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21世紀20年代的開端。回望過去二十年間,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經濟和科技(比如房價和手機),而在文化領域,我們在悄無聲息中走進了一個另一個「世代」,你的閱讀內容、觀劇方式,甚至你使用的語言。「十年」很短,而我們的文化生活已改變。2019年的聖誕凌晨,馮小剛新片《只有芸知道》票房過億。曾經的賀歲片王國締造者馮小剛,在61歲的冬天發了一條感嘆自己「英雄老矣」的微博,感嘆著15年前票房過億時意氣風發的豪情。
馮小剛感嘆的是自己,一路看著他電影長大的人也許更感慨於整個時代。
時間的車輪已經滾滾駛進2020年,21世紀就此過去了五分之一。而21世紀前五分之一諸多新面貌中,中國電影承載了那麼多大眾的記憶。
比如不管你是不是忠實的影迷,大概都會記得曾幾何時,佔據娛樂版頭條的一類新星叫做「X女郎」,「謀女郎」「星女郎」「馮女郎」……這些曾經的女孩子,甭管科班出身還是草根海選,入了大導演的眼,一部壓根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電影還沒開拍,一舉一動身家背景都會被「掘地三尺」,之後好資源也源源不斷,從此星途坦蕩。
又比如張藝謀《英雄》開創的「武俠大片」熱,幾乎席捲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只要是個大導演,甭管原來擅長的是什麼類型,總能搗鼓出一兩部古裝商業大片。
還比如,曾經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有個猛如虎的噩夢叫做好萊塢。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常常能聽到電影人們如臨大敵焦慮,好萊塢進口影片份額從14部逐年放寬直至取消限制,那些年在各個電影論壇上都能聽到華語電影大佬們大呼華語電影的「雄起」「自救」。而如今,即便「復聯4」這樣大破全球紀錄的好萊塢大片,在國內票房也沒幹過我們的「小破孩」哪吒。
五分之一個新世紀過去了,讓我們數數那些記憶中每一年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一部部電影的成功或失利,也許放在歷史車轍裡,意義會比當年看到的更多。讓我們一邊暴露年齡,一邊懷念過去的20年。
2000年你可能沒想到,21世紀的第一年,就有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那一年的年度冠軍,名叫《生死抉擇》。可能很多人對這部電影也沒什麼印象,但它的意義在於,首先,這可能是國有大型電影製片廠進入市場時代後最後的光輝;其次,我們小時候,犀利而深入的反腐題材曾經是個主流類型。
《生死抉擇》海報《生死抉擇》拿下1.2億的2000年,馮小剛的《沒完沒了》《一聲嘆息》票房才3000萬,但已經是當年的天文數字。這時候的馮小剛耍著貧嘴逗著全國人民開心,過年看馮氏喜劇的種子開始在觀眾心裡紮下根來,但大部分科班出身拍電影的人把馮小剛的電影看作「小品集錦」,並算不得是嚴肅的電影藝術。
而那一年的華語電影在藝術上能夠創下高峰,當屬《臥虎藏龍》,「華人之光」李安把中國的江湖展現在世界眼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榮譽至今仍是絕無僅有的傳奇,《臥虎藏龍》可能是繼李小龍、成龍後,本世紀西方觀眾離中國功夫最近的一次觀影。
那一年蜚聲國際影壇的另一部電影,來自中國另一位才華橫溢、風格鮮明的導演姜文。《鬼子來了》獲得2000年坎城評委會大獎的電影,不過這部電影並不像《臥虎藏龍》那麼容易被中國觀眾看到。
同樣是藝術電影,賈樟柯的《站臺》在那一年的「地下」同樣聲名鵲起,世紀初同樣是「第六代」正蓬勃野蠻生長的年代,一群人以另一種視角,書寫下一部部沒那麼宏大卻也不能被遺忘的小人物史詩。
