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不知食之味,美食是爸媽手中餵我的飯菜,他們使勁追,我們使勁跑;
年少貪戀新滋味,美食是街頭巷尾叫賣的小吃,是家門之外那一份盤中的熱鬧;
打拼多年,輾轉千裡,才知美食不是觥籌交錯中的饕餮盛宴,不是身心俱疲後的快遞外賣,而是家中那熟悉的滋味......
這個春節,江蘇廣電融媒體中心特邀你講述家中那道菜的故事,煙火人間,滋味共享。
今天要說的是一道揚州的「鴨羹湯」。鴨羹湯裡沒有鴨,卻有另一種滋味。 2月3日早上9點 ,今年66歲的祝建生來到家附近的南京蘭園農貿市場,為年夜飯購買食材,祝建生家的年夜飯必做的一道菜就是「鴨羹湯」,這道菜從她的記憶開始,從來都是年三十少不了的。雖然叫鴨羹湯,但裡面並沒有鴨子,裡面有芋頭、荸薺、山藥、土豆、冬筍、茨菇這些菜,葷的有瘦肉丁和香腸,如果沒有香腸,香肚代替也可以。
鴨羹湯原料:芋頭、山藥、土豆、冬筍、茨菇、瘦肉、香腸
祝建生說:「我們揚州人,每年過年會燒上一大鍋鴨羹湯。這道菜做出來,湯是白的。做這道菜有個竅門,鹽不能多放,這樣湯喝到嘴裡鮮美。」
祝建生第一次喝到鴨羹湯,有記憶的大概是三四年級,到了六年級的時候,她就自己學著做了,媽媽開始教她,這道菜怎麼配,怎麼做,先放什麼,後放什麼。現在祝建生開始教媳婦做了,媳婦的媽媽也會做這湯了。生於50年代的她,小的時候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先做功課,而是放下書包,先開爐門,過去燒煤爐。至今,她都不太明白,這道鴨羹湯媽媽是跟誰學的。
做鴨羹湯的竅門是,芋頭要最後放,放早了會爛,芋頭會糊。所有的食材放進去再燉煮15-20分鐘。
20分鐘後,鴨羹湯出爐了。祝建生的媳婦嚴葉丹2006年的時候來南京,第一次喝到婆婆做的鴨羹湯,作為一個四川人,一下子就被這道清淡鮮美的湯給打動了,就連祝建生的小孫子也覺得,這道湯無與倫比。
而在祝建生看來, 這道菜,已經是他們家過年的一個符號了。「父母給我們的教育,就是自立、勤儉、自立,所以條件再好,我到現在都有一個習慣,東西不穿壞我不扔。」30年前,祝建生在南京中山大廈花600多買了一件湖藍色的外套,穿這麼多年了,都沒捨得扔。包括小孫子,祝建生都教他物盡其用。羊絨衫她也補,而且一般人都看不出來。
嚴葉丹坦言:「婆婆其實比我媽媽對我的影響還要大,我婆婆勤儉、非常能幹, 我們希望把勤儉節約的精神傳承下去。」
祝建生感慨地說:「這道菜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鄉情、一種回憶、一種傳承。 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過鴨羹湯好喝,這裡有滿滿的回憶,媽媽教我做這道菜,我再教給下面的孩子,將來我希望他們永遠不要忘記,這是一份親情。」
一碗湯裡的鄉愁,
人間至味是親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今晚18:20江蘇城市頻道播出的《零距離》欄目,有線電視南京地區27頻道。
(來源:江蘇城市頻道/姜豪華 編輯/趙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