」式的人物。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因為印材的問題,他雖沒留下自刻的篆刻作品,但他鑑於「六朝以降,古法蕩然」,力倡「印宗秦漢」,直接促成了文人流派印的濫觴,「印宗秦漢」成為此後數百年篆刻研習的不二法門。其詩雖不顯,但史稱其詩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然出塵之想,後人甚至把他和範梈、虞集、楊載、揭傒斯等「元詩四大家」並列。

當然,趙孟在藝術上的成就以書法和繪畫成就為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書法上,他善篆、隸、楷、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然而,由於他在國破家亡之際棄宋仕元,後人在評價其書法時往往戴上一副政治的有色眼鏡,稱其書法有媚態,無風骨,太流俗。如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若夫趙孟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中說:「趙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公允地評價趙孟的書法成就,筆者以為,須對書法史有一個整體關照。

中國書法發展到晉代,已然完成字體從篆隸到楷行草體的演變而進入自覺階段。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順應當時風氣,形成了書法「尚韻」的魏晉風流。其後,唐宋各擅勝場。唐人書法尚法,楷則森嚴雄健,草法飛動飄逸;宋人書法尚意,合詩文以寄意,參禪佛而觀心。

元代金戈鐵馬,朝運本就不足100年,加上建國後一段時間「重武輕文」,直到朝代中期之後,書法才迎來轉機。然而,就在那幾十年時間裡,元代書法卻讓中國書法有了鮮明的朝代印記——復古書風。復古,以趙孟為代表的元代文人可謂抓到了中國書法彼時前行的關捩。

我們雖說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但他們尚法、尚意之前,都曾復古。不過,他們的復古無非是個人臨摹學習前人法帖或者擴大前人法帖傳播疆域(如馮承素摹《蘭亭序》)的一種方法而已,這種復古其實均屬自發。與書法從晉人走向自覺一樣,筆者以為,書法復古是從元代才真正走向自覺的。從元代開始,復古才成為人們挽救時代書法頹勢的法門。正是從元代趙孟提出「用筆千古不易」,高揚復古大旗開始,每到書法走到十字路口,有識之士都會擎起這面大旗,與古為徒的同時,融入時代氣息,最終形成那個時代的書法風貌。明清兩代書家雖然對趙孟或尊或貶,但我們恐怕怎麼都難以否認,明代書法的尚姿尚態,清代書法的碑學勃興,莫不是趙孟復古思想在冥冥中引領的結果。