2001年馮小剛的《大腕》在《珍珠港》、《霹靂嬌娃》等好萊塢大片的強勢攻佔下,依然為中國內地本土原創電影贏得一席之地。而這一年,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中邀請了憑藉《還珠格格》火遍大江南北的趙薇做女主角,她還在電影裡貢獻了個光頭造型。那一年也已經有了網絡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功案例《藍宇》,胡軍和劉燁奉獻了一場令人心碎的「北京愛情故事」。
《大腕》海報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張藝謀開啟了自己和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英雄》海報如果說在印象中,有什麼國產電影是「現象級」的,《英雄》當之無愧。張藝謀對色彩和「人海」的執迷都在這部電影中淋漓盡致地體現,而這部電影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敘事策略,也在不同人群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更重要的是,《英雄》所開創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組合、海內外跨界藝術家製作團隊的建構,都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被廣泛參照的模式。同時,《英雄》也是一部真正「走出去」的中國大片,兩年後,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2年,香港電影同樣產生了幾乎可以被視為本世紀港片最高峰的《無間道》。這部故事驚心動魄,演員演技封神的電影後來被多國翻拍,同樣是當年華語影壇不可忽視的風景。
2003年《無間道》系列趁熱打鐵,第二第三部繼續續寫佳話,也可能是絕無僅有沒有把續集拍爛的良心之作。
《無間道2》海報這一年繼續擁有姓名的還是馮小剛,喜劇創作在現實主義裡紮下根來,「手機連著人的嘴,嘴連著人的心」這樣的臺詞至今還令人印象深刻,而手機在接下來的年月裡幾乎徹徹底底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不過當年成就馮小剛的手機15年後再開《手機2》,卻是另一番滋味了。
大部分的「現實主義」當然不可能像馮小剛那樣討喜。如今回頭看,2003年一部被時間翻攪後近些年還不斷被提起的電影叫做《盲井》。那一年的王寶強才19歲,可能演出了他此生最有力量的電影。
2004年這一年,周星馳的《功夫》、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三部電影齊齊破億,把《魔戒》《特洛伊》《後天》等海外大片遠遠甩在身後。
《功夫》海報《十面埋伏》海報《天下無賊》海報2005年武俠古裝大片的風繼續吹,引得越來越多的電影人「競折腰」。雖然之前張藝謀的大片們也被罵,但更多的是來自知識精英的批評,而2005年有一位大導演真的被大眾用口水從神壇噴下來。導演是陳凱歌,電影是《無極》,又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當然這不妨礙這部電影以1.81億登頂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
《無極》海報成龍大哥也第一次扮上古裝,搞起古今穿越,那一年的《神話》,音樂和電影一樣紅。
《神話》海報而開創這一波潮流的張藝謀卻返璞歸真,從華麗的江湖幻夢裡抽身,拍了一部平凡質樸的《千裡走單騎》,成就了惹一代少女迷戀的硬漢高倉健與中國電影的一段佳話。
2006年《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三個笨賊好戲連連,刷新了不少觀眾對喜劇的新認知(一開始就知道寧浩像那些誰誰誰的影迷不算)。時至今日,幾乎每年都能得見青年導演選擇以類故事模型作為早期處女作的敘事模板。更重要的是,《瘋狂的石頭》開啟了中國電影市場「以小博大」的先河,以300萬的成本取得2300萬票房在當年也是「票房奇蹟」。要知道前些年的電影,賣座總是大片,要高回報前期總得高投入,觀眾進電影院,大多是為了看武打、特效和大明星。而這塊「石頭」證明了,僅僅是一個好故事和講好故事的才華,就值得買單。
