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羹湯」裡的鄉愁 藏著永遠割捨不下的親情(視頻)

2020-12-06 荔枝網新聞

  年幼不知食之味,美食是爸媽手中餵我的飯菜,他們使勁追,我們使勁跑;

  年少貪戀新滋味,美食是街頭巷尾叫賣的小吃,是家門之外那一份盤中的熱鬧;

  打拼多年,輾轉千裡,才知美食不是觥籌交錯中的饕餮盛宴,不是身心俱疲後的快遞外賣,而是家中那熟悉的滋味......

  這個春節,江蘇廣電融媒體中心特邀你講述家中那道菜的故事,煙火人間,滋味共享。

  今天要說的是一道揚州的「鴨羹湯」。鴨羹湯裡沒有鴨,卻有另一種滋味。     2月3日早上9點 ,今年66歲的祝建生來到家附近的南京蘭園農貿市場,為年夜飯購買食材,祝建生家的年夜飯必做的一道菜就是「鴨羹湯」,這道菜從她的記憶開始,從來都是年三十少不了的。雖然叫鴨羹湯,但裡面並沒有鴨子,裡面有芋頭、荸薺、山藥、土豆、冬筍、茨菇這些菜,葷的有瘦肉丁和香腸,如果沒有香腸,香肚代替也可以。

  鴨羹湯原料:芋頭、山藥、土豆、冬筍、茨菇、瘦肉、香腸

  祝建生說:「我們揚州人,每年過年會燒上一大鍋鴨羹湯。這道菜做出來,湯是白的。做這道菜有個竅門,鹽不能多放,這樣湯喝到嘴裡鮮美。」

  祝建生第一次喝到鴨羹湯,有記憶的大概是三四年級,到了六年級的時候,她就自己學著做了,媽媽開始教她,這道菜怎麼配,怎麼做,先放什麼,後放什麼。現在祝建生開始教媳婦做了,媳婦的媽媽也會做這湯了。生於50年代的她,小的時候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先做功課,而是放下書包,先開爐門,過去燒煤爐。至今,她都不太明白,這道鴨羹湯媽媽是跟誰學的。

  做鴨羹湯的竅門是,芋頭要最後放,放早了會爛,芋頭會糊。所有的食材放進去再燉煮15-20分鐘。

  20分鐘後,鴨羹湯出爐了。祝建生的媳婦嚴葉丹2006年的時候來南京,第一次喝到婆婆做的鴨羹湯,作為一個四川人,一下子就被這道清淡鮮美的湯給打動了,就連祝建生的小孫子也覺得,這道湯無與倫比。

  而在祝建生看來, 這道菜,已經是他們家過年的一個符號了。「父母給我們的教育,就是自立、勤儉、自立,所以條件再好,我到現在都有一個習慣,東西不穿壞我不扔。」30年前,祝建生在南京中山大廈花600多買了一件湖藍色的外套,穿這麼多年了,都沒捨得扔。包括小孫子,祝建生都教他物盡其用。羊絨衫她也補,而且一般人都看不出來。

  嚴葉丹坦言:「婆婆其實比我媽媽對我的影響還要大,我婆婆勤儉、非常能幹, 我們希望把勤儉節約的精神傳承下去。」

  祝建生感慨地說:「這道菜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鄉情、一種回憶、一種傳承。 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過鴨羹湯好喝,這裡有滿滿的回憶,媽媽教我做這道菜,我再教給下面的孩子,將來我希望他們永遠不要忘記,這是一份親情。」

  一碗湯裡的鄉愁,

  人間至味是親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今晚18:20江蘇城市頻道播出的《零距離》欄目,有線電視南京地區27頻道。

  (來源:江蘇城市頻道/姜豪華 編輯/趙恩婕)