只有基於這樣一種書法史觀,我們才能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客觀地看待趙孟遒媚書風形成的原因;只有基於這樣一種書法史觀,我們才會放下那副政治的有色眼鏡,公允地看待趙孟書法的歷史意義。當然,也只有基於這樣一種書法史觀,我們才會懂得作為趙氏書風成熟前奏的《山堂詩》立軸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僅僅再現古人書法作品的形狀,在任何時代都沒有意義
    我們應當明確的是,時代性並不等於時風,僅僅再現古人書法作品的形狀,在任何時代都沒有意義。而藝術作品的時代性,也不應該是我們規避的對象,時風才是。元 趙孟《杭州福神觀記》 局部書法的時代特徵,即因為社會發展、審美意識、時代風氣等整體制約下產生的較為統一藝術風格。元代之前的書家個體藝術特徵都較為明顯,但元代之後的書家的創造力就遠遠不如之前的人了。
  • 清朝皇帝比賽書法,冠軍將花落誰家?
    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 趙孟48歲行書《赤壁賦》超清賞析,帥呆了!
    趙孟對於前後《赤壁賦》有獨特的理解,委身他朝的苦痛無處傾訴,只能通過書法來體現,此時距離趙孟仕元已經二十多年,趙孟已過不惑之年,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書法技藝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他的書藝水平迅速達到成熟。
  • 她才貌雙全,28高齡嫁書畫家趙孟,中年以一首詞斷丈夫納妾念頭
    這兩個人最後還結為了夫妻,成了一對天造地設的神仙眷侶,他們就是趙孟與管道昇。先說這個奇女子管道昇,公元1262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德清,自小天資過人,聰明慧敏,詩、書、畫全能,「翰墨詞章,不學而能」。不僅多才多藝,而且善刺繡、能處家事,據說還十分美麗。自身條件這麼好,眼光自然就高了,所以直到26歲還未覓得如意郎君,當時26歲未嫁已是高齡剩女了,好在管道升父親開明,也不逼著她嫁人。
  • 聊一聊:張裕釗書法對日本上條信山的影響
    上條信山以弘揚張裕釗、宮島詠士的書法藝術和促進中日友好為己任,他於 1990年 8 月 23 日至 26 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了「上條信山先生從事書法藝術六十周年展」的個人書法展,日本哲學家谷川徹三評價上條信山的書「貫徹於紙背上具有骨氣的書風」,高度讚揚了上條信山的碑派書法,上條信山繼承了張裕釗及宮島詠士的書法精神,作品挺拔雄強、渾樸大氣。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何維樸 何維樸 (1842 -1922 ),湖南道縣人,字詩孫,何紹基之孫,以山水畫著稱,宗婁東四家,書摹其祖何紹基亦得其形似。 魏戫 魏戫(1859 -1927),字紉芝,浙江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清末民初傳奇人物,工書法,尤擅魏碑,能詩擅曲,尚武愛武,人稱「精武書家」。
  • 三百多本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等古代書法書籍合集約7G
    (一)│ 中國歷代書家名人介紹及作品欣賞(二)│ 中國歷代名人書法精選│ 中國名家扇面書法欣賞│ 九成宮字帖│ 九成宮字庫集│ 書敕藏御服碑│ 關山月書法欣賞│ 十屆書法國展最高獎獲得者葉華洲作品欣賞│ 千字文-趙佶瘦金體│ 千字文楷行草鋼筆字帖│ 千年藏帖——顏柳歐趙書法合集·趙孟│ 盧中南書法作品欣賞│ 歷屆書法國展獲獎作品欣賞│ 古代手札手稿精品鑑賞│ 古幹現代書法藝術欣賞│ 啟功書法作品選│
  • 呂進II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
    但是,詩終究是詩,畫終究是畫,我這個搞詩評的評論郭克教授這樣的著名畫家,實非易事,這位被《美術辭林·中國現代美術家卷》、《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美術年鑑》等重要辭書列出專條的畫家,藝術造詣頗深,藝術成就頗高,我的文章只能看著是以詩的眼光對郭克教授的一番不高明的打量吧!【《瓊枝葉豔》紙本立軸 79x60cm 】郭克的藝術視野開闊。
  • 一位文化部長寫的狂草,曾經賣了4000多萬,被書法界封為「神筆」
    這裡面的原因就是中國書法從成熟的時候起,便是士大夫官員階層的藝術,普通的民眾溫飽尚且難以為繼,是基本不可能從事藝術之事的。所以對於書法的理解和審美,在古代的文人那裡還保留著基本的底色。它的作者就是王鐸。王鐸是做到了明代的禮部尚書,「降清」之後當了「貳臣漢奸」,也同樣被授予了禮部尚書的官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部長了。
  • 他開啟了晚明個性書法的先聲
    陳淳自幼飽學,對於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都有相當造詣。書畫學於文徵明,曾嘗遊文徵明門下,文徵明曾笑著對他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後為文徵明弟子。中年以後,筆墨放縱,詩文書畫均有明顯個性,自立門戶。擅長寫意花卉,與徐渭並稱為「青藤、白陽」。書法以行草書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
  • 明清時期書法鑑藏中的作偽現象