《瘋狂的石頭》海報這一年,馮小剛也跨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試水古裝武俠電影,結果和武俠宗師張藝謀撞了個題——經典話劇改編。一個把《哈姆雷特》改編成了《夜宴》,一個依著《雷雨》描出了《滿城盡帶黃金甲》。即便當時這兩部電影都沒少挨罵,但如今看來倒也還想表揚這些導演們當年在視聽藝術和敘事上比今天絕大多數電影要有追求得多。而周杰倫的加入,可能能算得上十多年前,很潮一次「IP+頂流」電影的嘗試了。
那一年,一句擲地有聲的質問,來自導演賈樟柯。他行為藝術般地將自己剛剛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獅獎的電影《三峽好人》定在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日上映,並附上一句,「遍地黃金的年代,誰來關心好人?」此後,關於商業片和藝術片的辯論,也持續了很多年。
2007年李安又給華語電影帶來驚喜,這一年有一部很美的電影叫《色|戒》,但面臨了上映又被撤的尷尬。也是這一年,馮小剛的《集結號》、陳可辛的《投名狀》雙雙突破2億票房大關。賀歲檔裡已經能夠同時容納多部大片,更大的電影市場格局正蓄勢待發。
《色|戒》海報同樣在賀歲檔裡還有部叫《愛情呼叫轉移》的小片,可能陳奕迅演唱的主題曲《愛情轉移》比電影的影響力要持久得多,提及這部電影,是因為在之後的很多年,由它開啟的明星雜糅大拼盤模式電影,成為了市場上很吃香的類型。
2008年馮小剛依然是這一年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牽手舒淇拍攝《非誠勿擾》讓他再度突破自己的紀錄,中國電影單片票房紀錄上升到3億級別。這一年,大導演吳宇森好萊塢歸來也入坑古裝片,把恢弘「赤壁」分上下集拍成電影,星光璀璨,票房也不錯。可能這成功誤導了吳宇森,以至於再過幾年當他把陣容豪華的《太平輪》也分上下集隔年上映時,黃花菜卻涼了。
《非誠勿擾》海報甄子丹版《葉問》在這一年出現了,當時可能誰也沒想到葉問在之後十年裡成為華語「超級英雄」的一大IP。2020年,《葉問4:完結篇》票房突破11億元。
陳凱歌帶著對之前《無極》被瘋狂吐槽的不忿重回院線,《梅蘭芳》仿佛承載重振「霸王」威風的野心,但並不討好。
奇幻題材在這一年也開始發力,雖然這個類型在後來成為中國電影的爛片重災區之一,但陳嘉上的《畫皮》在當時看,可真是一部驚豔好看的電影。
2009年這一年誕生了許多人印象中最好看的諜戰題材電影——《風聲》,情節鋪排精妙,表演勢均力敵,而這部電影之後,好看的諜戰幾乎就在國產大銀幕上缺席了。
《風聲》海報《南京!南京!》讓陸川的電影破圈走向更大眾的視野,黑白影像裡沉重的歷史反思,在那一年獲得優異的票房成績,以及關於意識形態的諸多珍貴討論。
《南京!南京!》海報《建國大業》在這一年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主旋律時代,各路明星大腕在一部電影裡爭相上鏡,無論多小配角的歷史人物都是大牌明星出演,許多大腕兒演完最後也沒能在電影裡保留鏡頭,主旋律電影的票房市場佳話由此創造。而後的十年裡,這樣的模式也被再三複製。
《建國大業》海報《喜羊羊與灰太狼》開始進軍春節檔的電影市場,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儘管後來,這個系列更多被詬病為中國動畫只能走低幼向的代名詞,但作為合家歡向電影類型的探路者,喜羊羊系列真的功不可沒。
2010年卡梅隆的《阿凡達》激發了全民的觀影熱情,3D/IMAX這些技術指標成為電影的重要參數,電影院門前開始排起長隊,觀眾意識到有些電影是真的必須走進電影院看的;中國的影院數量持續增長,全年票房在這一年突破了百億大關。之後行業大爆發式增長由此開始。
《阿凡達》海報《讓子彈飛》讓姜文「站著把錢賺了」,從此姜文一舉轉身成為了備受矚目的商業片大導演。張藝謀又一次「返璞歸真」,拍攝《山楂樹之戀》,選出了當時青澀得不得了的周冬雨,繼鞏俐、章子怡後再為華語影壇挖掘了一枚好苗。
《讓子彈飛》海報馮小剛不再搞笑,一部《唐山大地震》改走催淚路線,觀眾依然買帳。而那一年市場的搞笑重任落在了一部叫《人在囧途》的電影身上,雖然這部電影不如後來的《泰囧》來得火,但人家畢竟是「囧」系列的開山之作不是?
