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李琦副教授、何金良教授等《Nat. Commun.》:首次研製成功...

2021-01-15 網易

2020-08-25 11:25:43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8月6日,清華大學電機系李琦副教授、何金良教授等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電容薄膜」(Polymer/molecular semiconductor all-organic composites for high-temperature dielectric energy storage)的研究論文,首次研製出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的全有機複合薄膜。這類全有機複合介電材料在200攝氏度高溫條件下的介電儲能性能不僅遠超過目前最好的高溫聚合物及聚合物納米複合介電材料,並接近商業化聚合物電容薄膜室溫下性能;在大幅提升高溫介電儲能特性的同時還實現了大面積、性能均勻的薄膜製備,為實現薄膜電容器在200攝氏度嚴酷溫度環境下應用提供了可能。

  聚合物薄膜電容器具有介電強度高、能量損耗低以及自愈性好等優點,在全球工業電容器市場佔有率超過其它類型電容產品。然而,聚合物介電材料的絕緣性能對溫度極其敏感,在高溫、高電場作用下洩漏電流呈指數上升、放電效率急劇下降,最終造成電容器過熱損壞。目前主流商業薄膜電容器僅在105攝氏度以下工作,長期工作溫度低於70攝氏度。另一方面,隨著電子器件和電力、能源設備功率不斷增大以及對小型化和緊湊型功率模塊的持續追求,電子材料的工作溫度要求快速提高,薄膜電容器介電材料已成為高溫電子器件和設備的技術瓶頸。

  

  a:聚合物-分子半導體複合體系能級與電荷轉移示意圖 b:分子半導體靜電勢分布 c:電極/聚合物界面表面電勢分布

  該論文採用了一種與前期方法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利用有機光伏中電子受體材料的強得電子能力,實現了在高溫聚合物中構築深電荷陷阱。這種有機分子半導體型的電子受體材料具有極高的電子親和能,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光伏中激子在異質結界面高效分離。它們可通過其表面靜電勢分布的極不均勻特性,對自由電子產生強束縛作用。通過向耐熱聚合物中摻雜極少量高電子親和能有機分子半導體製備了全有機複合高溫介電材料。這類材料在200攝氏度和200kV/mm電場條件下,電阻率比高溫聚合物提升兩個數量級以上;200攝氏度、放電效率90%以上的能量密度是目前最好的聚合物高溫介電材料的2.3倍。此外,全有機複合體系解決了傳統有機-無機複合體系中高表面能粒子分散不均和引入界面缺陷等問題,在薄膜品質和規模化製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a: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介電薄膜 b:全有機複合介電材料(PEI/DPDI、PEI/PCBM、PEI/ITIC)高溫儲能特性遠優於傳統高溫介電聚合物(PEI) c:高溫高場下全有機複合介電薄膜長期工作循環性能

  論文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後袁超,通訊作者為電機系李琦副教授何金良教授。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760-x

  來源:清華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何金良、李琦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王慶合作《Matter...
    近日,清華大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利用電老化過程伴隨的電致發光現象和具有光屏蔽外殼的微膠囊,實現了熱固性絕緣介質電樹枝損傷的自發重複修復和絕緣性能恢復。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生高雷、楊洋、謝佳燁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電機系何金良教授、李琦副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王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電機系首次研製成功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薄膜
    清華新聞網8月10日電 8月6日,電機系李琦副教授、何金良教授等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電容薄膜」(Polymer/molecular semiconductor all-organic composites
  • 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 近日,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李琦、教授何金良等人首次研製出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的全有機複合薄膜。
  • 科學網—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 近日,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李琦、教授何金良等人首次研製出200攝氏度高效介電儲能的全有機複合薄膜。
  • 何金良教授獲2018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赫爾曼·霍爾珀林電力...
    何金良教授獲2018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赫爾曼·霍爾珀林電力傳輸和配電獎清華新聞網6月30日電 6月26日,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董事會會議確定了31個技術領域的2018年獲獎者名單及獲獎成就。
  • 清華大學電機系成功舉辦第七屆IEEE高電壓工程及應用國際會議
    9月7-10日,清華大學線上舉辦了第七屆高電壓工程及應用國際會議(ICHVE2020)。會議協辦方包括IEEE電介質與絕緣委員會、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
  • 清華大學舉辦2015年IEEE國際磁學大會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會見中,劉延東副總理對2015年國際磁學大會在北京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希望與會學者和世界知名高科技企業進一步加大與中國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  本屆國際磁學大會主題為磁學基礎及工程應用。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5日,中國僑聯「第七屆新僑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活動當日頒發了第七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白瑪赤林,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等出席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清華大學廖洪恩教授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 廖洪恩、何珂主講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開講醫學院教授廖洪恩與物理系教授何珂作學術報告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實習記者 吳 月) 11月11日下午,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場報告在圖書館報告廳開講。本場講壇主持人、醫學院教授王廣志說,廖洪恩教授與何珂教授的報告展示了科學研究的歷程與思路,具有啟發意義,而長聘教授講壇可以增進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並使之一起切磋,在工作中加強合作,跨學科、跨領域開展工作,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促進交叉學科的深入發展。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中國網3月24日訊)3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和生命學院王佳偉副研究員合作領導的科研小組,在《自然》(Nature)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的科研論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召開張偉副教授入黨發展會
    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 9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職工第一黨支部在生物新館召開張偉副教授入黨發展會。經支部成員充分討論並投票表決,同意接收張偉為中共預備黨員。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姜勝耀出席發展會,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鄒欣、生命學院黨委書記吳畏等參加會議,發展會由教工第一黨支部書記、生命學院副院長王新泉主持。
  • 清華大學成功研製出高性能碳納米管導線
    近日,在北京市科委納米科技專項支持下,清華大學成功研製出高性能碳納米管導線,並開展了腦起搏器電極、碳納米管導線原型直流電機應用研究。  清華大學韋進全團隊採用控制工藝參數方法,將碳納米管導線金屬性比例提高到1/2,實現高品質碳納米管薄膜和長絲的快速、連生長,製備出電導率與銅導線處於同一量級的高性能碳納米管導線,且該導線力學強度比銅高3-4倍。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定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2018-10-19 11:22:34  來源: OFweek醫療科技網關鍵詞: 洪恩 清華大學 醫學院        近年來,智能化精準醫療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首次報導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首次報導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完整結構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14個亞基組成的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完整結構》(Structure of the intact 14-subunit human
  • 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有多少?說出來你們不信
    說到清華大學,相信大家對它的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它和北大一直以來都是全國排名靠前的高校,相信很多人都跟小編一樣從小到大都被灌輸清華北大是很厲害的高校,小時候的我還在糾結要上清華還是北大,愁得不行,直到我上了高中,我才意識到我註定是清華北大得不到的人。
  • 清華大學2020年十大新聞揭曉!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2015-04-29 08:19:2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 清華大學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受生物神經網絡啟發,研製出一種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器件6月29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醫學院及腦與智能實驗室宋森研究員、美國麻省大學楊建華教授、阿里巴巴達摩院謝源教授、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鄧磊博士,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題為「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