相關焦點

  • 廣袤的鄉愁
    在世界的縱深處回望鄉愁,使鄉愁具有了尋根的意味。散文《英格蘭流年》中四月裡華茲華斯在憂鬱的清晨沉思默想,勾起作者對遼西清明的記憶:「我記得母親頭天晚上蒸好了饅頭」,「商量我第二天陪父親去上墳。可清明的早晨,我卻說什麼也不肯陪父親去。」「我在上學的路上回頭張望,看雪花淡淡飄落,不一會兒父親的背影就白了。」「然而我那天的腳步又很遲疑,終於折了回去,沿著山道去接父親。」
  • 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六旬大爺的魚莊裡藏著鄉愁
    羅先瓊要做的,是用魚簍子裝上幾斤,再用2、3公分長的水果刀把魚剖開、清洗,如果正好魚肚子裡有魚蛋,再重新將它們堪堪地塞回魚肚子。走廊前端,60歲的老伴馮家平身著海魂衫、頭戴海軍帽,斜靠在牆邊,嘴邊的香菸已燃到盡頭,他催促幾聲,接過魚簍,轉身走進只能容下一人的廚房,下油、碼料。
  • 「離家」927萬公裡,是怎樣一種鄉愁?
    別送我,說再見吧故鄉已在身後了你不要再想起我,請別送我每次聽到這首《別送我》,總會泛起無法抑制的鄉愁,那一句「別送我」,飽含千言萬語,卻又無處訴說,也讓《500miles》的原版,產生了遼遠的距離感。那麼,如果「離家」927萬公裡,會是怎樣一種鄉愁?
  • 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1鄉愁,是餐桌上的一頓美味每一座城都有其獨特的味道無論離家多遠那味道依舊留存於心綦江美食數不清也道不明小面、米粉、豆花飯、火鍋、北渡魚......便宜大碗、麻辣鮮香如同綦江人的性格那般好爽又大方隨手拍網友「我也不知道要叫啥」攝清晨,來一碗裹滿油辣子的小面或者爽滑勁道的手工米粉瞬間活力滿滿
  • 所有的感情裡,親情至高無上
    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感情,愛情,友情,還有親情,很多人,都把愛情當成最重要的,認為,愛情是至高無上的,愛情甚至於比親情更為重要,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為愛情奔波,她們覺得,沒有愛情,人生就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愛情成了生命中的全部。
  •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可實際上,潛山我一點都不熟悉,那裡沒有我任何立足之地,即使是在自己的出生地,認識我的人也不多,可心理上情感上那裡始終是我的家,生我養我的家。在潛山生活的時間不過二十年,縣城總共才去過三五次,那裡連一粒沙子也不屬於我,怎麼就成了我的家,難以割捨的家呢?同樣的問題,女兒卻有不同的回答,她只承認自己是池州人而不承認自己是潛山人。理由很簡單,她的父母在池州,她自己出生在池州。
  • 【候補】[西部網]習總書記的鄉愁——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在自述裡說:「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他還寫道:「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幹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於挑戰的勇氣,什麼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 探尋習近平的鄉情,也是探尋習近平治國理念的起源。
  • 「悠悠年味·深深鄉愁」美麗鄉村裡的幸福蛻變
    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娘娘山 肖本歸 攝年關將至,鄉愁也愈加的濃烈。走進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房屋,一排排整齊明亮的路燈,家家戶戶門口高掛的紅燈籠,寬敞乾淨的活動廣場……一幅賞心悅目的農村新畫卷在年味濃厚的氛圍中徐徐展開。
  • 五百裡鄉愁 Five hundred miles
    五百裡鄉愁。這是一隻老得不能再老的古典民謠音樂了。最早聽到它從我的吉他老師那裡。他把這支曲目作為初學者的練習曲目。它旋律簡單,有很多重複的片段。初學者容易上手,彈得很有成就感。後來在開車的時候,聽到電臺播放的the brothers four演唱的版本。
  • 《娥眉月》:鄉愁流成河,女人如雲朵
    如此陣仗,可見燕灤的散文必有其獨到之處,知人論事、人情練達之外,還要為五彩繽紛的文學畫廊裡增添了一絲新景象。燕灤,本名王樹久。生長燕山腳下,灤河岸邊,自覺有弘揚地域文化的使命,故取筆名燕灤。燕灤從事文學創作時間並不長。我是在一次筆會上認識他,那時他剛起步。但作為一個有著豐富經歷的聰明人來說,兩三年的時間,他很快就步入了正軌。
