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S中文版丨吳偉教授導讀:球擴支架在繼發於動脈粥樣硬化的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病例中的應用

2021-01-21 卒中視界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4877


Contributors Conception and design: BAG, AJ, TGJ. Drafting the article: BAG, AJ,  TGJ. Acquisition of data/data analysis: BAG, SMD, GW. Reviewed and revised article  prior to submission: all authors. Study supervision: TGJ.


Funding The authors have not declared a specific grant for this research from any  funding agency in the public, commercial or not-for-profit sectors.


Competing interests BTJ: Consultant, Medtronic. BAG: Consultant, Microvention.  TGJ: Consultant, Stryker Neurovascular (PI DAWN-unpaid); Ownership interest:  Anaconda; Advisory Board/Investor: FreeOx Biotech, Advisory Board/Investor;  Route92, Advisory Board/Investor; Blockade Medical, Consultant; Honoraria:  Cerenovus.


Patient consent for publication Not required.


Provenance and peer review Not commissioned; externally peer reviewed.

相關焦點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研究背景後循環卒中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vertebrobasilar, VB)閉塞性疾病是重要的病因,約佔後循環卒中的三分之一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符合要求的文獻條件: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流行病學、病變位置、病因、基線NIHSS、基線ASPECTS評分、應用靜脈溶栓的數量、發病到股動脈穿刺時間、所應用的具體器械類型、手術時間、良好再通情況(TICI 2b-3)、完全再通情況(TICI 3)、補救措施、90天良好預後比例(mRS 0-2)
  • 顱內血管狹窄——尹奶奶中風的原因
    奶奶常年高血糖和高血壓促發顱內血管狹窄的發生,大血管的逐漸狹窄,導致血管上面穿支血管的急性閉塞。 閉塞導致腦梗死,而腦梗死讓奶奶的左手、左腳喪失了活動能力。經過近兩周積極的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治療,尹奶奶肢體無力症狀有所減輕。相信在經過積極的康復治療後,尹奶奶會再次下床行走,肢體肌力也會得到恢復。 尹奶奶的病例是一個典型的顱內動脈狹窄導致中風的病例。
  • 德州市中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顱內動脈支架植入術
    患者在全麻下進行腦血管造影術,術中發現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給予腦血管腔內取栓術,效果不佳,反覆造影發現患者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重度狹窄,給予顱內動脈支架一枚,原本閉塞的顱動脈血管瞬間通暢了。晚上11點,右側股動脈穿刺點封堵器封堵成功後,醫護人員將患者安置到ICU病房繼續查看,這時,李元民身上已經被汗水浸透了,但是他還依舊在為患者家屬進行講解。
  • 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
    本期推出:《70年70位名醫|張焰:1/3中老年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如何防治?》。醫學指導:中山一院心血管康復科張焰教授 據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我國心血管病患者高達2.9億,其中大部分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美國,約90%的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在我國中青年患者中,大動脈炎也是比較常見的病因。2.頸動脈狹窄病理生理學動脈粥樣硬化多發生在血流轉向和分支的部位,這些都是湍流和剪應力改變的部位,因此在頸總動脈分為頸內和頸外動脈的部位特別容易形成斑塊。
  • 【雙語病例】大腦中動脈急性栓塞
    顱腦CT平掃:右側基底節及島葉皮層灰白質分界模糊,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呈局限性高密度,可能代表急性血栓形成。腦DSA及機械血栓清除術: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近段見充盈缺損,遠段無灌注。使用支架取栓器行機械血栓清除後,遠段血管灌注完全,腦梗死溶栓TICI評分為3。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同時,高灌注腦出血(hyperperfusio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HICH)為症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支架置入治療圍手術期的嚴重併發症,其發生離不開HPS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因此,及時識別腦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後HPS並採取積極措施,可避免進展為HICH。
  • 慢性頸內動脈閉塞的研究與治療進展
    一部分ICA閉塞是慢性的,但如何定義慢性ICA閉塞尚不明確,以往研究以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將病程持續超過4周的閉塞稱為慢性ICA閉塞。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可以區分慢性閉塞與急性閉塞,急性ICA閉塞在CTA表現為「頸動脈環徵」(ICA中存在低密度和/或頸動脈壁內形成對比)。
  • 裝了支架是不是「一勞永逸」?來看心臟支架那些事兒!|延慶科普
    ▲正常動脈與粥樣硬化動脈對比圖(圖片來自網絡)據統計,中國是冠心病大國,2009年到2019年,冠心病患者人數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與之相對應的是心臟支架介入治療手術每年的增長比例在10%以上。根據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和疾病報告,中國每年已有近100萬人接受了支架治療。鄭智說,冠心病主要是為心臟供血的血管也就是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的心臟病。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高血壓和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有啥不一樣?哪個危害性大?
    而這些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但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所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還是有所不同的,這與兩種疾病對血管的損傷機制有關。第三,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進展,粥樣脂質化物質聚集成團塊,就成為平常所說的斑塊。斑塊向血管管腔凸出造成血管狹窄阻礙血流,引起缺血性疾病發生;如果斑塊發生破裂,其中的粥狀物暴露在血液中,會引來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導致梗死性疾病發生;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血管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如發生破裂則會引起出血性疾病。
  •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獲批上市
    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下稱「MAURORA?支架」)獲批上市。MAURORA?支架由雅倫生物自主研發,用於治療由顱內或椎動脈顱外段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MAURORA?雷帕黴素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系統2016 年新發卒中病例數為 551 萬,20 年間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上升 5.4%?,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約佔70%?。
  • 軍醫科普:專家詳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就診科室心血管科多發群體中老年人常見病因吸菸,患有糖尿病常見症狀疲勞,酸痛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
  • 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的介入治療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性疾病,高血壓及冠心病人常合併外周動脈血管的狹窄及閉塞,但臨床症狀常不明顯,對患者的遠期預後往往產生嚴重影響。其中,鎖骨下動脈狹窄及閉塞就是一個現今非常重要的臨床問題。
  • 單細胞測序揭示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轉化及治療靶點
    平滑肌細胞(SMC)通過表型轉換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表型轉換即,SMC去分化、遷移和轉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病理過程。但SMC如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仍未完全明確。為了揭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SMC轉分化的軌跡,並確定相關的治療分子靶標,研究人員將小鼠和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SMC命運圖譜與單細胞RNA測序聯合起來。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體外SMC衍生細胞中進行了細胞生物學實驗,整合了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並進行了藥理研究。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本研究分析了12例有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臨床特點和影像學數據,以及是否進行取栓術的臨床結局,試圖確定採取取栓術治療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最佳選擇標準。對18歲以下有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症狀且伴有大血管閉塞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來源於2008-2018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卒中資料庫。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BAO 最致命的表現之一是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導致雙側腦橋缺血;這些患者表現為意識完全清醒的「昏迷狀」,四肢癱瘓,僅保留垂直性眼球運動。這種「閉鎖症候群」在急性期死亡率約為 75%。BA 遠端尖部閉塞可導致另外一個嚴重的症候群,因為 SCA 和 PCA 均是從這個部位發出,這種「基底動脈尖症候群」可能導致中腦、丘腦、顳葉下部以及枕葉缺血。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好像腿上堆滿了「沙子」,嚴重者需要截肢!
    01定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肢體疼痛,嚴重時組織壞死。(2)脂質浸潤學說脂質浸潤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