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硼的作用下,氮氣可以轉化為銨。
氨在合成肥料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然而,以氮氣生產氨是極其耗能的——氨的工業生產工藝哈伯-博世法(HBM),需要高溫高壓條件。
據科學家估計,HBM的能耗佔全球能源產量的近2%。此外,HBM還需要使用過渡金屬作為催化劑。
近日,德國維爾茨堡大學(JMU)的研究人員在合成氨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JMU科學家Holger Braunschwei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無催化劑、室溫和低壓條件下,成功地將氮轉化為銨。這正是合成氨的一個步驟。
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14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2018年,Braunschweig教授團隊報告了用輕質非金屬原子組成的分子鍵合轉化氮的方法。一年後,他們使用類似系統,在實驗室中首次展示了兩個氮氣分子的結合。此前,這種反應只在地球上層大氣中或等離子體條件下才會發生。而本次突破的關鍵在於硼的應用。
雖然Braunschweig等設計的反應系統能夠結合併轉化氮,但反應拼圖還只完成了一半。Braunschweig解釋說:「讓氮氣轉化為氨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因為它涉及複雜的化學反應序列,而這些反應往往是彼此不相容的。」
解決相容性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樣品中留下的痕量水足以促進連續的反應。這使得研究人員距離目標銨只有一步之遙。而後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關鍵反應可以藉助固體酸來完成,這使得反應可以在室溫下的燒瓶中依次進行。
既然酸化過程在有水參與時就能完成,研究人員決定用當地釀造的Würzburger Hofbräu啤酒來重複這個反應。令人興奮的是,他們在反應混合物中檢測出了預銨產物。這體現了實驗系統對水和其他化合物的耐受性。
論文作者Rian Dewhurst博士等補充說:「將氮還原為氨是人類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這是第一次用啤酒完成這個反應,這在盛產啤酒的德國非常有趣。」
「啤酒反應」雖然令人興奮,但距離真正的工業化產氨還很遙遠。理想情況下,研究人員需要找到一種還原活性物質的方法,使整個過程更加經濟、節能。
幸運的是,Braunschweig團隊的發現證實硼等輕元素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原創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化學》
期刊編號:1755-4330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nitrogen-boron-beer.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