    舊有《含翠亭》偽帖,以宣城梅鼎祚《真娘墓詩》為米南宮詩,後有「元豐壬辰米芾書」字樣。考元豐紀元始戊午,終乙丑,而無壬辰,其為偽跡可知矣。更有奇者,買得翻板《絳帖》一部,將每卷頭尾兩張重刻年月,以新紙染色搨(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絳帖》,即原刻也;二曰《星鳳樓帖》;三曰《戲魚堂帖》;四曰《鼎帖》;五曰《潭帖》。
  • 興來吟古句,月滿去耕山——評石雲先生《石雲詩草》的「詩性情懷」
    石雲先生著作之《石雲詩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在評價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時,以「思無邪」來概括《詩經》的全部意義,充分強調了詩歌創作的態度和創作動機,強調詩歌創作要抒發真性情,「真性情」是《詩性》本身最大的文學價值,更成為了後世詩歌創作的傳統以及評價詩歌的一個標準。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大篆」的書寫較為複雜,且這種古老的字體,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字形,書法初學者難以掌握,書法界推薦不多。「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後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重大進步。從小篆開始,中國的漢字才有了整齊劃一字形,其曲折、婉轉的字形結構,有一種獨特的美。
  • 張大千六尺潑彩山水、書法合璧巨製現身香港蘇富比春拍
    本季隆重呈獻兩幅首度公開面世拍品:張大千六尺潑彩山水及書法合璧巨作《春山瑞雪、行書七絕》,及黃賓虹賀「五十萬卷樓」莫伯驥壽之《青山晉壽圖》。其他矚目之作包括源自「梅潔樓」珍藏之傅抱石雪景劇跡《雪擁藍關圖》,以及多幅源自重要收藏之精品,如「鳴遠堂」藏于非闇精品、張大千海外家屬收藏等。
  • 「草聖」林散之書法最近多少錢一平尺?近期賞析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林散之也被稱為「當代草聖」,代表作有草書《中日友誼詩》、草書《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草書《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辭世,終年91歲!
  • 書法,寫的是人生符號
    雖然王羲之丶顏真卿、趙孟、啟功等古今書法名家為後人練習書法提供了標準字體技法,但是他們寫出了漢字的本來面目嗎?如果是,為何《蘭亭序》裡"之」字有17種寫法?如果不是,那又有何價值呢?他們寫的字為什麼要離漢字本來面目越來越遠呢?我們為什麼要家家王羲之戶戶蘭亭序呢?有的人以臨摹王羲之、啟功等書法名家字體為目標,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技法。
  • 明畫家傳:宋克,書法列「三宋二沈」、吳門十大才子,善書工畫竹
    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更加流利、矯健。他屬於文武雙全之人,又崇尚俠士和遊俠之古風。也許這也是他為什麼當年要北上中原起後之因吧?只是他後期更喜好研究書法、繪畫、詩書之類,半隱狀態。也許是看開紅塵了吧?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貴書法作品,有的一個字值一臺法拉利
    《局事帖》書於印書紙背,仍能看出圖書印刷的字痕,書法結字修長,筆畫清勁。《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曾被歷史上多位名人收藏,並經徐邦達考證著錄於《古書畫過眼要錄:津隋唐五代宋書法》。
  • 「「賤」說詩詞」詩與城,前方到站——濟南
    濟南,一個有記憶的城市,不單單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別稱泉城。集山、泉、湖、河於一身,七十二名泉更是享譽中外,一泓清泉慰藉了多少詩人,以至於寫濟南的詩詞不亞於蘇、杭。選一首詩或一組詩來代表濟南,真的有點難。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蘇軾的「平野水雲溶漾,小樓風日晴和。」蘇轍的「鳧鷗聚散湖光淨,魚鯊浮沉瓦影涼。」曾鞏的「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採舟。」元好問的「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做濟南人。」趙孟的「雲霧蒸潤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等等……寫濟南的詩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好像有名的詩人,如果不寫好詩詞留給濟南,都不好意思說來過。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即張大千所寫的菜單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帖」學的標準,成為他書法創作中的精品力作。因而在國際拍賣上屢創高價。但當代書法界卻對此是忽略了,從未進行研究或關注。在我國臺北故宮風光秀美的雙溪水邊,有一座花木扶疏、風雅雍容的建築「摩耶精舍」,這是著名的一代書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多年漂泊海外後定居寶島之處。誠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言:「萬裡歸遲總戀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