  • 城訊|從《鄉愁》引起福州話文讀熱議~誰似《謙謙君子》壽山一片石
    點上方藍字【城訊】城訊|福州話文讀《鄉愁》點擊閱讀從《鄉愁》引起福州話文讀熱議,說開去~~11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作業來了題 畫疊嶂層巒石徑斜,雲霞繞處有人家。名山相與餘生共,翰墨丹青日品茶。
  • ...夢想之橋、埃及夢、緬甸鄉愁… 短視頻記載「一帶一路」精彩故事
    在封閉管理下,馬萌和380名孟加拉籍同事,以及90名中國同事不得不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疫情期間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關閉了廠區大門,蔬菜和食物靠當地供應商送至廠區門口,進行集中消殺後,再由廠區內各家參建方用車運至各家食堂,食用前食堂再次進行消殺。
  • 【最美家力量】梅應愷家庭:建記憶館,凝結鄉愁傳承家風
    在梅應愷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熱愛學習,成績優良,愛讀書愛學習的好家風也傳承到了第三代。有一戶鄰居,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只有奶奶照顧兩個孩子,王成霞知情後主動幫忙照顧,在她的關心下,兩個孩子進步很大。 ◆ 樂於奉獻 無償援助 ◆樂於奉獻是梅家歷代傳承的家風,梅家的先輩曾經為新四軍秘密運送藥品,梅應愷的二叔梅練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他的父親梅繼光曾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抗日家屬。
  • 親情,人類與生俱來的由家族血緣鑄成的感情古堡
    親情,人類與生俱來的由家族血緣鑄成的感情古堡;一座埋藏了萬千秘密、隱私,而又無比堅固的神奇古堡;這是一座外界極難進入、堡裡人又很難逃出的鋼鐵古堡!古堡裡蓄滿了歡樂的笑顏與痛苦的淚水,家醜輕易不會外揚,歡樂也難讓外界分享,其界線無形而又分明。
  • 安順:建檔案修村志 深挖鄉愁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近年來,安順市堅持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著力布局「全域旅遊+鄉愁文化」新業態,深入推進「旅遊+文化」發展戰略,打好鄉愁文化和黔中特色文化兩張牌,通過建檔纂志留住鄉愁文化,為鄉村振興固根基、聚人心、謀發展,進一步堅定全市各族群眾鄉土文化自信,把鄉愁文化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
  • 在時光隧道裡列印親情的美妙瞬間
    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是一樣,他們總有一天要長大,做父母的留下的親子瞬間,就印在了照片上和腦海裡,每每回味起那美妙的時刻,所有的記憶就鮮活起來,仿佛再一次讓生命煥發出年輕的的活力。而讓我們連結起美妙瞬間的就是生活中常見的、但是被人們常常忽視的家庭印表機。
  • 愛情、友情、親情,在音樂裡升華,所有情感遇見音樂便會開花
    愛情、友情、親情,在音樂裡升華,所有情感遇見音樂便會開花,感情和音樂共融,一切變得更加妙不可言!「走在紅毯那一天,蒙上白紗的臉,微笑中流下的眼淚一定很美,走在紅毯那一天,帶上幸福的戒,有個人廝守到永遠,是我一生所願……」多麼美好的歌詞啊,經歷得多了,才會發現,原來愛情和婚姻有時候真的是兩碼事,面對生活中太多的身不由己,朝朝暮暮只是一種奢望,一心只有一人,白首不相離是很多人的願望吧。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其實,在電視熒幕上從來不缺乏飲食類的節目或專題片,甚至這種「廚房裡的秘密」早就被電視機這個客廳/臥室中的窗口據為己有,「美女私房菜」、「廚藝大比拼」、「地方菜大舞臺」等等不一而足。為何《舌尖上的中國》會「恰逢其時」又「與眾不同」呢?
  • 中國人在盧安達(二):鄉愁裡的奮鬥
    在湖南路橋盧安達施工基地吃到的湖南菜  在臨時搭建的非洲工棚裡吃一桌子湖南菜,對於我們這些到訪者來說是新奇,而對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中國人,大概是對鄉愁的一種最好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