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下一個10年,漫威依舊生猛。
《烏合之眾》這本書裡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不斷重複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十多年以前,這句話用到漫威上面一點都不貼切。在當時,即便漫威幾乎搭上全部身家籌拍《鋼鐵俠》,不管重複展現他們塑造的世界,也沒有人相信:他們能用這種方法創造一種新的電影工業模式。
但十年過後,這句話不但成為電影產業裡的一個常規套路,甚至還讓觀眾對此產生了審美疲勞。面對相差無幾的劇情走向,沒有特別新意的摻雜笑點,觀眾們還能有曾經《鋼鐵俠》問世時的對一種史詩故事的期待嗎?
到了《復聯4》,這部電影是漫威過去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下個十年的開篇之作。
如果拋開《復聯4》的故事來看,這部電影承載了漫威所帶動全球電影市場的變化,這種改變並不是漫威自己創造的,他們巧妙地藉助全球新潮流的崛起,電影文化的重新界定,乃至於人類思想在近十年的躍進而順應這些打造了自己的宇宙神話。
一、漫威的土壤:漫威漫畫與美式主義
單從影響上面來說,美漫絕對是美式文化輸出的根基之一,從它誕生的二戰前後看,美漫的發展與美國的戰後繁榮密不可分,也自然與它所包含的內核——理想主義結合在了一起。
這對於美國自己來說是融合在他們那種移民文化之中的,在打拼之後擁有的美國夢稀釋了這種理想主義對人的迷幻作用,美國人民完全可以安然接受這種理想主義的麻醉。
縱觀美漫歷史,在美國社會動蕩變換的時間點正好是美漫發展的黃金期,經濟大蕭條時期、越戰時期、金融危機之後,是美漫產業的增溫期,究其原因,是經濟的不景氣和社會動蕩激發了人們對於漫畫中超級英雄所帶來的理想化模式的憧憬,個人英雄主義能拯救一切,生活的苦惱也被拋之在外,美漫在其本土上最多也是娛樂化的消遣工具。但是,放眼全球,這種娛樂消遣就會被不平衡的發展變成一種文化信仰。
誰都不能否認強大的文化需要強大的經濟作為支撐,當娛樂式的產物進入到其他不同的文化時,其實是兩種文化反應的社會先進程度的矛盾,就像《上帝也瘋狂》中那個掉入原始部落的可樂瓶,美漫的文化侵襲是美式價值觀對其他文化的衝擊,這種帶有理想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產物具有相當高的同化性,並且依託於80年代美國高速進步的經濟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一股股潮流,如果其他文化領域沒有與之匹敵的實力,便會被諸如此類的文化輸出所影響,「被動的」掀起對這種輸出文化的狂熱潮流。如果要佐證這一點,不妨看看80年代同樣在高速發展的日本,80年代也正是日本娛樂文化在世界大殺四方的年代。
這是漫威最後能夠發展的土壤。將美漫對焦到電影上時,雖然有《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帶來了足夠強大的技術支持,但是要構造一個類似漫畫那樣龐大的宇宙故事體系的電影工業力量似乎還達不到,並且,在80、90年代,超級英雄的版權都非常分散,很難湊足超級英雄們在熒幕上實現聯動。那時候的漫改電影基本上延續單人式的超級英雄獨立電影,比如《超人系列》。
所以,先進的電影工業(足夠的技術),充足的版權(足夠的超級英雄人物)加上敢於實現漫畫中宏大宇宙的設想(足夠的財力)。這三點都能實現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實現將整個漫畫故事對接到電影上。
而這,需要新的文化潮流幫助。而到了21世紀,這一切都在慢慢成為了現實。
漫改電影的輝煌,要到了。
二、漫威的變革:技術變革與流行文化
進入新世紀,一系列智能化發展完完全全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為智能化的普及,我們對於視覺化科技的需求在慢慢增大,其接納能力也越來越強。人們更喜歡那種能直接帶來感知刺激的東西,這無意間也讓電影發生了改變。