2011年張藝謀最後一次成功捧紅「謀女郎」可能是《金陵十三釵》的倪妮,雖然這些年她也沒少被議論是比周冬雨發展遜色不少的「謀女郎」。
《金陵十三釵》海報這一年新出現了一個電影類型叫「小妞電影」,新造了個檔期叫「光棍節檔」,統領這倆新概念的電影叫《失戀33天》。這部電影不僅貢獻了當年中小成本電影的票房奇蹟3.75億元,還因其高度巧合的主演陣容承包了此後很多年的娛樂圈「瓜」田。
2012年這一年的賀歲檔誕生了首部過十億的國產電影,《泰囧》很長時間成了黑馬的代名詞,也把之後紅了多年的公路喜劇這個類型提上了日程。
《泰囧》海報叱吒賀歲檔十多年的馮小剛,在這一年又試圖厚重一把,奉上《1942》,3億多的票房在這個電影類型裡絕不算差。將自己的「舒適區」拱手讓人,馮導的選擇令人尊敬。
這一年,中國名導演裡始終無緣院線的婁燁終於「解禁」,公映了自己的《浮城謎事》,當然也經歷了刪減到導演放棄署名的風波。
2013年闊別影院多年的星爺攜《西遊降魔篇》回歸,「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slogan助推這部電影一舉突破12億票房。也開啟了之後幾乎每年春節都能在電影院看到孫大聖的時代。
《西遊降魔篇》海報這一年,中國電影開始全面邁向高歌猛進的「小時代」。郭敬明、趙薇之後,作家和演員這兩個群體成了輸送導演的重要後備力量,《小時代》和《致青春》也開啟了國產電影迷戀IP和流量的時代。青春片成了這個組合的最佳載體,之後又有《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繼加入,組成了各種「車禍墮胎」N部曲的篇章。
華語電影擅長「一代失蹤」的王家衛,終於攜《一代宗師》歸來。影迷們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王家衛久別重逢,仍是高山。再然後,墨鏡王導演的下一部電影,要下一個十年見了。
2014年這一年票房大賣的片子很多,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電影卻不過一億票房。之所以說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藝片。獲得柏林金熊獎和「影帝」殊榮的《白日焰火》開啟了文藝片票房破億的時代,刁亦男被認為是結合作者表達與類型化敘事的有力踐行者。而這部電影也是最近十年來,唯一一部獲得歐洲三大最高獎的華語電影。
《白日焰火》海報這一年的票房冠軍《心花路放》讓寧浩躋身「超級賣錢」那一系列的導演陣營,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則是一次拉近紅色經典與年輕觀眾的有益示範。也是這一年,一路被比較著長大的另一位80後少年作家也成功轉型執導電影,韓寒的《後會無期》起點頗高,難能可貴的是,之後的發展也不掉水準。
《智取威虎山》海報2015年《捉妖記》引領華語電影進入單片20億票房時代。不只是《捉妖記》,那一整個夏天,暑期檔被華語電影人的「情懷」點燃的熱鬧還歷歷在目。許誠毅自夢工廠回來,想要振興中國自己的真人CG動畫;田曉鵬同樣十年磨一劍,《大聖歸來》顛覆了觀眾對炒了無數遍冷飯的《西遊記》的認知。加上初次做導演也誠意滿滿刻苦踏實逗觀眾笑的大鵬的《煎餅俠》,三部電影齊發力,不僅提升了票房的紀錄,也提升了國產電影的製作水準和質量口碑。
《捉妖記》海報那個暑假,「小時代」已經拍到了 「靈魂盡頭」,《梔子花開》也把青春片的蒼白狗血演繹到淋漓盡致,觀眾們用對好電影的支持投上對某些過度開發題材的反對票。
而當國慶來臨時,從戲劇圈跨界而來的「開心麻花」則憑藉《夏洛特煩惱》一鳴驚人,從此成為國產喜劇電影的一面旗。
最熱門的IP莫過於《鬼吹燈》,被各家電影公司分食版權,從電影到電視劇、網劇改編層出不窮,風格迥異的胡八一你方唱罷我登場。國慶檔陸川版的《九層妖塔》和年末烏爾善的《尋龍決》在這一年裡來了個幾乎算是正面交鋒的接連上映,烏爾善完勝。此後這個IP的衍生品雖然持續出現在各個電影公司未來重磅項目的發布清單裡,卻再無這一年的風光。
2016年這一年又是一個開門紅,《美人魚》引領華語電影進入30億時代。星爺的電影港味不再那麼足了,內地演員全方位挑大梁甚至有些改變了周星馳電影的氣質,但觀眾還是買星爺的帳。
《美人魚》海報另一位大導演張藝謀這一年被資本徹底綁架。讓馬特·達蒙率領著一系列中外明星在長城上打怪100多分鐘,耗資10個億,而集齊當年鹿晗領銜的一眾流量小生也再沒能撐起曾經《英雄》群星薈萃的輝煌。《長城》巨虧,張藝謀聯手好萊塢講述中國故事的嘗試終究成了口號大於實際的失敗嘗試。
這一年,張藝謀的恩師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上映,這原本只是一部籍籍無名的文藝片,畢竟在這資本哄得電影一片喧囂的時代,一個嗩吶匠人的人生太平平無奇。而心懷不甘的鐵血製片人方勵的擲地一跪,讓文藝片尊嚴和生存困境和這部電影一起進入了許多人的視野。
