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處理問題都會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同一問題上,持意見不同的兩方,在商討解決方案的時候,我總是想說服你同意我的觀點,你總是想說服我支持你的方法,但往往兩方都會吵得不可開交。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事實上,相對於兩種選擇的思維模式,還存在第3種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由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柯維提出,他認為每件事都存在超越你或超越我的方法,而這就是第3選擇,並且每個人都有第3選擇的能力。
史蒂芬 ·柯維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得到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特別接見,是前總統柯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與卡內基、德魯克、傑克·韋爾奇並肩比齊。
柯維認為我們的思維容易受到定式思維的影響,陷入兩種選擇的思維模式中。但只要我們能跳出定式思維,就能找到滿足雙方要求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第3選擇。在《第3選擇》這本書裡詳細介紹了逆向思維下的第3選擇,這是一種能滿足雙方目的的選擇,這是一種創新的思維,它可以運用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了解什麼是第3選擇以及運用在哪些方面,最後我會在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如何獲得第3選擇能力,如何運用第三選擇實現人生的創新。
01,徹底改變處理問題的思路是解決人生最棘手問題的一把鑰匙
有一位叫娜迪亞的母親在聽過女兒的音樂課被學校取消之後,心裡非常氣憤,想好一番說辭,打算找學校理論。但是在女兒第二天上學後,她改變這種想法,而是積極和老師溝通,了解問題所在。
最後在她和老師創造出寓教於樂的音樂課,將音樂課和文化課想結合,讓孩子們能學習音樂的同時能學位基礎課以為的知識。連政府也推廣這種教學方式。
一開始,娜迪亞也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陷入「兩種選擇」的思維模式,要不找學校理論,不能取消孩子們的音樂課;要不就是妥協地接受學校的安排。但這兩種處理方法都不能讓問題雙方都滿意。相反經過她和老師共同努力協同之後的選擇,讓雙方都得到滿意結果。這就是第3選擇的魅力。
第3選擇並不是簡單的1+1等於2,而是1+1等於100,甚至是1000,這是一種讓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思維。它並不是簡單的將兩種思維選擇疊加在一起,而是擁有兩種選擇思維的人,拋開偏見,用同理心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然後雙方一起創造出雙贏方案。
這種創造性的協同思想具有以下4個步驟:
①我看見我自己。我把自己看作是有創造力的人,我清楚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和動機,並不是問題衝突中的其中一方意見,最主要的是我已經做好傾聽你的意見,表達自己想法的準備。
②我看見你。我把你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你是一個有獨立想法的人,而不是衝突中的一種觀點或者看法。我和你之間是平等的關係,我尊重你。
③我找到你。我不會將你的異議視為威脅,相反,我願意用同理心傾聽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我渴望向你學習。而我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你。
④我和你協同。我和你都希望找出一種更好的方案,而這種方案能讓我們實現共贏。這是我們共同創造、努力的結果。
第3選擇的四個步驟是有序進行的,只有放下心中的歧視,尊重對方,看到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走向協同。
02,在你的世界選擇第3選擇,它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試想一下,你是公司的老闆,你的員工跟你說薪酬需要提升,你會覺得員工的要求是無理而拒絕加薪的要求?還是聽取員工要求加薪的原因,為員工加薪?
如果你和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鬧翻了,而你們鬧翻的原因都是從合作項目的利益來出發考慮的,你是堅持己見,失去一個朋友?還是自己妥協,然後心有不忿?
如果你是一位丈夫,你的妻子總是在不斷抱怨你,抱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你會和妻子陷入無休止的爭吵?還是會一直退讓、沉默以對?
還有很多類似的生活場景、職場場景和人際場景,但是受定式思維的影響,大多數人只會想到非此即彼的處理方式,要不就是說服別人,服從自己的觀點;要不就是不斷妥協,最終將自己變成被動的一方。
但其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有第3種方法來解決,既能避免衝突,又能兼顧好雙方的利益。
換一種思維出發,上面的難題你可以這樣做:
作為公司的老闆,凡事應以公司的利益為前提,對於有能力的員工可以激發他們的頭腦風暴,激發他們創新的決心,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既能提升員工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收入,又能實現公司的創新在出發,提升競爭力。
當和合作夥伴遇到意見不一時,可以嘗試放下偏見,用心的聽聽對方內心的意見,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因為你們即使意見不一,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大家好。
當和妻子有矛盾的時候,可以用心去聽聽妻子內心的想法,了解她抱怨的原因,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法。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問題都可以用第3選擇來解決,只要我們能跳出定式思維,跳出兩種選擇的思維模式,第3選擇思維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03,尋求協同原則,實現第3選擇
印度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甘地運用第3選擇思維創造了非暴力不合作學說。
在1893年,他來到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南非。因為膚色問題,他試過被司機從火車上趕下了。他帶著深深的屈辱在火車站臺上思考度過了一夜,思考如何才能獲得正義。
剛開始他也曾想過以暴制暴,但這只會引發更多的其他問題,並不能真正的帶來正義。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建立了一套非暴力哲學。在南非尋求正義的過程中以及在今後的人生中,他都在努力實踐這一哲學。之後他帶領南非和印度走向獨立,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面對屈辱,甘地沒有逃避也沒有以暴制暴,而是用超越「兩種選擇」思維,運用協同思想創作了第3選擇——非暴力不合作學說。
柯維認為,第3選擇是每個人都能具備的思維,可以通過以下4個步驟達成協同:
第一步:表明要有尋找第3選擇的意願。這是改變衝突關鍵的一步。當處於衝突中,我能拋開偏見和執著,認真的詢問「你願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如果你回答願意,那說明我們都拋開成見,能開誠布公的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衝突中的雙方願意用同理心聽取意見,然後用開放式、發散式思維思考,不斷提出更具創造性的方法,氛圍由衝突到激烈討論,那說明協同已經邁向成功,
第二步:界定協同的標準。這個成功的標準並不是由其中一方定義,而是由雙方共同定義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成功的標準是能儘可能早的了解儘可能多人的想法,然後解決的方式能最大可能的滿足雙方的利益,讓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這個標準不能簡單的用公平來定義。
第三步: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當有成功的標準後,所有人都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頭腦風暴,大家一同討論,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然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要避免帶著固有思維去判斷別人和自己的想法,然後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讓所有人儘可能的展現自己的想法,顛覆傳統的觀念,激發每個人的創意。
第四步:達成協同。當討論的氣氛由敵對轉為活躍的思考氛圍時,說明協同已經達成。因為我們都不再對原有的爭執和想法感興趣,不再是敵對關係,而是進行協同積極尋找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的關係已經由敵對變成了合作夥伴,我們富有創造力和協同能力。
《第3選擇》這本書中有很多成功運用協同思想解決問題的例子,作者寫出來不是想要我們套用例子,而是希望我們能從中吸取經驗,跳出傳統思維模式,擁有第3選擇思維。
寫在最後:
柯維認為,挑戰無處不在,生活需要我們去改變:我們要建立各種人際關係,服務社區,加強家庭關係,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創造偉大的作品。
所以永遠不要忽視第三選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