首先,電視劇市場份額在逐漸增大,像網飛、HBO這種大的網際網路劇集製作公司比現在的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有錢,去關注一個短小但是卻能長期刺激感官的劇集似乎能讓每個人都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並且,由於網際網路的特性,這些新公司能更好的與觀眾互動,它們獲得的信息量是傳統電影公司無可比擬的。
現如今,在這種趨勢引領下,系列電影外加更好的特效是電影行業與網際網路媒體產業對抗的最好方式。
以卡梅隆的《阿凡達》和《鐵達尼號》來說,十幾年前的《阿凡達》為何獨霸影史票房冠軍寶座十年,重點並不是因為情節天馬行空,而是因為視覺效果在那時足夠震撼,詹姆斯·卡梅隆讓3D這個幾十年前被棄用的老技術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從此改變了全世界電影觀眾的觀影方式。
再回溯到1997年,卡梅隆的《鐵達尼號》在全球公映,一開始不被很多人看好,但很快,這部冷靜下來觀看不免有點浮誇的災難愛情片就像海嘯一樣席捲全球,讓無數的影迷為之瘋狂。那時候沒有3D,但站在電影工業之巔的卡梅隆卻還原了史上最悲情的海難沉船記,拍出了當時電影工業和浪漫愛情相結合的奇蹟之作。
所以,沒有強大的電影工業,很難在人們愈加追求直接感官刺激的今天用電影來掀起熱潮。可這樣,把電影這種藝術當做產業來對待,還是電影嗎?
在過去的2019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發表過他的觀點:漫威電影不算作電影。還有不少電影人站了出來,紛紛力挺馬丁·斯科塞斯,但這些影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藝術電影人,且年齡都在50歲以上。
他們是電影藝術的擁護者,當電影可以像商品一樣,在電影工業完善的背景下依靠一套既定的模式打造電影。而且,我們發現這十年中的漫威電影基本上將好萊塢70%的一線明星都召集在了這個電影宇宙中,掌握了藝人們的流量,繼續拓展影迷也變得容易了起來。
綜上來看,漫威把美漫的泛娛樂化模式搬到了電影當中,結合社會變革與技術進步,將超級英雄變成了流行全球的文化。
三、漫威的野心:牽手流媒體霸屏未來
當《復聯4》的最後,鋼鐵俠打響響指的那一刻,不僅是這一位漫威宇宙開創者的落幕,幕後更重要的是漫威高層和迪士尼能夠放棄這位黃金IP的強大底氣。
這是用713億元硬生生砸出來的。
2018年,漫威的上家迪士尼花費713億美元收購了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這家公司擁有著X戰警、神奇四俠的版權。
X戰警包含著新的變種人和超能力者,並且像X教授、萬磁王、金剛狼這樣的角色還沒有被漫威在熒幕上創作過,這無疑是拓寬宇宙的一種方式。但僅僅是買下來超級英雄的版權卻顯得有些不值,迪士尼做不了虧本的買賣。
將十年來的漫威電影連起來,就像一部平均時長兩小時的電視劇一般,這是漫威的特色,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在流媒體行業被網飛和HBO狠狠地甩在了後面。單從「權力的遊戲」來看,第八季時單集的成本就超過了1000萬美元,一年就可以為HBO帶來4億美元的收入。之前對漫威不滿的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愛爾蘭人》的投資同樣來源於屬於網際網路平臺的網飛。
流媒體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語,作為老電影公司的迪士尼怎麼可能坐得住,況且他還手握復聯的黃金價值。這時,擁有較多流媒體業務的福克斯便出現在了迪士尼眼前。
收購福克斯之後,迪士尼便擁有了美國第二大流媒體平臺、北美第四大視頻網站Hulu60%的股份,憑藉這一點,迪士尼指揮漫威在19年的聖地牙哥漫展上公布了自己的劇集計劃,有兩部將在今年面世,分別是《獵鷹與冬兵》與提檔的《旺達與幻視》。
不管是漫威,還是它背後的迪士尼都做好了長期霸佔電影市場的準備。這是這個時代的電影旋律,也是近十年電影變革和文化衝擊的縮影。
漫威能成長到現在,是因為它總能發現這個行業裡最具成長性的因子,並與這些成長因子發生緊密關聯形成新的成長力量,這是值得全世界學習的。