2017年要說中國電影那些年的高歌猛進,這一年就更猛了,《戰狼2》直接帶領單片進入了50億票房時代。和《戰狼2》同檔競技的《建軍大業》一眾小鮮肉乾不過一個吳京,可能已經是某個市場轉向的標記了。
《戰狼2》海報《建軍大業》海報而緊隨《戰狼2》上映的《二十二》,作為一部紀錄片居然獲得1.7億的票房,幾乎是有些不可想像的,而回想這部電影被「自來水」打撈,被不願遺忘歷史的人們用買票請不認識的路人或者網友觀看作為實際支持,依然感到感動,成就票房的每個人都是英雄。
陳凱歌在略顯尷尬的《道士下山》後沉寂了些年,《妖貓傳》極盡所能的華美,勾勒出一番陳凱歌心目中的盛世華年。雖然評價兩極,但《妖貓傳》應該算是中國電影在「美」這件事上很極致的締造了。
這一年馮小剛也很有「愛美之心」,年到60的他開始懷念青春。拍攝《芳華》前,他大張旗鼓選秀,要找「純天然」美女,發掘的新人之後也都發展平平,「女郎」時代似乎已經過去,好在《芳華》的票房在他文藝調調的作品裡是難得漂亮的。
同一家出品公司華誼可能沒想到,2017年是最後的好日子。「前任」系列不溫不火出到第三部,居然爆了,將近20億的票房改變了接下來兩年商業電影的方向。「好哭」成了比「好笑」更賣座的關鍵詞。
2018年《紅海行動》開年紅,而且這部電影和歷來大家印象裡該在春節電影院裡看到的喜劇片或者合家歡都不一樣,它爆裂殘忍、血肉模糊、慷慨悲壯。它在一開始排片最低,不被看好,但憑藉口碑長線逆襲,最終守住了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從此,中國觀眾看電影過年的選擇也多元化起來。
《紅海行動》海報《紅海行動》讓人「燃」,而2018年更讓人暖心的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成為了爆款。以電影的目光關注現實,並最終能夠真正影響、推動現實,是多年來不少觀眾看著隔壁鄰國電影事業羨慕不已的事情。而在2018年,我們終於等到了這樣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海報這一年,電影營銷事件給兩部電影增加了記憶點,雖然在當下都偏向負面,但一定是電影宣發行業「裡程碑」式的教材。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被發現了貓眼作為出品方兼發行方,利用自身網際網路平臺優勢,用虛假票務信息操控排片,引發平臺「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討論;而另中外評論界都驚為天才的畢贛推出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由於同樣「天才」的營銷精準定位「跨年一吻」,為電影招來完全不符合其自身定位的觀眾,導致票房走出上映首日破2億、次日千萬、三天後就基本「全面跌停」的奇特走向。一年後,「跨年」成了好幾部電影賣力營銷的賣點。
2019年這一年的電影近在眼前,好電影不少,同樣把它們放在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維度來看,《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這些「大爆款」都必然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影視寒冬」下的2019,觀影人數銳減,票補大不如前,而這些各具代表性的電影翻開了各個類型的新篇章:《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50億票房的《哪吒》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國漫崛起」,而《我和我的祖國》在這個充滿慶典氣氛的年份裡,將宏大落在了每一個小個體的光輝上。
《流浪地球》海報《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報《我和我的祖國》海報21世紀的前五分之一過去了,這些電影當然只是數據上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國電影。這些年常能聽到電影人們感慨中國電影發展快,有時快到人暈頭轉向,有時快到人猝不及防。但梳理這些蓬勃的發展給人信心,因為電影在成熟、觀眾在成熟。好電影的標準或許越來越嚴苛,但好電影帶來的收穫是即便在「寒冬」也凍不住的,那已不僅是票房,還是讓這世界變得更好的能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